信息化、工业化与广东现代化_工业生产论文

信息化、工业化与广东现代化_工业生产论文

信息化、工业化与广东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化与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5;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4-0044-04

一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在21世纪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机会。在信息化浪潮到来之时,广东面对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广东的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推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信息化给工业化带来的影响

就像工业化给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一样,信息化也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目前还看得不是很清晰、很全面,但就现已显露的事实来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组织方式。传统的工业化生产,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为特征,企业生产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协作范围越广,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的特征就越明显。与此相应,企业的管理形成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方式。但信息化正在改变这种模式。由于信息的获取、传输比过去方便多了,成本下降了;又由于以计算机装备的柔性化生产线的出现,企业现在可以针对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生产,这样便促成了企业生产由大批量生产向小批量生产转变,标准化生产向多样化、个性化生产转变。相应地,企业的规模缩小了,中间的管理层次减少了,企业的领导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直接与员工对话,听取他们的建议,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以往的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与此同时,体现在人力资本中的知识和技术,将取代物质资本的地位,上升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对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新产业群的兴起。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兴起本身,已经给全球产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尤其是机器设备中的应用,迅速推动着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集成化与系统化进程,大大降低生产的物料成本、库存成本和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产品制造过程的附加值不断趋于下降。与此同时,由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引起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与系统性销售服务、终身服务,却大大发展起来,出现了产品附加值由中间段(制造过程)向两端(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销售服务)转移,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由重点集中于生产段逐步向产品开发、设计和服务两头转移的趋势。这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推进,除了新兴的信息产业和传统的制造业会继续获得长足发展之外,还会促进新产业群的兴起,促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智力型服务业、咨询业和培训业的较快发展,从而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改变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

三是影响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信息化及其伴随的网络化,提升了知识和技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减低了物质资源在区域间流动的成本和交易的成本,使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加速化、低廉化,大大方便了资源在更广大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这样,资源在何种地区配置和聚集,形成生产力,将主要不取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而取决于当地知识的密集度和对信息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取决于当地民众的素质,取决于当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由此可见,信息化将给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把工业化、现代化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新阶段的新特点与新规律,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广东工业化、现代化面对的矛盾与挑战

1.广东工业化走过的路

经过建国50余年、尤其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广东的工业化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2000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9506.04亿元,人均GDP为11000 元。 三大产业结构为10.4:51.1:38.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2%。根据美国学者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多国工业化标准模型,以及我国学者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已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到以工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但由于广东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比较大。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约占全省的31 %, 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23%,而GDP却占了全省的约70-80%。在这个地区,人均GDP已达2.5至3万元,而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人均GDP则不过0.5至1万元。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说,珠江三角洲等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话,那么,粤东、粤西和粤北广大地区最多进入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少数贫困山区则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阶段。在这些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构工业和服务业的骨架,依然是个繁重的任务。

回顾广东近20年来走过的路,可以看到广东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依托大量吸收外部投资和逐步增加内部积累的办法,解决了工业化初期资金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完成工业资本积累的初期任务。

二是依靠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解决工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广东的初步工业化建立在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东自身在边干边学中造就与工业化相适应的人才。

三是发展以劳动密集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度不高而又大量使用劳动力的商品农业与日用消费品工业,使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型、劳动密集型特点。它与众多的低技术、低素质的劳动力相适应,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干,而且有利于加快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内部积累。

四是通过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方式,调动外部与内部的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并与国内市场的开拓结合起来。这有利于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广东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广东工业化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广东工业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自进入90年代下半期以来,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广东工业化进程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一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导致广东产业的竞争力日渐削弱。2000年广东职工年平均工资13545元,比1978年增长了21倍, 比全国平均工资高出近一半,比邻近的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高出80%。广东的地价、电价、交通费用以及生活指数等提高得更快,使广东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丧失殆尽。与此同时,工业品的平均出厂价格由1980至2000年只上升了2.4倍,其中食品、纺织、机械、化工等工业品上升了1.5至2.1倍。自1997年以来,由于市场持续疲软,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只降不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日用消费品工业为主导的广东工业和以低附加值、小生产经营为支撑的广东农业,正面对着日益困难的局面。

二是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遇到了市场扩张缓慢的障碍,不断上升的金融债务和不良资产成为广东经济继续发展的沉重负担。从1979至2000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3191亿元, 为改革开放前29年投资总额(213亿元)的109倍。其中,大约40%为银行贷款,30%为利用外资,再有30%为自筹(包括土地、厂房折款)。这样,广东的债务包袱便背得很重。但如果广东的投资效率较高,效益较好,这样的债务负担也是可以承受得起的。问题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提高投资的效益。在市场处在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下,高投入与低效益的矛盾并不突出;而当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矛盾就突现出来了。表1所列改革开放以来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广东投资效率的变化,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六五”期间,广东改革开放刚起步,投资效率较高;“七五”期间,广东市场处在异常短缺状态,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到了“八五”期间投资效率转为下降;而到了“九五”计划,市场的约束增强,投资效率降到了低点,以至企业债务上升,银行信贷质量下降,金融链条绷得很紧。时至今日,全省还不得不为此继续付出代价。

表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四个五年计划投资效率的比较

投资额(亿元) 新增GDP(亿元) 投资效率%

"六五"计划 548.80 327.73 59.72

"七五"计划 1549.91 981.65 63.34

"八五"计划 7498.19 4134.90 55.15

"九五"计划 13527.40

3772.10 27.8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计算。

三是居民之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制约着内需的增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增长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与199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增长了3 倍,而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差距,由1990年的2.6倍扩大到1999 年的3.8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则由1990年的1.5倍扩大到1999年的2.2倍。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以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深圳市与最低的河源市相比,1990年深圳人均GDP为河源市的10.2倍, 199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2.9倍;1990年深圳人均财政支出为河源市的35.6倍,1999年该比例上升为46.9倍。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最终消费率降低;高收入者消费水平已够高,剩余收入大多转为储蓄和投资;中等收入者收入有限,为应付未来不测,需要在有限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用作储蓄;大多数低收入者则刚够填饱肚子,缺乏足够的收入以支持享受性消费。这便导致了社会最终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六五”期间,广东的平均消费率为67.6%;“七五”期间为63.1%,而到“九五”期间已降为5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还诱发了社会资源向发达地区的集中,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社会鸿沟不断扩大,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新难题。

四是不重视改善人的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和增强人才吸引力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正在导致广东竞争力的衰退,使广东有可能被抛到新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后头。20多年的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引入国内大批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广东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使珠江三角洲和沿海部分地区的居民迅速富裕起来,但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现代化意识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许多人、许多地方被扑面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引诱、所迷惑,只看重物的发展,不注重人的发展,不肯花大力气放在人才培养和民众素质的改善上。例如,在干部使用上,以为能挣钱、挣快钱的就是好干部、好人才,重用了一些善于投机钻营、会钻政策空子的干部。在发展教育方面,舍不得花钱改善基础教育的条件,不少地方义务教育经费奇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不得不向农民、家长乱收费、乱摊派。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不重视知识的积累,不尊重教学、科研自身的规律,在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同时,不适当地加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自找饭吃”的创收压力,以致高校和科研单位到处弥漫着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浮躁气息,这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十分有害。至于企业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方面,差距就更大了,在“开发技术不如买进技术,培养人才不如引进人才”的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迟迟成长不起来。人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

面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广东必须寻求新的工业化之路:一方面,要加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提升产品、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尽快转换经济发展的方式,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改善政府的管理素质和宏观协调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的发展这个关键,强化人才的培养、民众素质的改善以及吸引人才环境的建设,以便抓住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提供的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把广东的现代化事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抓住现代化的契机: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

如同广东的工业化极不平衡一样,广东的信息化也极不平衡。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在全省的分布看,1999年有96.2%的产值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9个市中,其余12个地级市只占3.8%。而在珠江三角洲9市中,74.3%又集中分布在深圳、惠州、东莞3 市, 其中深圳又占了48.7%(见表2)。信息服务业则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 其他城市尤其是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发展还相当落后。

表2 1999 年广东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区分布(亿元)

全省 珠三角占全省% 广州深圳 珠海

2727.02624.5 96.2 180.1

1277.2

153.3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佛山 肇庆

434.2 238.1 86.5 110.2

59.9 85.0

资料来源:2000年《广东统计年鉴》。

目前, 广东的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至今停留在简单的加工、装配阶段上,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要依赖进口,尚未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庞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2 )软件业的发展缓慢,规模细小,大多停留在模仿、转译、应用制作阶段,未成气候,难以适应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3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相当缓慢,多数企业的技术改造与信息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传统工业的振兴与国民经济的发展;(4 )信息技术人员不足,信息服务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未能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同时又制约着社会信息化进程;(5 )社会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人才短缺、风险投资不足和信息化法规不完善等瓶颈迟迟未有大的突破,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迟缓亦制约着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化。由此可见,广东的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前所述,世界信息化进程给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展现了新的前景,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广东应当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抓住这个机遇,加快信息化进程,把广东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向一个新阶段。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推进信息化进程,重要的是研究和掌握信息化、工业化的规律,把握它们的相互关系,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好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策略。

一是要摆正政府的位置,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政府的重要责任在于给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信息化的环境。这包括:建设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制度规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知识更新的环境,特别是改善教育和培训的条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能力的企业体制与社会环境。

二是要依据广东各地的具体条件、发展状况及人力与社会资源特点,选择推进信息化的突破口和重点。由于各地工业化的程度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条件不同,因而,各地在推进本地信息化之时,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突破口。就全省总体来说,似应在继续促进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发展与升级的同时,重点抓好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全面启动政府和社会信息化工程,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态势,争取在“十五”期间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是要研究、实施推进信息化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包括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技术开发问题、企业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问题等。

标签:;  ;  ;  

信息化、工业化与广东现代化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