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忏悔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纽约教堂的正对面,有一尊巨大的哥白尼铜像:哥白尼肩负着沉甸甸的地球,弓着背,仰着头,张着明亮的大眼睛,逼视着教堂。换一个视角,教堂的大门一开,就要直面哥白尼青铜一样生冷的眼光。这铜像是教会铸的,因为教会反对日心说,错了,所以铸这铜像,向哥白尼忏悔——此后的千秋万代,教会要天天面对自己的过失!
基督教有原罪情结和忏悔意识。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犯了错误”怎么办?忏悔!这可以说是基督教最聪明的地方。
美国虽然在宗教上呈多元化,但应该说基督教的影响相对要大。在白宫,有总统教堂;总统就职,要手按在《圣经》上宣誓;在美国众多的节日中,还有一个“忏悔日”……
我们还是先说说埃利斯岛吧。它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炮台西南部,距离曼哈顿只有15公里,离“自由女神像”仅300米远。从1892年到1954年,这里是美国的主要移民检查站。在随后的62年中,有1500万新来的人通过埃利斯岛进入美国。
事实上,有2%的人最终不能到达目的地。即使身体没有一点毛病,谁也不能乐观地断言厄运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大约有200万人被拒绝入境。走投无路而自杀的,不在少数。因此,埃利斯岛曾一度被人们称为“眼泪岛”。
埃利斯岛原来不叫埃利斯岛,它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这个小女孩来到岛上后,接受检查时被发现头上长满虱子,于是,被强制理了光头,并且不能马上进入美国,而要留在岛上继续接受观察,看看有没有别的传染病。埃利斯不堪忍受屈辱,跳海自杀了。这事引起美国社会强烈震撼,开始反思和检讨美国的移民政策,随后作出了许多尊重移民、有益于移民的新规定。为了纪念这位跳海自杀的小女孩,同时,也为了向与埃利斯有一样命运的受难者忏悔,人们把这座岛取名为“埃利斯岛”。
今天,埃利斯岛成了一座移民博物馆。博物馆经过8年的修建,耗资1.56亿美元,在1990年6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它的有声资料中心汇集了埃利斯岛移民者中珍贵的资料。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他们那苍老的声音,叙述了不堪回首的如烟往事;博物馆的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本世纪从这里入境者的照片,他们个个显得疲惫不堪,神色惊慌,永远保持着漂泊者的孤独神情。埃利斯岛和它的博物馆,记录了美国的一段历史,记录了历史演进过程中种种可值得忏悔的罪过。
埃利斯岛上,有一尊巨大的黑奴铜像。黑奴们脚上戴着铁链,有的互相搀扶着,有的抱着小孩,他们饥寒交迫,骨瘦如柴……这尊铜像真实地再现了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北美时的悲惨境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美国人民对这段不光彩的血泪历史的忏悔。
据报道,最近由纽约历史学会主办了一个名为“纽约的奴隶制”,展览再一次提醒人们:奴隶制当时几乎遍及所有欧洲移民最初定居的北美13个州,奴隶对纽约的早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比南方种植园的同伴们好到哪儿去。
这是迄今有关纽约奴隶制的规模最大的展览,它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设备,向人们展示了许多过去不为人知但却触目惊心的事实。
许多纽约人表示应当为非洲奴隶们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馆。这一建议已经得到纽约有关当局的认可,修建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
美国已经在华盛顿建成了“国家印第安人博物馆”。博物馆内一样展示了美国的历史罪恶。为了向印第安人表示忏悔,美国出台了很多保护印第安人的措施。比如.印第安人在升学方面得到特殊的关照、从事商业活动全部免税,印第安人领地不受美国法律约束……
不仅对人、对历史事件,对大自然,美国人也是充满了忏悔精神。仅仅一百多年前,北美大陆还生活着大约50亿只旅鸽。但由于旅鸽肉味鲜美,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屠杀旅鸽,这种杀戮过程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最后一只野生的旅鸽190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派克镇被击落。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个教训,美国人满怀忏悔地为旅鸽立起纪念碑,上书——“旅鸽,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
吴忠民先生著文,对忏悔的意义表述得十分完整而深刻,引用于此,作为结语:
忏悔是一种美德。忏悔是一种善良,忏悔意味着自己能够将心比心,深深感悟到由于自己的过错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忏悔体现了一种责任心,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负责,而不是麻木不仁;忏悔是一种勇气,表明自己能够直面自己的过错,而不是胆怯地予以回避;忏悔是一种尊严,忏悔意味着不愿背着心理负担而偷生;忏悔是一种独立的反思能力,意味着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理性的分析。
标签:哥白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