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关怀学生的精神家园--论中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建设_人性论文

德育:关怀学生的精神家园--论中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建设_人性论文

德育: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论中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中学生论文,精神家园论文,精神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们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部分调查结果颇能反映一些问题。请看摘录:①“你对当前学校教育看法如何?最满意的或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对后一问,只有10%的人写了答案。②“你对所在班一学期的班级工作有何看法?能否提出改进意见?”这一问题,只有12%的人能完成后半题的答题。③“你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为此具体做些什么?”对这一问题不作答的占30%,答出理想而不答做法的占22%,答“无所谓”、“没想过”的占到40%。④“你最崇拜的人是谁?”选择“自己”的占到34%。⑤“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哪些权益和责任?”只答权益不答责任的占到26%。

(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一项调查,在对“看到歹徒持刀杀人时你会如何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6.8%的青少年选择“围观看热闹”,12.2%的选择“装没看见,绕道走开”,6.7%的选择“拼命跑开”,9%的选择“与别人一起阻止”,10.2%的选择“与警察一起阻止”,只有6.3%的选择“率先阻止”。

从以上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是学生对学校教育、自身生活环境缺乏关怀,缺乏兴趣,精神上无所依恃;二是青少年道德意识滑坡,缺乏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人格精神呈现双重性,观念行为不一致。

二、成因的透视

(一)社会原因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极不和谐的时代,“上帝死了”(尼采语),“超人”出世人。“由于缺乏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彼此关怀,缺乏一种精神砥柱,我们这些人都成了一个个软体动物”,这一切都必然带给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混乱。除此之外,残酷的升学竞争,因此而产生的痛苦、失望、焦虑……都在严重地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导致其人性扭曲,人格堕落,甚至违法犯罪。

(二)家庭原因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教育受社会功利的驱动,家庭对教育的要求指向也单一化了,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能考入重点大学,其他种种都无所谓。君不见小学生家长代孩子值日比比皆是,家长会也只是考试成绩发布会。

(三)学校原因

1.重“智”轻“德”

学校要以“分”论师,教师自然要以“分”论生,随意要教师说出几个“好”学生来,无一例外地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

2.道德教育形式化

因为缺乏深入思考研究,对德育教育的关注便只能停留在学校组织了哪些课外活动、班主任和学生谈了几次话、学生是不是循规蹈矩等等问题上,导致学校德育的教条化、简单化,带来学生的“隐忍”(人性扭曲)和“反抗”(无视教育)。

3.道德乃至学校整个教育缺乏终极目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循规蹈矩的知识的拥有者、继承者?还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勇于创造,敢于否定的进取者?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在许多教师的心中却并不明了。神圣的、使命性的教育被罩上浓重的功利色彩。

4.人为地将德育和智育、德育和美育割裂开来

翻开教师备课笔记,德育目标一栏众口一词的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等;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意念、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则理所当然地归为智育目标;至于审美情趣的培养则往往被漠视了。

三、问题的思考

(一)需要重新审视的几个德育理念

1.对“无私”评价的扭曲

从小学《纪念白求恩》到高中《个人和集体》,“无私”被奉为一个人灵魂的至尊。人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必须是一个无私的人!你要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你的精神和肉体都不应该属于你自己,而要由一个崇高的目标来支配。德育教化成了一个痛苦的炼狱过程,要烧掉人性的一切“私”欲,一切“利”欲,将自己炼成一个一切利益都击不倒的“威武”圣人。德育和宗教在这里达成了“默契”。要拼命地抑制自我,要积极地遵从他人,德育理念成为制约人的“幽灵”。这很可怕!难怪中学生疯狂的迷恋网吧,在虚幻的世界里,学生更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到无所顾忌的发泄快感,释放学校家庭施加给他们的压力。

当然,我们并不是彻底否定“无私”和“忘我”,我们不否定这种理念所追求的善良和人格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它的不足,人的本性真的如此丑陋吗?能不能区分出它的正负两面,对积极的方面加以欣赏呢?一味的“壅堵”毕竟不是上策,“六根清净”不是人道,用假想的、大写的人的乌托邦来抹杀人的欲望和需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人格的双重性,道德的两面性,人性的扭曲!这难道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吗?

2.关于人性善恶的取舍

审视德育教育,我们一直在承递着两千年前荀子的理念,人性之恶非经后天的改造才以成人。面对利益,说“我想要”是大逆;面对伤害,说“我不要”是软弱,是无能,是不道。这都是教育改造的成效!其结果是人愈来愈口是心非、愈来愈虚伪,渐渐地滋生无聊,终致麻木、厌倦。这种教育脱离“人性”的根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只能是无具体内容和鲜活生命意义的空壳和口号。人人“正襟危坐”,个个“道貌岸然”,对人生的领悟,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生存的体验及对生存环境的解读,这一切都无从实现。这是怎样的教育!道德理想本来是极好的人生理念,但当它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性,而成为一种人性“专制”的时候,人也只能是敬而远之了。

“人的本性乃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肉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情欲冲动与理想追求等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一体”,尊重这一切而不是肆意地扼杀,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人弃恶扬善,重理轻欲,这也许才是积极可行的。

3.“完人”模式的塑造

教师通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称为“园丁”,这些都强化了教师的塑造意识,要把满园的树木修剪得整齐划一,这本身就是树木的悲剧!学生从小到大,学习有老师教,班级有老师管,一切受制于教师的学生,其精神活力如何振奋?其个性特长如何发展?在这里,教育被分成了两个阵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宰者和被主宰者,叫“他”如何不消极!

4.教育终极目标的核心是什么

在西方用语中,教育常常和“文化”是同义词,其重合之处在于它们都强调了“培植”的意义,即给予足够的水分养料,使种子生根开花。假如我们将人生所接受的知识智慧、道德理念视为种子的话,要使它们能健康地生长,我们就必须给予其足够的滋养,让知识和能力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两次提出“教养中心”的理论,其核心是要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寻求具有永恒意义的教育资源,即强化教育对人的精神滋养。正如他们所强调的,当一个人缺乏人生动力、目标与热情时,他要么没有学习的愿望,要么没有使用知识的愿望。而当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与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处于对立状态时,他的知识与能力就“意味着社会的灾难”。

人的精神是生命的函数,整合着人的意志、品格、个性及创造才能。而人的生命是要有些底色的。所谓底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精神。李政道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真正的教育理应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寻求学生的心灵秩序,开发其精神资源,引导其追求广阔的精神生活,恰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关键。

(二)开发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1.用理解和尊重唤醒学生

真正的教育必须是震憾心灵的教育。成长永远是成长者自己的事。中国有句古训“哀莫大于心死”,对教育者来说,心如止水、情如枯井是教育的绝望。教育必须把学生从“无所谓”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喜欢踢球的同学,教师不妨参与其中;对喜欢上网的同学,教师应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关注,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校园的网络建设;对崇拜比尔·盖茨的同学,可在同学中开展“财富大论坛”。正如罗素所谈:“教育应该设法发展思想上的公平来代替无情,应慢慢注入敬意和谅解的态度来代替轻视。”

其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包容和理解。扪心自问,对我们这些接受了众多教育的教师而言,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克思说过:“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脱离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总是要犯过失的。正视并接受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怨声载道”,就不会动辄出现轻则训斥,重则处罚等轻薄的“心灵施暴”之举。包容过失,张扬叛逆,引导他们大胆地探索,积极思考,丢弃情感与人格的冷落,要他们敢于为自己想,“除非一个人在为自己思考,不然就不是在思考”。要鼓励学生对不满意的就大胆质疑,大胆否定;要褒扬他们对任何结论都重新审视作出思考,包括一切的规章制度。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就会使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也一定能使其摆脱人格的双重性。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判断

教育的永恒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性的需求,二是社会的需求。尊重前者也不能放弃后者。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教育取之不竭的宝藏,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伦理美,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时代在发展,一切观念也会随之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学会生存”之后,又在1989年召开的关于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倡导“学会关心”的理念。报告明确指出:应当教育青少年从只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在课程教学中,开设社会问题课,让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了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在班级管理中,搞一些时事评论,国际论坛,诸如“假如我是联合国秘书长”的讨论,激发年轻人的那种“狂妄”;面对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一触即发的核战争,面对大批的下岗职工和社会失业者,面对种种道德失范,价值失衡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体验自己的责任。人一旦感受到自身的使命和权利,就会变得神圣起来,就会自觉地承担起改造自我以期改造社会的责任。视野开阔了,胸襟也就豁然,就会消除“小我”不能实现的低靡。

3.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

如果说学生的精神领地,应该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的话,那当是人文主义。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追随于这一旗帜之下,去认识伟大,去学习崇高。西方有句格言:“凡是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人名著是教育不竭的精神资料,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决不仅仅指张贴几张名人字画,编印几本名人故事,出几道名人名著试题,“充分发挥”必须深入把握其实质,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如邀请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里卓有成就的人物为学生作报告;通过设置选修课,开展对名人名著的研究性学习,召开名人名著研读笔会等。

巴金老人曾有一段话写给我们:“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要我们变得更好”,说得多好啊!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所倡导的“教养中心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努力挖掘伟人与名著的精神资源意义,以此形成社会的和谐、秩序和内聚力。他断然作结: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

这次课程教材改革,已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列入教材,并为中学生开出一份必读书目。可以说这是社会关注中学生精神天地的重要举措。宽广的文化视野,兼容并蓄的气度,对传统经典的满腔深情,这实在是教育者应珍视的开掘学生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极好的资源。

4.以和谐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本身就是一种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人文精神的涵养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促进学生发展。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建立人与环境、师生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和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使学生的心理结构、人格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主体的个性化与主体环境的社会化的和谐(即既要使生命得到完满的生长,使内在的个性特征深刻地显现,又要学会抑制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心环境,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伦理规范与理智美德的和谐(既要有节律自己、关爱他人、承担责任的情怀,又要有个体生命的理性智慧、思维创造);崇尚美德与追求科学的和谐(拾金不昧、无私奉献是美德,像爱因斯坦、牛顿那样用科学改造世界更是美德)。

5.在实践中铸造高尚的精神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漫长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生从一踏进校门,就开始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开始了他们成长的实践。他们应该是这里的主宰者,操作者,而不是相反。当代学者叶澜呼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的确是一句很深刻的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校的组织和管理都大胆地交给学生,包括校规校纪的制定及裁决,包括校园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及生活的管理,学校正常活动(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操行的评定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感受失败,找回自尊,确立自信,培养自强,实现创造,这或许正是教育追求的境界。

柏拉图说过,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质是理性,理性的本质则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开发学生的精神资源,带着激情,踏着理性,相信德育工作的明天会更灿烂!

标签:;  ;  ;  ;  

德育:关怀学生的精神家园--论中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建设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