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
性和生命活力。让“意外”助长课堂活力,让生成丰富课堂教学,从而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
活力,使课堂上的“意外”变成如约而至的美丽生成。让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充满成长的律动,充满
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生成性;预设;对话;宽容;捕捉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青春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堂更应当是动态生成、充满变化的。有效的课堂生成,能激发师生双方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使课堂上的“意外”变成如约而至的美丽生成。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一、积极预设——课堂生成的基本支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生成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精心的积极预设,积极预设为课堂的整体走向奠定了基本的框架,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是一种机动的调整和灵性的提升。预设情景,主要是去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情景设计中。
在讲授《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互帮互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最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写在纸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换纸条。再对自己拿到的纸条上的问题提出你的有效建议。有的学生提出的建议充满童真、童趣,让我惊喜不已。对“儿时玩伴高自己很多,烦恼不已”的建议是“和比自己矮或者差不多个的同学一块玩”(这不正和注意转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创意)。对“爱发脾气”的建议是“经常对自己说,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理智控制法的学生版,太逗了)。这些课本之外的调控情绪方法很受学生欣赏,连我都感觉受益匪浅。这些“意外”的课堂生成使我的教学充满变数,也更具有吸引力,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由此可见,预设时不仅要参透教学三维目标,更要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规律,以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避免了预设中的成人化倾向。
二、有效对话——课堂生成的基本方式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动态资源得以生成的前提,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的教学中,学生在讨论“未来社会里,教师职业乃至学校会消亡吗?”这一问题时,有部分学生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做到不需要教师和学校了。我没有立即进行反驳,而是让学生把理由表达出来。学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借助网络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教师,而并非需要特定的职业,也不用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合进行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在人脑里植入知识晶片,教师和学校更显多余了。笔者借势对这一观点组织了一个课堂辩论:究竟未来社会需不需要学校和教师。学生逐渐在辩论中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然后笔者再及时总结: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取代教师职业,网络可以让我们获取各种知识,但教师在对学生健康人格、健全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上所发挥的榜样作用是网络所无法具备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主要做了两件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引导。在认真倾听和因势利导中,让学生自己形成结论。这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形式无疑更受学生欢迎。
三、捕捉资源——课堂生成的基本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程资源不是静止的,课堂是充满灵气、生机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学生的一个举动、一个回答都可能是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享受学习》的教学中,笔者原本想让学生选择观点,分成“学习是苦大于乐”和“学习是乐大于苦”两组,然后进行辩论。然而学生都选择了“学习是苦大于乐”,笔者灵机一动,以“学习是乐大于苦”的观点和学生进行观点交锋。学生为了战胜我,积极发表看法,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而学生也在和我的辩论中认识到了学习有苦也有乐,乐大于苦。这堂课让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有了更多、更真实的认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并积极加以利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真诚宽容——课堂生成的基本土壤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有了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教学生成根本无从谈起。只有让学生充分行使他们的学习权利,课堂教学才能避免成为教师单向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的。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我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因此,师生之间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根基于彼此的真诚,也存在于彼此的宽容。教师应以真诚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与情感,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这块安全的土壤上,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自信、机智等等自我发展的表露与展示会受到保护和滋长,这样动态的课堂就会呈现出理想的走向。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让“意外”助长课堂活力,让生成丰富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充满成长的律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 澜.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 敏.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顺昌一中 353200)
论文作者:刘桂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活力论文; 这一论文; 笔者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