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区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市区论文,初中论文,办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1994年秋季起,上海市二十个区县全面实施初中入学办法改革,即实行小学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取消重点中学补中部,高、初中分离办学。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这项改革自八十年中期起在上海郊区开始试点,十多年来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与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对这项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本刊特发表两个课题组的调查报告及有关研究论文,以供大家参考。
1996年,上海市为了贯彻国家教委改革招生制度的精神和市委市府下达的“九五”期间基本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指示,在静安、闸北、卢湾、浦东新区四个区的主动探索下,进行了取消初中升学考试、全部学生就近入学(以下简称初中招生改革)的试点改革。这项改革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这项改革进行及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1.1996年6月22日,对静安、南市等八个区进行巡考现场调研。2.1996年6月,对静安、闸北、卢湾、浦东新区四个改革区和南市、徐汇、长宁、杨浦四个非改革区小学五年级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对比调查。3.1997年4月,对四个改革区的初中预备班进行问卷抽样调查。这三次调查,了解了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和不同类型小学、初中的干部、教师,以及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对初中招生改革的看法,现将结果叙述如下。
一、基本结论
(一)招生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有利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现场巡考随访中,初中招生改革区小学生普遍反映考试的压力减少,家长对考试的注意力也明显降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生轻松进考场,愉快离考场和家长在考试现场几近无人的场面。据统计,考试前一个月至考试期间,孩子睡眠时间大为增加,改革区孩子到晚上9点的睡觉达30.8%,是非改革区14.9%的2.07倍,10点以后睡觉的非改革区是33.9%,为改革区20.0%的1.69倍。其中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庭布置的作业明显减少,请家教和购买参考书有所下,降学生的学习生活正常进行。而未实行这项改革的区,学生负担仍相当重,考试现场学生担心、家长焦虑不安,与改革区形成鲜明对比。
2.有利于减轻初中预备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初中预备班的调查是学生就近入学后经过半年多的适应期才进行的。调查表明,学生感到进入中学后的学习状态良好。感到学习轻松的占25.3%,吃力的仅占6.4%,其中对语文学习感到轻松的占28.9%,吃力的占11.2%,数学感到轻松的占36.3%,吃力的占13.0%,外语感到轻松的最多,达44.6%,吃力的占12.1%。在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学生问卷中每天做作业所花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占52.9%,1—2小时占44.5%,超过2小时占2.6%;家长问卷表明,孩子每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占51.4%,1—2小时占42.9%,超过2小时的占5.7%,与学生调查基本吻合。与1996年小学五年级调查相比较,当时家长问卷结果表明,光是布置家庭作业在1小时之内的就占57.0%,1—2小时的占32.8%,超过2小时的要占10.2%。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初中预备班的教学压力小于小学五年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初中招生改革不仅减少了小学生的考试负担,同时也在小学和初中的衔接中,课业负担整体下降。
(二)初中招生改革促进了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保证了活动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1.有利于小学稳定教学秩序
据统计,改革区小学正常上音乐课达77.1%,非改革区为56.9%,改革区小学按规定上体育课的达80.7%,非改革区为54.5%。改革区正常上音乐课、体育课比例明显高于非改革区,其中卢湾区按规定上音乐课、体育课高达98.8%和97.1%。调查不按规定上音乐课、体育课的原因,改革区主要是做作业或测验,占65.1%,非改革区则主要是补语言、数学课,占53.1%。这种现象说明即使实行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小学仍有轻视音乐、体育等学科现象,但同时应该看到,初中招生改革的措施已开始扭转这种现象,小学的教学秩序逐渐稳定起来了。
2.有利于初中开展活动课
初中预备班学生问卷调查中,在了解中学与小学开展“文体、科技、少儿活动”等方面比较情况时,初中学生认为活动时间比小学多的占38.2%,比小学少的占25.5%,认为活动内容比小学丰富的占55.6%,比小学单调的占15.1%,认为活动情趣比小学有劲的占49.9%,比小学没劲的占14.9%,认为自主精神比小学强的占58.8%,比小学差的占4.6%。由此可见,初中的活动课开设基础要比小学好,同时说明了改革区的措施,已从改革招生制度深化到招生制度改革后的初中教学改革,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重视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初中招生改革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生源质量评价上出现很大差异
在小学问卷调查中,学生自我评价明显提高。改革区内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好占40.5%,非改革区占19.1%,改革区是非改革区的2.12倍。教师对差生的估计非改革区为15.6%,是改革区8.8%的1.77倍。
在初中预备班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进中学后的学习状态感觉良好(统计数据见前),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与小学相比也有很大提高。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占36.7%,认为下降的为28.0%,学习态度端正占45.3%,不端正为12.1%,学习习惯变好占43.7%,变差为8.5%,学习方法有效了占46.1%,变差为4.9%,行为规范变好了占54.0%,变糟了为4.7%,活动能力提高占72.5%,下降为2.8%。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却普遍认为生源质量与前几届相比有所下降。调查表明,初中认为生源质量满意和较满意仅占10.9%,其中重点中学为0%,完中12.5%,初中13.4%,而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80.4%,其中重点中学98.0%,完中80.6%,初中75.0%。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与前几届相比,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有7.0%,下降为65.7%,学习态度端正占9.4%,不端正为64.5%,学习习惯更好了有7.0%,更差了占66.2%,学习方法有效了为8.4%,变差了占53.0%,行为规范变好了占12.2%,变差了为59.2%,活动能力提高的是18.2%,下降的为36.1%。因此,对初中的调查表明,认为在教学中与前几届学生相比较,这届实行招生改革的学生难教的占66.3%,好教的仅占2.5%。难教的依次原因是:基础差,38.2%;差距大,28.5%;态度差,19.9%;品德差,10.2%。
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学习质量的判断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令人吃惊,而且也远远超出统计误差范围。从客观上分析,问卷中质量的含义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行为规范和活动能力等多方面指标,应该是综合质量要求。虽然学生和家长是个体纵向的比较,学校是整体的综向比较,比较过程中个体的累加之和与学校抽象的整体会稍有差异,但不可能在总量上出现太大的偏差。尤其费解的是,重点中学认为招生改革后生源质量与其以往选拔制度中的生源质量相比较,下降属正常现象,但大批完中和初中也有如此强烈反映,显然有比较特殊的原因。这种原因不可能是小学基本按原有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会出现质量大幅度下降。在我所进行的对农村八十年代已经开展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课题研究中,同样也发现了这种反差,而当时农村出现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招生改革中小学和初中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小学考试压力有所下降,突击应考的补习大为减少,毕业班的教学按常态进行,考试的兴奋期消失了;但初中却仍然按原有保持一定考试兴奋状态的要求去衡量这些学生,加上在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改革准备的情况下,无法适应各种不同学业程度学生混合编班后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把遇到的新问题都归咎于生源质量,出现了初中全面否定小学教育质量的不公正评价。从农村改革的试验来看,这种评价会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初中教育的不断适应,对生源质量的评价会越来越实事求是,现在农村对这项改革的看法已基本反映了客观情况。
(四)对初中招生改革的认同还有各种意见
1.区教育行政领导基本支持初中招生改革
区教育行政领导支持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的达40%,改革区高达56.7%,其中静安区教育行政领导思想最为统一,高达100%。区教育行政领导基本否认了以往的参加统考、按分录取方案,反对比例高达89.1%。
2.学校对初中招生改革认识很不一致
小学干部、教师赞成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的为37.3%,在各种方案中占第一位,其中一般小学比中心小学更积极,支持率高达43.9%。小学干部、教师赞成以往参加统考、按分录取的只有16.3%,中心小学略高于一般小学。
但在中学阶段,干部、教师对招生改革方案产生了很大分歧。赞成学生参加统考后填报志愿、少数学生按分数、切指标进重点中学,大部分学生就近入学方案的占27.2%;主张参加统考、按分录取的占25.7%,其中重点中学赞成率高达43.8%;支持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的是19.5%,其中重点中学是0%,显而易见,重点中学强烈要求选拔和反对这项改革。但在改革的认识程度上,学校干部和教师有较大差异,支持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的干部达41.9%,教师只有12.2%,这说明教师和干部在认识程度上有距离。
3.学生和家长比较欢迎参加统考、按分录取
小学生赞成参加统考、按分录取达58.0%,其中好学生达64.9%。家长赞成达44.18%。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出乎意外地支持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大专以上家长达23.8%,高于高中(含中专)家长的16.3%和初中及初中以下家长的16.7%。
中学生中认为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好的占37.8%,不好的占40.6%。而家长也比较多地选择了参加统考、按分录取方案,高达44.5%,对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的支持者只有14.2%。但同样奇怪的是,主张参加统考、按分录取的家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34.8%,高中达48.2%,初中有44.7%,而初中以下高达66.7%(就近入学赞成比例为0%),这说明文化程度越是高的家长,对初中招生改革的理解程度也高。
4.所有的统计数据都不主张学校推荐少数学生进重点中学、其余就近入学的方案
区教育行政领导赞成的为3.64%,处各种方案的末位;小学干部、教师赞成8.0%,末位;小学学生赞成5.16%,末位;小学生家长5.57%,末位;中学干部教师赞成4.8%,末位;家长赞成6.4%,末位。可见推荐的方案已基本得到教育界内外的否定。
二、若干思考
1997年,上海已全面实施小学生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招生改革方案。从八十年代中期农村进行这项改革,到1996年市区四个区进行这项改革,直至1997年全市范围内推行这项改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程。这项改革,从农村的经验来持是成功的,它在农村保证义务教育质量,缩小校际差异,提高学校办学积极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从市区的改革来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行素质教育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它首先解放了小学,既解放了小学生过早的升学竞争,又解放了小学干部和教师,使他们能更有创造性地办学和从事教育活动。它同时又促进了中学办学水平的提高,使所有学校都在同等生源的起跑线上提高质量。在社会影响中,这项改革又体现出了政府办学的公正性和义务教育的法律精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青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均等机会。从大局出发去看问题,小学升初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无疑是必要的,其成功之处应予以肯定。
但是,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它涉及到教育内外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当前人们对初中招生改革方案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改革中的具体步骤、措施和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改进,还需要做许多配套工作。
1.教育行政部门应继续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
一定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当思想尚未统一,观念没有转变,任何改革措施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产生真正的效果。当前,我们还需要从正面宣传这项工作全局的和长远的意义,尤其要从政府行为中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和法律的强制性,要从素质教育改革的高度来理解这一举措。但是,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上海近几年来已试行过多种初中招生改革方案,事实上每一种方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初中招生取消升学考试、就近入学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其有利也有弊,我们在宣传它的成功之处时也应当综合分析它的不足之处,但在对全局的长远的利益作出了判断和选择后,那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转变观念,同时要把思想工作广泛深入地做到家长身上,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改革。
2.抓紧时机,落实小学素质教育
初中招生制度改革首先在考试导向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小学教育改革的禁锢,使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其次,它在教学时间上节约了半年的复习迎考阶段,小学可以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提高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但是,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毕竟只是在外部创造了进行素质教育的环境,而真正要开展素质教育,主要依靠校长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而保证教育质量,同样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高超的教育科学水平和艺术性。这些方面,我们小学目前虽然没有升学压力却也没有真正形成改革动力,因此必要的质量监控,必要的行政推动,都要及时跟上,以抓紧时机,首先在小学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加强初中问题研究,保证初中教育质量
当前,小学取消初中升学考试、就近入学,并没有真正解决升学竞争,只不过延缓了竞争、推迟了矛盾,而初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问题。难点的关键在于以往按学业成绩分校分班的教学活动不再适应现行的初中教学,整个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都需要作出新的调整。而这些新的变化,现有初中教师的能力水平显然一时难以适应,因材施教、分层递进等公平效益兼顾的教学策略理论上行得通,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不易操作。因此,扩大九年一贯制学校,做好小学初中的衔接,加强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培训,推广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配套措施,必须要与初中招生改革同步进行。但最主要的还应该是在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策略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用选修、活动等多种方法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明年,上海市将召开初中教育工作会议,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注意力放到初中阶段教育。只有抓好初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招生制度改革的成功,只有保证初中教育质量,我们才能达到上海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只有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上海“建设一流基础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