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发展思路论文,城市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旅游是现代人的需要,也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业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环境、人类遗产以及现代的高度文明。然而,以经济的驱动力进行的旅游开发,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对当地的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染,如污水、固体废气物、飞机和汽车产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这种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来获取短期经济效益的旅游不可能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的Globe国际大会上, 明确地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WHO)、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arth Council )联合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 世纪议程》(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TOURISMINDUSTRY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Development),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即《21世纪议程》, 转化为一个关于旅游业的行动纲领。

2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暂时引用加拿大Globe’90 国际大会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表述来反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即“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赖以开发的环境质量。”由此看来,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多层面的目标体系,其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要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相统一。

当前,旅游业正逐步发展成为支持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许多城市正在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而努力,因而,对于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当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盖之下。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①美化城市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的稳定和进化;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力争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③通过旅游活动,促进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实现全人类的总体发展;④强调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协调发展。

3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3.1 制定可持续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发展的规划与以往的旅游规划相比较,有其本身的特征:①体现整体性和公平发展的思想。②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实现实施有效化。③将远近期规划相结合,实施滚动性发展规划。④构筑城市旅游自稳定、自调节机制,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⑤协调处理旅游地的空间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不公平发展[1]。

3.1.1 突出城市整体性,体现“大旅游”观念

城市整体性包括区域整体性和部门整体性两个方面[2]。 区域整体性是指横向协调和协作,城市旅游小区(景点)对旅游中心城市的依托,旅游小区(景点)的景观特性、旅游设施和其它各种旅游条件的互补共享,减少恶性竞争的局面,实现整体区域的总体提高;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等于其各个旅游小区(景点)可持续发展的简单相加。各旅游小区(景点)有各自的利益和最优发展,但只有城市的整体利益才是最高利益。没有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协调,就不可能实现城市旅游效益的最优化。

部门整体性是指城市旅游系统与各个涉及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提倡大旅游的协调发展格局。在城市旅游开发中,既要考虑旅游小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保护,相关服务接待设施配套,客源市场招徕开拓,又要紧密结合区域依托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和政策倾向,摆脱传统的“旅游是单一产业”或“超前发展旅游业”的不健全政策导向,避免旅游系统部分的不合理倾向性发展。

3.1.2 掌握城市旅游的动态趋势

当前,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中国旅游——休闲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要求由单一型的猎奇游览转向复合型的、具有参与和娱乐的多种行为目的的资源要求。一方面,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忙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和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另一方面,由于假日的增多,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特快旅游列车的开通,通讯的便捷,使城市郊区旅游与城市周边旅游和短线区域旅游相重合,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型旅游区大大扩大了范围,也使市民短时间“逃离”喧嚣都市的愿望得以满足。

康体休闲旅游包括康复养生(传统养生、家庭保健、老人养生等)、体育康体(健身俱乐部、非竞技性体育活动等)、娱乐、农业(花果园、农耕“出租”、农耕别墅“出租”)、水域游艇、垂钓、儿童活动、餐饮养生、野炊、郊外派对、亲近自然、生态回归(归回大自然等)等休闲活动,并按一定的“理念”加以综合组装[3]。

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很多,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设计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者的目的是享受自然赋予的景观和文化。那么,城市能发展生态旅游吗?答案是肯定的。城市不仅可以依托山区周边的郊区郊县,围绕农林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根据城市的资源基础,将丰富的植物、动物配置在一起,创建花卉园、竹园、经济作物园、果树品种园、乡土植物园、中草药园、热带鱼类园、鸟园、动物园等适合各种生物生活习性的环境。还可以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为背景,创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景观生态园,如岩石园、热带风光园、沼泽园、水井园等,利用特定的小气候,小地形,丰富城市的生物种类组成。对于生态旅游点,还可以设法使其服务产业生态化,如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生态商店、生态交通等。[4]。

3.2 可持续的城市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是一种综合性的组合型产品,它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及旅游购物品等各种要素组成,其中既有物质的要素,又有非物质的要素,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象普通产品一样,旅游产品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论是有形的旅游商品、景区形象还是无形的服务,都不是一次性开发与设计的过程,在设计与开发中,要因地制宜体现时间与空间的特色。

旅游产品开发的本质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为了适应本地居民及背景区域、海内外游客多次旅游的要求,城市必须考虑人造景点(主题园、人造游乐景观)的建设,选择其主题的原则主要是根据所在地的“文脉”(地理背景)来确定的,然后对这些文化素材进行旅游吸引力分析,提炼出“旅游产品”,也筛选出既符合文脉要求又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项目。

3.3 可持续城市旅游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

3.3.1 规划评论

规划评论包括方案评论和建设后评论,建设后评论又称追踪评论,理论上任何一种规划都应经过这两个阶段的评论,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评论体系,从发展和技术的角度对规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论,通过评价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案是否具有区域观、市场观、经济观、环境观和文化观,是否有利于实现旅游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调整规划方案并完善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方法。

3.3.2 理论研究

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滞后于旅游学的其他分支,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旅游环境的研究工作研究才得以重视。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对自然环境影响、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旅游环境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有许多方面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例如,研究城市旅游与广义环境(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辨证关系;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从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到持续发展“度”的定量衡量,如何少些经验性,多些客观性;如何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措施,以维护城市旅游的持续性等。

3.3.3 宣传教育

旅游业是开发商和旅游者共同参与的产业,没有广大旅游者的配合与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提高全社会对旅游可持续发的认识,宣传教育是一条重要的普及途径。建议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特别是列入高等旅游教育课程之中;建立培训网络,向目前在各个层次上从事旅游行业的人们提供环境管理技能;鼓励各个旅游行社(公司)向公众传播可持续性信息,从而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标签:;  ;  ;  

论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