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背景下先导产业发展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先导论文,产业发展论文,路径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11-0019-06
一、概述
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认为,技术创新带动了世界经济从一个周期的衰落走向下一周期的繁荣;而从金融工业化阶段的世界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同时酝酿着一次新的技术创新的浪潮,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形成一批新兴产业[1]。经济危机往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助推器”,这被证明是一个历史规律。1857年爆发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之后第一次带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在美、英及欧洲大陆引发此起彼伏的破产浪潮,但在之后10余年,产生以电气为主导产业的经济跃升。日本二战后抓住了产业立国的机遇,充分利用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低迷之时,美国以网络和IT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带动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让世界经济走出了滞胀,进入了繁荣[2-3]。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进入知识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期。由此可知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只有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才能真正走出危机。
另一方面,就业经济以创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成为比传统经济更优越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小创业型企业日益取代大企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源。Audretsch对OECD国家的统计分析表明:那些拥有较少中小企业和创业活动较少的国家具有较低的增长率和较高的失业率[4];Davis,Haltiwanger,and Schuh的研究发现,尽管大企业创造了53%的新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也消减了56%的就业岗位[5]。Baldwin和Picot通过对加拿大的新创企业和小企业的研究,通过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创新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又能提供高薪,拉动消费[6]。Robson和Gallagher的研究表明,1971-1981年,英国约1/3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于20多名员工的企业[7]。Balje and Waasdorp的研究显示,荷兰新创立企业和高速增长公司创造了1994-1998年间80%的新工作[8]。这些研究都一致表明创新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源动力。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创业型企业,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内生源动力的就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产业变革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六十多年来依托传统能源发展,造成世界气候逐渐恶化,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成为对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严重挑战。如果沿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气候进一步恶化。与一般的环境污染物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强的越界污染性,任何国家都无法借用以往转移生产的方式来自我局部解决[9]。气候变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向社会和谐、生态平衡要求的先导产业转型势在必行[10]。
世界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不约而同地大力发展先导产业。处于危机中心的先发国家正掀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从现状看,金融业、房地产业不可能再次成为先发国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先发国家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围绕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就业危机、气候变化危机所形成的产业群最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繁荣的支撑点[11]。而先导产业就是解决诸多危机问题的共同钥匙。因此,先发国家要在新产业发展上重新领导世界,要通过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方式再造经济奇迹,占领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
二、先导产业的价值取向、内涵及发展路径
(一)先导产业的内涵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后危机时代的先导产业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基础,发展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战略型产业,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新的经济模式与产业模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就业经济为基础,是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新型产业和商业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高科技、新创意的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大量的就业的发展模式。
(二)先导产业的价值取向
先导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实质是以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和就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解决经济转型、追求绿色GDP、能源与气候变化、全球就业危机等问题的路径。先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同时,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追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及自然的发展相互和谐,是社会和谐和生态平衡的结合。
(三)先导产业的发展路径
先导产业的发展路径是消除由于过度消耗资源和有害排放所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对立,形成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创意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塑和变革,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本身,以人力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解决了当前的就业危机,同时又可以实现低物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绿色增长。从短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从长期来看,降低对于传统生产模式的依赖,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三、先发国家抢滩先导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鉴于先导产业可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在未来先导产业将发展成为全球趋势,先发国家在处理危机之际,已经启动了以先导产业为主导的跨越式、跨产业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已将先导产业作为其经济复兴的核心。先发国家的这一轮产业变革意在重组全球战略力量,从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危机中解脱出来,将自己重新送达新的世界经济制高点;使全球其他国家自动转换到比他们低得多的全球经济的等级结构之中,形成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
图1 先导产业发展模式框架
(一)美国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
美国政府将通过投入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产业开发,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对电网改造投入110亿美元;对先进电池技术投入20亿美元;使节约的能源超过从中东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量;对住房的季节适应性改造投入50亿美元;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油电混合动力车;保证美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到2012年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25%。促使政府和私人行业大举投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石油消费量;同时大量投资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将美国变为新能源发展和应用中心。应该看到,在克服经济危机的进程中,奥巴马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并形成商业价值,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美国经济将再次焕发活力,保持其全球“火车头”的地位。
(二)欧盟诸国着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英国能源与环境变化部2009年6月发表的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在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已经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200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英国政府在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中额外追加了104亿英镑以促进其发展。德国2008年6月出台了生态工业政策,成为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比利时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生产领域的佼佼者,如Electrawinds风能发电公司、Thenergo生物燃料公司、OWS沼气公司、Enfinity太阳能公司和Waterleau水净化再生能源公司等,在2008年产值增幅从50%到500%不等。……显然,发展先导产业已经成为欧盟国家克服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取向[12]。
(三)日本的绿色经济和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战略
日本政府2009年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彰显日本先导产业经济发展战略。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大力发展日本的低碳产业,尤其是能源和环境技术开发上,正是希望以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为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韩国政府认为扶植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是克服危机的关键,提出了低碳绿色增长的战略。韩国判断,“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将成为支撑、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新再生能源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大约是传统制造业的两三倍。韩国要通过绿色增长为下一代创造10年、20年的生计。韩国出台的380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有80%的资金用于实现绿色增长,先导产业在未来四年里将为韩国创造近100万个就业机会。日本和韩国的新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权宜之计,其着眼点不单纯是为了应对国际油价飙升的能源形势,而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创造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既发展经济,又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四、培育先导产业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
先导产业是后危机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它将改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方式以及人们生活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一)由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转型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承载能力的弱化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出口优先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导致中国经济向低端产业集中,进而产生了低端产业锁定效应。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价格全面上涨,以及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抬头都促使我国出口环境恶化,外需下降导致的出口增速维持在低位。产业创新支撑陷入怪圈,经济发展缺少新产业支撑;自主品牌严重缺乏,产业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就业危机日益凸显,达到近30年来最严峻的局势,预计中国未来3到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8%,每年仍会出现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如果我们的经济还是按照目前的模式去发展,后果可想而知,因为产业低端锁定、资源环境和就业等问题使过去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今后将不再有同样的效力。那时的衰退恐怕比我们现在碰到的金融危机还要厉害。更可怕的是,到那时经济再想转型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二)向就业优先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将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的转换,从传统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型。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产业、产业转型、要素投入结构等因素[13]。面对当前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应该转向更为坚决的结构性转变,全方位思考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总架构,选择就业优先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政策实施应该更多指向吸纳就业或激励创业的先导型中小企业,将“保增长、保就业”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线条,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
(三)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从外部环境来看,先发国家新政将给中国以启示和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的中国应当从战略高度上重视这场产业革命,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产业发展方向,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以先导产业为突破,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发展,确立中国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在危机中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通过创新和创业,带动经济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构筑先导产业示范区是经济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先导产业示范区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在产业集群成长的过程中,强调先导产业的理念和内涵,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和创业,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培育先导产业示范区已经成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吸纳劳动力、促进和激励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一)政府积极引导和规划先导产业示范区
高起点规划先导产业示范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一方面政府引导重点发展以高科技、生态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包括新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再生资源、能源工程、节能工程、环保工程等产业在内的先导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对中国是新兴的,在全球范围也是新兴的,我们应抓住机遇占据主动[14]。另一方面以发展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智力资源溢出效应明显的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现代物流、计算机、软件和相关新兴服务业等为代表的先导产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金结合、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型、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产业体系。
(二)政府为先导产业示范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培育先导产业示范区的过程中,创业中心、孵化器等行政服务机构需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轨道,逐步发展成为联结“天使”投资人的区域网络组织。在主体培育、制度设计、机制构建等方面大胆创新,清除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激励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金融财税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政府主要为先导产业示范区资源的富集创造环境、投入诱发性的力量、科学引导需求、适时调整政策。在先导产业示范区中建设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开辟融资畅通的投资渠道。
(三)政府为先导产业示范区发展构建平台体系
先导产业示范区的组成单元是聚集在一定地区形成的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新创企业及成长型中小企业多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空间聚集效应、使企业互相渗透共生、不断创新技术和体制,达到产业循环发展、自动升级的目的。产业示范区系统围绕着创新、创业、创造,形成独特的创业集群组织方式、风险投资运作模式、新创公司创业流程、政府产业政策取向以及全球化发展战略等要素[15],促成信息、市场、法规、配套、资金、物流、人才、技术、服务等创业资源要素集聚的“洼地效应”。政府在创新创业平台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要素发挥各自功能,通过先导产业的聚集化、网络化、升级化、生态化实现产业示范区的跨越式发展。
(四)政府出资成立先导产业引导基金
建议在先导产业示范区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政府投入资金作为初始引导基金,与一批国内外的投资人进行广泛接触,一部分初始引导基金用来募集更多资金,形成母基金,实现引导基金的首次放大。再通过母基金对外投资形成引导基金的二次放大。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和创业,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鼓励更多的具有知识、技能的人来进行创业。通过引导资金,把创业企业、创新基金、创业投资资本以及资本市场要推出的创业板加以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我们的示范区中的企业在不同阶段得到不同的资金支持。
(五)构建适合先导产业发展规律的融资渠道
建立科技发展银行或先导产业发展银行。重点投资在启动新经济增长点相关的“新经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的“五新”企业和“高技术”、“高成长”、“高增值”的“三高”企业。尝试在某些区域由地方政府开办专门支持科技型创业企业的中小型银行,它们可以通过发展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探索开展多种贷款形式,有效降低对企业的信贷风险。积极发展面向先导产业示范区的债券市场,考虑在先导产业示范区发行企业债券,缓解我国创业成长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可以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创业企业发行融资债券。
图2 先导产业示范区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