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论文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徽杭古道为例

鄢方卫1,杨效忠2,舒伯阳1,李 龙2,郭 强2,韩卢敏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在乡村旅游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运用相关压力理论探讨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与机制,能够总结出乡村旅游地社会变迁的规律性特征。文章以皖浙交界的徽杭古道乡村旅游地为例,构建了基于组织压力视角的人居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压力评价、压力反应与应对、压力结果等过程的深入剖析,总结了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有旅游流刺激、政府政策与社区精英等,驱动力同时构成了人居环境潜在压力源,进而引发社区压力应对与压力反应。自身能力、应对资源等差异影响了个体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人居环境演变的早、中、后期,压力反应表现为警觉反应、抵抗反应与衰退反应;人居环境压力演变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社区衰退,居民生活幸福感下降。人居环境压力响应需要政府他组织力量的介入,以及相关利益协调机制的设立;人居环境演变机制是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组织主导逐渐到他组织与自组织力量共同作用,进而到二者协调是人居环境系统实现结构优化,乡村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压力过程;徽杭古道

引言

自21世纪以来,释放城市生活压力、追求乡土田园生活已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居民旅游休闲的新趋向[1],乡村旅游吸引力呈现上升态势。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将乡村旅游发展视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创业就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成为市场经济在我国乡村地区扎根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了乡村风貌、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转变[2]。各种要素在乡村地区聚集、重组、转换或消失推动了乡村地区原本简单的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3],打破了乡村旅游地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平衡,造成乡村旅游开发与当地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和地域空间矛盾加剧[4],导致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的波动与演变。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人居环境影响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与政府的极大关注。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发展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5],有助于人居环境水平提升,另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出现社区衰落与社区居民社会排斥[6-7]。由于研究视角以及案例地选择差异,致使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的影响影响研究结果千差万别,乡村旅游研究也成为复杂的研究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现有研究大多以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很少探讨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驱动力、演变影响和作用机制等内容。通常乡村旅游开发与社区人居环境演变的影响具有循环因果关系,忽视乡村旅游开发对于社区人居环境演变的长期影响容易得到片面的研究结论。因此,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对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影响的长期过程,才能够科学总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过程与驱动机制。此外,现有研究在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方面虽然采用各种研究方法,但是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撑。因此,本研究借鉴社会学研究中相关压力理论探讨人居环境压力演变过程,总结乡村旅游发展以来社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弥补当前乡村旅游对于社区人居环境影响研究中理论依据不足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社区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过程分析不足,为乡村旅游地社区冲突治理与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 文献综述

自人居环境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已针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深入总结发现,国外人居环境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以下视角:(1)城市规划视角,城市规划对于人居环境恢复力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8],人居环境关系模式差异在缓解城市压力和制定管理措施中的意义等[9];(2)气候、环境与可持续视角,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及其适应过程[10],居住区用地政策改革与人居环境可持续研究[11];(3)历史与地理学视角,早期人类居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考古研究[12],人居环境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探讨[13];(4)社会学视角,可持续人居环境发展中女性权利与地位的现状与评价[14];(5)地理信息科学视角,全球城市足迹栅格地图下的人居环境空间模式分析[15],基于国家土地遥感影像分析的人居环境监测研究[16]。在国内,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方向包括:(1)人居环境相关研究进展的总结与展望[17];(2)从单一维度或多维度进行人居环境评价[18-19];(3)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机制研究,研究表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等因素是人居环境演变的重要驱动力[20-21];(4)人居环境与其他要素、现象之间相关性与耦合协调性研究[22]。其中,相关研究方法主要有GIS 地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价方法如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较少。研究区域和尺度选择涉及区域、城市群、典型城市等,区域尺度自然适宜性评价较多,对于城市或旅游区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评价以及演变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然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关于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等方面研究较少,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层面,对于乡村这一基本单元研究较少。此外,对于人居环境演变带来的社会影响探讨不够全面、深入,未能将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过程、影响和管理调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丧失了对于复杂系统的整体把握,忽视了人居环境演变是复杂系统内部相互联系的元素之间,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引起的整体变化效应[23]。因此,在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过程中运用复杂性理论才能指导人居环境由混沌无序走向有序演变。本文在借鉴压力理论学说基础上[24],结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rmpact-response,DPSIR)框架从人居环境“三生空间”视角研究人居环境压力演变过程及其机制[25],探索乡村人居环境压力演变的影响与调控响应,寻求人居环境压力科学管理与化解之道。需要细致考察: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有哪些?外部驱动力又带来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承受哪些压力?乡村社区如何进行压力应对与压力反应?压力对乡村地区人居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有效管理调控人居环境压力进而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同时研究人居环境系统压力应对过程中的压力源、压力认知、压力应对、压力反应与社区压力响应。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梳理

“压力”(stress)一词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通常被译为“压力”或“应激”,用于描述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26]。19世纪后,“压力”被广泛用于描述动物机体在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27]。Lazarus 和Folkmans 提出了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当人或事以某种方式对我们满足感产生威胁的时候便会产生压力源,在其不断完善与修订之后重新定义为:人与环境之间一种消极、超出承受能力的特殊关系[24],并提出了包括潜在压力源、压力认知评价、应对和压力反应4 个环节的个体压力评估过程理论。压力认知评价包括初级评估、次级评估和再评估3个阶段评估(图1),个体对压力认知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着压力反应的唤醒与否以及应对行为的选择。压力反应理论认为,压力反应是机体为维持系统平衡做出调整的过程。Cannon提出,当机体内部稳定性被打破时反馈机制便会产生一种促使个体恢复到平稳状态的机能,即体内平衡过程(homeostasis)[28]。1936年,Selye 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压力反应理论“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用于解释机体适应压力而做出的一系列生理反应过程,包括警觉期(alarm)、抵抗期(resistance)、衰竭期(collapse)3个顺序转移阶段(图2),描述不同阶段压力反应状态[29]

图1 Lazarus压力评估理论模型
Fig.1 The stress appraisal theory model by Lazarus

来源:参考文献[24]。

图2 Selye压力反应理论模型
Fig.2 The stress reaction theory model by Selye

来源:参考文献[27,29]。

(2)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压力源(驱动力)及认知评价

2.2 研究区概况

徽杭古道乡村旅游地(以下简称“古道乡村旅游地”)位于安徽与浙江交界的白际山脉腹地,是古代徽州人与浙商贸易的重要通道。同时,古道沿线还是很多徽州人祖祖辈辈的家园,在古道沿线至今依旧居住着约100多户居民。因为接近长三角客源市场的优势,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从而吸引了约40 余户居民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徽杭古道虽然是景区公司运营模式,但是内部规模、内部接待服务运作模式、游客活动范围、人居环境特征等与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相同,因此徽杭古道旅游区仍旧是一个典型乡村旅游地,本文将古道乡村旅游地视为由古道沿线核心区域与外围邻近村庄与景区共同组成,也即本文研究案例地。

级联型储能系统中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及电池自均衡策略//李新,杨苒晨,邵雨亭,胡耀威,陈国柱//(9):180

“什么样的画算是好画,怎样欣赏一幅画?很难概括,但看张伟民的画,可以看画里的情调,画中的情感,绘画的品格。张伟民的画兼工带写、以工为本;兼工带写,以意为上,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高克明毫不掩饰对张伟民作品的欣赏。

从古代徽商贸易通道到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外拓展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地,徽杭古道实现了华丽的转变,旅游名气上升。2005年以前,游客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居民依旧沿袭着淳朴的生活方式。2009年,政府转让徽杭古道经营权实行公司化经营,景区运营管理使得古道旅游业绩提升迅速。然而,徽杭古道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以来在不到13年时间人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逐利驱动下盲目开发扩建造成的生态破坏,生计竞争带来的压力威胁增强,社区居住幸福感下降等,产生了一系列不利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3 研究方法与过程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最初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演变而来,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开发与居民旅游参与等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带来的压力性演变,以及压力通过何种传导机制改变居民行为等,即探讨相关旅游活动与社区人居环境演变的内在作用机制,运用DPSIR 模型能够有助于本文构建合理的研究框架,提炼出科学的人居环境压力演变过程与机制。本文研究方法运用主要有半结构化访谈、非参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在访谈过程中采取滚雪球方式,直至信息内容饱和,通过不同访谈个体观点的相互印证,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31]。课题组成员于2017年国庆期间,对古道沿线区域进行了为期8 天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古道乡村旅游地发展的详细经过,获取了充足的访谈数据,并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二手数据(表1)。

表1 2017年徽杭古道调研数据收集方式
Tab.1 Data collected through Huihang Road’s investigation in 2017

3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理分析

3.1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分析

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的发展成为系统演变的重要外部驱动力[32]。随着旅游发展,在相关驱动力的作用下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加快,社区人居环境压力感知增强。人居环境演变的过程同样伴随着社区压力产生、应对、反应等过程,同时人居环境演变与压力应对过程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造成人居环境系统的波动演变。

3.1.1 古道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与压力评价

(1)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

旅游发展有助加速社区人居环境演变进程。旅游流的进入刺激了古道社区旅游贸易的兴盛,致使生产活动更加具有经济指向性。随着旅游发展规模扩大,居民生计方式也从最初的务工或务农生计转向务工或务农与旅游兼营生计,再到以旅游生计为主[4]。“旅游的人多了做生意的人也就多了”(A01)。“旅游的人多了我们就没做其他工作了,开个小卖部卖日用品和山货,我老公现在专门开车接送游客”(A02)。旅游发展驱动了居民生产方式转变,高经济产出的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了农业生产活动,加快了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现在旅游的人多了,村民现在都不种地了,种了山核桃。每年靠旅游经营也能有不少收入,加上山核桃收入,家庭平均收入相比农业生产高出了好几万”(B01)。生产空间的演变同样影响生活空间格局,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驱动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转变。“我们虽然在这里经营旅游商品,但我们家还是在逍遥乡,只是回去得少”(A03、A04)。“干这行也不轻松,有的时候忙起来了饭都顾不上吃,更不用说邻里之间相互串门了,闲下来就想躺着休息”(A10)。由此可见,旅游发展造成了古道乡村旅游地居民生活空间内部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开始分化与扩散,关系网络面临重组与联系减弱的趋势。生产方式逐渐由农业生产和务工转向旅游关联产业,生产空间功能逐渐由农业自给自足转向农业贸易和旅游服务生产。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不仅为居民带来了更高经济效益,同时淡化了生境斑块边界,优化了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总结发现,旅游发展驱动了古道乡村社区人居环境朝主客共享趋势演变[33]

政府政策是古道乡村社区生产、生活格局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古道沿线居民安置政策与土地利用政策方面。2012年到2013年政府对古道沿线部分居民点采取搬迁安置的措施,从古道腹地转移到景区外围集中安置,搬迁之后土地在政府倡导下种植山核桃,不愿迁出古道沿线居民则给予一定的新建房屋补贴。这些政策直接改变了社区部分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格局,进而深远影响了人居环境发展方向。“对面那一片都是政府安置的村民,他们搬过来也没种地了,很多都靠景区附近做点小生意或者开农家乐”(B03)。“我们安置到这里来了离景区又近,景区旁边做点小生意挺好的”(A05、A06)。“政府引导我们这里坡地种上山核桃了,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纪大的都在家做点小生意”(A21)。政府政策改变了原本居住空间结构,加速了生活空间内部关系与格局的瓦解与重组。居住政策优化了居住空间,使得居民拥有参与旅游经营的场地资产,实现了居住空间发挥生产空间的价值与作用。土地政策在发挥土地附加价值的同时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可见,政府土地政策和居住政策影响了居民生计方式的选择,刺激了生产空间向外部空间扩展或向生活空间收缩,优化了生态环境,进而改变了社区人居环境系统格局。

旅游社区精英在发展旅游等相关事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精英对于社区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行为示范引起社区效仿,再由社区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演变。社区精英总能够在环境变化、竞争压力增强时不断寻求改变,引导社区大众进行行为调整,相较于个体扩大了对社区人居环境演变的影响。在旅游者进入古道之初,社区精英开始以低投资方式参与旅游经营,随着同类产品竞争增强果断放弃之前经营方式,以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经营方式,再次引起效仿行为,致使社区在旅游投入比重加大,加快了古道乡村旅游地的成熟,同时,加剧了生计竞争。人居环境演变内容、方式与前文旅游驱动、政府政策驱动一致。“经营旅社和餐馆的人太多了,赚不了多少钱,所以我就改变风格做特色民宿,才开业那两年游客很多,现在同类型民宿多了,游客少了好多,所以我就在旅游网站上进行预订销售”(A07)。“最开始我是卖面条、卖登山拐杖,后来卖的人多了我就转卖甘蔗了,再到后来我就开饭店了,我这个饭店算是这一块开得比较早的”(A08)。

然而,当前关于压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体、家庭和企业组织等方面[30],鲜有研究运用相关压力理论研究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理,而在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引发的人居环境系统快速演变所造成的系列社会问题亟需相关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借鉴Selye和Lazarus等提出的相关压力理论,探讨相关理论在乡村旅游社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应用。在结合相关压力理论与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将人居环境压力定义为:人居环境系统在外部驱动力作用下造成外部环境改变,进而刺激人居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造成个体需求与人居环境供给之间冲突并对居民满足感产生威胁,这种冲突与威胁引起的居民日常生活中身心紧张与压迫的感受。其中,人居环境系统压力过程具体包括人居环境压力认知评估、压力应对和反应等过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压力的本质是人居环境系统在环境改变过程中感知到的直接或潜在威胁,可能造成人居环境系统结构突变,功能失调的一种外部作用力,而这种环境改变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调整、物质能量流动方向与频率改变、特大灾害等方面。旅游发展、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引起了乡村地区人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了居民人居环境需求与环境供给冲突,对当前生活满足感产生威胁,即为人居环境压力源。这种压力集中体现在当地社区人居环境中生产、生活、生态结构空间内部的威胁与挑战。居民压力认知评价、压力应对以及压力反应等加快了人居环境演变进程,甚至引领乡村社区人居环境演变方向,深刻影响了社区人居环境乃至乡村社区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相关压力理论能够对人居环境系统复杂演变过程、阶段特征、影响和响应调控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掌握人居环境演变轨迹和社会影响,对于指导人居环境建设与管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孝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敬、关心和体贴。它是儒家道德准则中的第一项内容,也就是所谓的“百行孝为先”。 《论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于孝的理解,《论语》做了详实的论述,指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时,观察其志向;去世后,观察行为;三年后仍不改父亲的原则,就履行了孝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在世时或去世后,按照礼节侍奉或埋葬、祭祀他们;只让父母忧愁生病之事,其他均不应该让父母忧愁担心。

从相关压力理论视角分析,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亦是引起个体紧张反应的潜在压力源[34]。旅游开发具有扩大家庭收入差异的威胁,改变了居民对于经济和收入水平的满足感,形成身心受压迫的感受,从而驱动居民增加旅游经营投入以及转变生计方式。“做旅游已经成为我们赚钱的主要方式,大家都开始想办法搞旅游挣钱”(A11)。“我们要是比人家差距太大了也没面子,所以也渐渐不种地不打工了,专门经营农家乐”(A12)。政府对社区土地政策和居住安置政策造成居民对于生活环境改变以及生产方式转变可能造成的短期不适应与损失产生担忧,产生压力感受。“政府让我们搬出去住,我们不搬,我怕不习惯”(A20)。在环境不确定情况下,社区精英的行为示范与压力抵抗行为对于居民而言诱惑与挑战并存,对于希望改变自己经济状况和社区地位的居民而言,这种诱惑与挑战是一种危害身心健康的压力[24]。“看有些人家开始做旅游,我们跟着做。投入比较大,但目前收入一般,压力很大”(A04)。由此可见,旅游刺激、政府政策和社区精英行为均会造成社区原有生活满足感获取受到冲击,成为社区生活中的潜在压力源。

彭伟民是个生意人,结婚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每天应酬不少,但除了出差,就算再晚也会回家。丈夫昨晚夜不归宿,如此反常之举令刘丽芳恐慌不已。刘丽芳生性敏感,或者说,女人天性敏感,在刘丽芳潜意识里,婚姻并非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城池,而是一枚品相看似完美的鲜鸡蛋,经不起任何磕碰,脆弱得不堪一击。

由于居民个体特征差异,对于人居环境系统压力源认知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压力反应以及应对行为选择[27]。在压力认知评价过程中,居民需求、性格特征决定压力初级评估过程中潜在压力源是否对个体构成威胁,当居民对于外部环境变化不敏感或者抗压能力较强情况下则感知无压力。“我们嫌经营农家收入也不稳定,都出去工作,旅游发展对我们没影响”(A14、A15)。“我们并不完全经营旅游,心态好,不争强好胜。客人到我这里来了我就接待,没有客人我也不去招揽、不去跟其他人挣,感觉目前旅游发展对我们没什么影响”(A13)。居民对于提升自己社区地位和经济实力需求越高,性格越好强可能在压力评价中感知到压力越明显,现在经营旅游的A19 之前也是以务工为生,但是在看到周边他人均在参与旅游经营,担心自己家收入比其他人低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果断回乡经营农家乐。家庭结构、拥有资源数量、教育水平等因素是个体次级评估过程中判断压力应对能力的重要依据[27]。“我们家5 个人就靠着经营这个饭店为生,两个儿子只有一个结了婚,大儿子有精神病,我们建这栋房子贷款还有好多没还完,生活压力也大。生意不好时大儿子就着急,精神病就可能复发,我压力也大”(A08)。虽然,外部环境变化对个体形成压力威胁,拥有良好的压力应对资源依旧可以使个体在压力次级评估过程中消除压力威胁的困扰。“这个饭店是我承包的,没想赚大钱,现在基本都在做旅游所以我也想增加一份收入。饭店就在游客中心里面,跟景区合作自己投资少不用担心亏损。景区员工用餐也在这里,平时散客或者团队也不少”(A16)。压力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过程中均感知到压力的居民在旅游经营过程中行为相对谨慎,在具体重大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寻求帮助。“平时客人不多,我们都不敢投入太大了。到了小长假、黄金周这样的时候忙不过来,我们就得请人帮忙”(A20)。

3.1.2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面临的压力及其应对

古道乡村旅游人居环境系统结构变迁、功能异常,形成人居环境压力,压力应对是社区居民通过自身行为调整系统结构、适应环境变化,进而实现人居环境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在宫腔镜手术中可使用超声、腹腔镜监测。有报道表明,术前使用三维超声测量子宫纵隔和术中使用腹腔镜或超声监测的方法更有利于子宫纵隔的完全切除及手术的安全[24-25]。马英[26]对比超声和腹腔镜在TCRS术中的监测效果,认为超声引导下TCRS手术,时间短,效果更好。

(1)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压力分析

压力应对方式主要有建立在乐观主义基础上的转换应对和悲观的退行应对方式[27]。古道乡村旅游地居民视角的人居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空间压力和生活空间压力。压力应对过程主要通过深化压力认识、行为调整等过程减缓压力状态,并根据自身应对资源数量采取积极或消极应对方式。其中,转换应对方式主要表现在居民对于当前人居环境生产和生活压力表现积极的挑战、加强压力控制等。“要想经营得好就得多砸钱、多花点精力弄一些先进的方法和经营理念。比如采用网上预订方式,不然人家根本不知道你这个宾馆,然后再装修好一点、服务项目多搞一点,慢慢地客人也会较多”(A07)。退行应对方式大多是居民在缺少先进经营理念、预期收益难以实现、压力应对资源缺失等困境下居民感知压力威胁加大,采取转变生计方式的压力应对方法。“我们家搬到这里之后也开过农家乐,搞了一年发现客人比较少没赚到钱,后来干脆就没经营了。然后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了,我就在这里卖点土特产、登山拐杖”(A05)。

生态空间压力主要指生态空间内部不和谐导致生态环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古道乡村旅游地生态空间压力主要体现在环境资源消耗和局部生态破坏方面。古道沿线局部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旅游者、景区管理者对于乡村良好生态环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生态空间满意度降低。“这景区只知道开发,不去保护环境。河水污染太严重了,还有生活垃圾也没人处理。照这样发展下去,3年后我再来看的时候这里肯定已经污染得不适合旅游”(A17)。“这里环保意识太差了,上面有一家饭店直接建在河面上,旁边飘着很多垃圾”(A18)。近年来,由于古道沿线旅游经营规模扩大、个体经营户与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低等因素,致使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游客与景区管理者对古道沿线生态空间压力感知较为强烈,旅游个体经营户与当地村民并未感知到生态空间的压力威胁。“古道太长了,我们景区请的清洁工都忙不过来,而且居民只顾经营饭店和客房,产生的垃圾直接往河里排放,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B01)。“景区每年环保投入也不少,但这个问题光靠我们很难解决,毕竟沿线居民以及游客行为我们无法约束,我们也加大对于古道沿线垃圾清理,但是悬崖峭壁下难度也很大”(B02)。相反,经营农家乐的A09 认为:“垃圾处理费时费力,倒在河里,河水上涨时可以冲走,不会影响环境”。不同利益主体对于生态空间压力感知差异主要是因为古道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水平较好,局部的破坏不会影响到居民切身利益,且对于良好的环境需求程度差异较大。

人居环境演变中期阶段,随着居民对于当前社区外部环境认识加深,预期旅游收益成为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重要动力,旅游生计成为抵抗压力的重要方式,即初期抵抗。与此同时,政府搬迁安置政策与土地利用政府加快了居住空间格局调整,生产空间主要由土地转变为家庭居住空间内部的旅游经营场所。然而,社区单一的旅游生计方式加剧了居民对有限市场的争夺,造成预期旅游收益降低,生产空间压力增加。家庭经营减弱了邻里相互往来与帮助,利益冲突增多,社区矛盾逐渐被激化。进而,社区文化逐渐遗忘,凝聚力下降,居民生活幸福感下降,社区进入了新一轮的压力抵抗,主要表现为旅游经营过程中行为方式的调整。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居民像A07 经营户一样,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与经营理念抵抗生产空间内部竞争压力,也有像A05 一样转变生计方式,运用综合生计方式进行压力抵抗。生活空间压力抵抗反应体现在居民通过宴请邻里来加深彼此感情,相互帮助以应对困境。

生活空间压力是对社区日常生活中消费、社交、娱乐等方面压力的表征[25]。古道乡村旅游地生活空间压力主要变现为邻里关系淡化、相互竞争造成冲突加剧以及生活幸福感下降等。从事旅游经营以来,迫于生计压力相互竞争客源、独立经营,邻里往来逐渐变少,关系淡化。此外,竞争造成居民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加剧。江南第一关饭店的A16和古道饭店的A09 相距不过百米的近邻关系,但由于旅游经营中的竞争关系导致彼此往来减少,关系疏远,居民对这种冷漠关系感觉到不满,却又很难改变这种压力威胁。

将复合磷酸盐(按照焦磷酸钠∶多偏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为2∶2∶1)0.4%、盐2.3%的添加量放入盆中,再放入适量水,恰好淹没牛肉即可,然后将切好、洗净的牛肉(片状)放入盆中进行腌制并使其处于4 ℃的环境下。腌制一段时间后,均匀翻动肉块。

3.1.3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状态与压力反应

根据全路网断头节点的统计,乡村道路断头路节点占比71.3%. 部分相邻乡镇存在较好路由,但受运河、高速公路、铁路、行政区划、自然村落、物流园区、军事用地等既有用地条件限制,乡镇间的断头路较多,造成乡镇间出行不畅.

(2)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压力应对研究

人居环境演变具有阶段性特征,根据人居环境阶段特征差异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即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本文借鉴Selye提出的压力反应理论,分析人居环境不同演变阶段社区压力反应状态。

在商用冷柜方面,碳氢冷媒则以异丁烷R600a、丙烷R290最为普遍也较为成熟,特别是冷柜以R600a/ R290混合的碳氢化合物为冷媒,其制冷效率比其他碳氢化合物要高许多。R600a/ R290混合碳氢冷媒并非化学合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物质高度提炼而成,以异丁烷和丙烷各占约50%的碳氢化合物为例,其具有以下特性:(1)标准大气压下沸点约为-34℃;(2)工作压力与R134a接近,冷冻性能优异;(3)化学性质稳定,不产生酸化、碳化;(4)ODP=0不破坏臭氧层,GWP≤3温室效应极低;(5)燃点460℃~470℃,燃烧后气体无毒性可与大自然结合;(6)无色、无毒,充注量为CFC的1/3。

(1)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早期与警觉反应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变初期阶段,由于游客量并不稳定,专职经营旅游的农户数量较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居民主要以务工或务农为主要生计,兼营旅游。这一阶段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变化幅度较小。居民对于社区经常出现旅游者感到好奇,无法预知未来社区环境状况而产生紧张与担忧,在面临着自身满足方式可能受到威胁情况下激活了居民的防御系统,即为警觉期。据村民回忆:“2005年以前,游客量一直不多,看到陌生人都比较好奇,也担心他们会偷东西。那时候多数人都在种地或者打工,有些老年人就开始在家门口卖点小东西。当时,我们家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做点小生意,老头子在家种点地,儿子、儿媳他们还是在外面打工”(A08)。

(2)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中期与抵抗反应

古道乡村旅游地生产空间压力主要表现为居民生计方式转变带来的生计竞争压力。居民对于土地依赖减轻,生产方式由农业生产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生计竞争加剧,预期旅游收益难以实现可能致使居民重返贫困状态,从而形成了生产、生计压力。“之前我们这里客房也卖得很好,去年游客中心那里小木屋酒店开业,房间装修得也好,只卖288元一间,还送两张景区门票,后来我们这边客房卖得就更少了”(A09)。由此可见,古道乡村旅游地内部生产方式转变造成了生计方式选择趋同,生计竞争激烈,造成居民可能因为旅游生计竞争而导致贫困的趋势,居民感知到生产空间压力。

(3)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后期与衰竭反应

O→A(他组织主导):旅游者的进入加速了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无序化演变。政府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继而进行居住和旅游经营空间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招商引资方案等行为为古道社区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时,他组织对于人居环境演变的贡献度大于自组织贡献度,即Δb (t )/Δa (t ),>1旅游流的经济效益和政府政策是序参量,而社区自组织演变为伺服量。他组织作用力增强改变了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关系,造成系统内部竞争激烈,迫使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感知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产生防御反应,即系统内部开始注意到外部环境变化进入压力反应理论中的警觉期。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加快与外界的交流,从而加快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

3.1.4 古道人居环境演变影响与压力结果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E与TACE治疗后均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TACE对肝脏储备功能严重低下患者而言,更具优势。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引发社区压力应对、压力反应等行为,进而驱动人居环境系统加速演变与波动,造成社区环境资源消耗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社区关系重构、系统结构调整等。其中,结构与功能调整包括良性健康发展与病态演变。旅游开发消耗以及压力应对过程中,居民通过转换生计方式等加剧了资源利用强度与环境资源消耗,这种环境资源消耗尚未引起居民重视。居民普遍采取旅游生计方式应对人居环境演变压力,然而,居民自身拥有资源、能力差异等在旅游生计竞争过程中造成了居民旅游收入差异明显,在外部企业进入、旅游淡旺季交替等冲击下可能出现亏损并退出旅游经营,从而出现社区贫富差距扩大局面。部分村民居住空间转换以及旅游发展过程中原有社区关系淡化等推动了社区关系网络的重构。当社区人居环境压力威胁超出居民应对能力,恶性压力冲突引发了多重社区旅游发展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调控。

3.1.5 古道人居环境调控响应

伴随着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矛盾冲突逐渐增多,对于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调控管理逐渐成为社区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2014年“五一”期间,发生的村民“阻止购票游客进入景区”事件致使居民矛盾冲突与压力抵抗达到至高点。居民认为古道由当地先人修建而景区对古道圈占收费,居民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利益补偿,且对日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此外,居民担心收取门票可能造成游客减少,致使近年来扩大的旅游接待规模投入难以实现盈利,生活压力进一步增加,居民抵抗能力几乎耗尽。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积极组织景区负责人及其利益相关居民进行了协调,据徽杭古道旅游开发公司主管B04回忆:“冲突爆发之后绩溪县政府部门积极组织景区、乡镇领导与村民研讨矛盾冲突协调办法,政府加强了对于旅游经营的监管,严审旅游行业经营准入,鼓励居民采取综合生计方式来减轻生产空间内部竞争。对于居民尚未关注的生态空间压力在政府与景区协商下由景区每年从营业收入中抽取固定份额用于环境保护建设,同时景区对于尚未进行开发补偿的自然村居民进行了适当补偿”。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与社区自下而上的响应,近年来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逐渐高级化层级演化,乡村旅游发展业绩逐年上升。

3.2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机理

一切系统原则上都具有演化性,系统之所以能发生性质改变及演化,在于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之间因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引起相互竞争、合作从而产生协同的整体效应[23],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对立统一的过程[36]。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同样是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自组织与他组织作用力究竟如何相互作用的?文本借用Haken提出的协同学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对立统一主张,结合魏道江提出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数学描述过程来反映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化境演变机制[32]。假设组织过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X 代表系统的状态特征,F 代表他组织作用力,A (t )、B (t )、C (t )、D (t )分别代表系数矩阵,并用Δa (t )代表系统自组织对系统演变的贡献度,用Δb (t )表示他组织对系统演变的贡献度,用Δc (t )代表他组织受过去作用强度的影响程度,用Δd (t )代表他组织力受系统自组织的影响程度。且做以下设定:

①令Δb (t )+Δa (t )=1,其中对系统演变贡献度较大者称为序参量,贡献度较小则称为伺服量。(t )称为他组织对自组织的役使度。当(t )大于1时,表示他组织役使自组织;等于1时,二者不存在役使关系;小于1时,表示他组织被自组织役使。

世界公认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人来到世间,其实也是佛家的一种修行。”既然是一种修行,那么修行的道路上自会有各种苦难。茫茫人海之中,我们如果彼此善待对方,人生也许会多一分光亮,世间自会少一分苦难,难道不是吗?《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有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有更多的祸殃。既然善良是利己利人的事情,相信大家自然也有了行善事之想法。

其中式(1)表示系统演变不仅与他组织力F 有关,同时与自组织有关;式(2)表示他组织力F 不仅与过去的作用状态有关,同时与系统反作用力有关。

最初的乡村社区与外界相互联系与作用较少,他组织力量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社区人居环境发展主要依靠系统社区成员对内部各要素的利用与组合,如古道社区沿线居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开辟古道,形成自然村落的长期过程。此时社区内部自组织作用为序参量,外部作用力为伺服量,人居环境系统状态为:

随着古道乡村社区的逐渐发展,外来旅游者增多,政府逐渐重视乡村地区发展,他组织对社区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演变贡献增强,他组织与自组织共同作用于人居环境系统(图3)。

图3 他组织与自组织作用下人居环境系统演化进程
Fig.3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 under hetero organiz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3.2.1 自组织主导早期人居环境演变机理

早期古道社区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较少,为了维持系统活力自组织演化主导了该时期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社区和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竞争较少,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效率较低,人居环境演变较慢,此阶段人居环境演变属于自组织演变节段,即:Δb (t )/Δa (t )。<随1着乡村旅游发展,古道乡村旅游地逐渐形成,人居环境演变逐渐受到他组织和自组织作用力的共同影响,根据他组织和自组织作用力强度可分为3个阶段,即他组织主导、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以及他组织和自组织协调阶段。

(1)广东省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效率分析。经济发展效率领先:与华南地区其他三个省份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近四年来的总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均等于1,表明广东省经济发展处于DEA有效的状态,即广东省碳排放总效率、资本利用总效率、劳动力总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这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碳排放效率领先:广东省碳排放纯技术效率为1,碳排放的改进率为0,表明广东省碳排放效率领先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省,作为华南地区四个省份中唯一的碳交易试点,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广东省将为华南地区碳交易起到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华南地区其他三个省份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3.2.2 他组织主导人居环境演变机理

社区人居环境演变后期,从社区压力理论视角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状态的人居环境类型,即病态社区人居环境和有能力社区人居环境类型[35]。如果社区人居环境压力过大超出社区应对能力,终将导致人居环境系统紊乱,社区走向萧条或衰亡,反之将会促进社区人居环境系统等级升级,进而为社区发展提供外部驱动力。随着人居环境演变进程加快,社区居民感受到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压力越来越大。恶性旅游竞争不仅难以盈利,居民面临重返贫困危机,居民生活幸福感下降,社区人居环境演变呈现衰退趋势。居民在多重压力威胁下出现耗竭反应,居民与旅游开发公司(即景区)的直接冲突对峙标志着社区压力抵抗达到顶点,开始进入衰退期。

根据上述区域重磁、典型矿床地质和物探剖面异常特征,结合区域矿产和其它物化探资料,推测已出露的高山岩体和宝山岩体为同源岩体,并初步圈定了1km埋深内其隐伏岩体的分布范围(图1至图4)。主要找矿区预测如下:

3.2.3 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人居环境演变机理

A→E→B(自组织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繁荣,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自组织现象逐渐活跃,居民纷纷转变生计方式参与旅游经营以应对压力威胁,该阶段也称为压力抵抗阶段。旅游驱动下人居环境系统内部自组织结果主要体现在:生态空间整体环境质量提升,生态观赏性提高,但是也存在局部生态破坏并呈扩展趋势。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转变为旅游经营,生产空间范围逐渐集中和缩小,呈现出与生活空间重合的特征,从而形成区别于传统景区的主客共享的人居环境特征。生活空间受到生产空间的挤压,造成居住舒适感降低,生产空间内的竞争造成生活空间中邻里关系淡化,社区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社区“自下而上”的组织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冲击了人居环境系统回归新的平衡的能力。

A→D→B(他组织作用):在人居环境系统内部自组织活跃的情况下,系统无序程度增加,他组织力量的介入有助系统结构调整。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早期,政府主导的他组织力量加快了自组织速度。此后,政府干预减弱,自组织作用在市场化模式下开展竞争与合作,当自组织与他组织力量差距达到临界水平时系统自组织作用的弊端逐渐出现,他组织力量增强是缓解矛盾和弊端的有效途径。古道乡村旅游地在居民与景区经营方的利益冲突事件暴发后,通过政府力量“自上而下”的调控平衡了系统内部竞争造成的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很明显,此时他组织对于系统自组织的调节具有滞后性,不利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二者协调才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清热滋阴活血祛瘀汤,中药汤剂的主要成分有:15g生地、10g升麻、10g鳖甲、12g赤芍、12g牡丹皮加水按照常规重要汤剂熬制方法进行熬制,中药的剂量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加减,每天一剂,分早晚服用[3],六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分析。

3.2.4 他组织与自组织拮抗协调阶段

随着系统结构演变,内部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增多、竞争加剧。然而,系统内部自组织调节外部干扰能力有限,需要他组织的调控。一个健康的系统他组织与自组织贡献水平趋于平等,即Δb (t )/Δa (t )接近等于1,如图3中自组织方向(B→F→C)与他组织作用方向(B→G→C)的协调,此时系统在经历了波动与压力抵抗反应之后重新进入复苏阶段(B→F→C→G)。如果系统自组织失调(B→F→H),他组织作用方向出现偏差(B→G→I),便会造成系统远离平衡以至于难以恢复,甚至造成系统的衰退或死亡。为了维持系统稳定性,他组织力量需加强对于系统演变的调控,对系统自组织作用产生一定拮抗作用。在自组织自下而上发展活力增强时,政府他组织力量自上而下管理能够有效调控自组织演变方向。他组织控制作用增强,自组织活力下降,系统内部竞争降低,系统演变放缓,他组织力量需要减缓对于自组织控制,从而发挥自组织力量的创新能力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他组织与自组织在拮抗作用下逐渐协调,维持系统平衡。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后期社区压力抵抗能力减弱,出现耗竭反应,自组织自下而上发展弊端显现,人居环境系统矛盾加深,引致冲突爆发。政府部门作为重要他组织力量快速介入自上而下制定了相关经营管理、资源补偿和开发投资管理方案,有效协调了系统内部自组织出现的矛盾与无序发展,逐步实现了自组织与他组织力量在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协调,为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升级与活力复苏奠定了基础。随着政府他组织力量与自组织力量的协调,古道乡村旅游地系统等级逐步提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驱动力”主要由政府政策、旅游收益刺激和社区精英组成。此外,从压力理论视角而言,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同样构成了人居环境主体感知到的潜在压力源。人居环境演变的“压力”主要表现在环境变化情况下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供给与社区需求之间的冲突,具体内容包括生计/生产方式转变压力,环境资源消耗与局部生态破坏压力,关系淡化、冲突加剧等方面的压力,在压力认知评价过程中个体属性特征差异造成压力反应状态与应对方式差异。人居环境演变阶段不同压力状态与压力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人居环境演变早期、中期和后期压力反应分别表现为警觉反应、抵抗反应和衰退反应。人居环境演变的影响也即压力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消耗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系统结构优化或失调等。人居环境演变的响应也是社区压力调整响应过程,响应主体包括政府、居民和景区公司等利益主体,响应的内容包括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监督经营方加大建设投资和相关利益补偿,引导社区生计结构调整,以综合生计方式应对人居环境压力。

徽杭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是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古道乡村旅游地形成之前社区人居环境演变以自组织、缓慢发展为主。乡村旅游发展之初,他组织力量主导人居环境演变,加快了系统演变进程,同时造成社区人居环境压力威胁。社区压力抵抗反应亦强化人居环境演变作用力,加快古道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自组织演变,此时,人居环境演变受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共同作用支配。社区压力抵抗后期,自组织力量与他组织力量的不协调导致压力威胁超出社区抵抗能力,进入衰退期。他组织自上而下管理调控与自组织自下而上的运作力量的协调是确保人居环境系统在遭遇外界干扰下回归平衡的必要保证。

4.2 研究贡献

本研究借鉴相关压力理论构建人居环境演变的DPSIR研究框架,探讨基于“三生空间”子系统的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和发展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本研究探索了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一般过程与机制,扩展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地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乡村旅游开发对于乡村社区发展的积极经济影响或负面社会文化影响[4-7],即侧重于单一维度的分析,未能将乡村旅游发展对于社区影响的不同维度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参考多维度的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结合相关压力理论,梳理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生态等人居环境子的压力作用过程,同时也为进一步测度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压力水平奠定基础。同时,本研究对于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进行社区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当前关于政府参与乡村旅游地社区治理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部门应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化发展,颁布各项鼓励政策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本研究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扮演的不同角色与地位,这为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研究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子系统演变过程中,未能将社会空间子系统演变作为独立维度进行探讨。刘玉亭等研究发现,社区弱势群体在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中逐渐边缘化[37]。未来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压力性演变过程中,压力应对能力较低群体社会空间演变特征,体现人本主义理念。其次,囿于研究数据不足和研究方法的特性,未能量化分析社区居民心理压力水平变化引发人居环境压力抵抗与人居环境演变。未来研究过程中可以构建人居环境压力测量量表分析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心理压力水平及其相应的压力应对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YOU Haitao,MA Bo,CHEN Lei.Essence exploration of rural tourism: Rurality cognizance and protection[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9): 158-162.[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 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2]SHI Yuding,LI Jianjun.The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rural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 collaborative study[J]. Tourism Tribune ,2018,33(2): 15-26.[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2):15-26.]

[3]YANG Liang.Research on vulnerability of heritage tourism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A household survey in Linzhai village[J].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2016,36(2): 86-90.[杨亮 .遗产型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基于林寨古村农户调研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6,36(2):86-90.]

[4]CHEN Jia,YANG Xinjun,WANG Ziqiao.Vulnerability and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rural tourism socio-ecological systems:A household survey in China’s Qinling mountain area[J].Tourism Tribune ,2015,30(3):64-75.[陈佳,杨新军,王子侨.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5,30(3):64-75.]

[5]HUANG Zhenfang,LU Lin,SU Qin,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he 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8): 1409-1421.[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6]ZHOU Chunfa.Residents’resistance in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disturbances concerning tearing down and building houses in Hui village[J]. Tourism Tribune ,2012,27(2): 32-36.[周春发.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日常抵抗——以徽村拆建房风波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2):32-36.]

[7]GUO Hua,GAN Qiaolin.Rural tourism community residents’multi-dimensional perception of social exclusion—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ase of Likeng village in Wuyuan,Jiangxi province[J]. Tourism Tribune ,2011,26(8): 87-94.[郭华,甘巧林.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社会排斥的多维度感知——江西婺源李坑村案例的质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8):87-94.]

[8]GONZALES L P,MAGNAYE D C.Measuring the urban biodiversity of green spaces in a highly urbanizing environ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settlement resiliency planning:The case of manila city,Philippines[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7,37(3):83-100.

[9]ESCH T,MARCONCINI M,MARMANIS D,et al.Dimensioning urbanization—An advanced procedure for characterizing human settlement properties and patterns using spatial network analysis[J].Applied Geography ,2014,55(10):212-228.

[10]SERRAO-NEUMANN S,SCHUCH G,HARMAN B,et al.One human settlement: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research[J].Futures ,2015,65(1):97-109.

[11]MUSAKWA W,TSHESANE R M,KANGETHE M.The strategically located land index support system for human settlements land reform in South Africa[J].Cities ,2017,60(20):91-101.

[12]FRADKIN A.Early human settlement and natural formation of the Florida Everglades,USA:The ichthyoarchaeolog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16,8(4):463-469.

[13]WANG H.Earth Human settlement ecosystem and underground space research[J].Procedia Engineering ,2016,165(9):765-781.

[14]REEVE D.Putting women and gender in the frame—A consideration of gender in the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 planning sustainable cities 2009[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43(4):293-298.

[15]ESCH T,HELDENS W,HIRNE A,et al.Breaking new ground in mapping human settlements from space—The global urban footprint[J].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7,134(12):30-42.

[16]JONGENEELG B,DROOMERS M,OERS H A M V,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A multi-level analyses focusing on changes over time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J].Health & Place ,2014,26(2):149-160.

[17]ZHANG Wenzhong,CHEN Li,YANG Yizhao.Research progress o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32(5):710-721.[张文忠,谌丽,杨翌朝.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710-721.]

[18]YANG Xingzhu,WANG Qun.Evalu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quality differenc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ourism area of southern Anhui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6):851-867.[杨兴柱,王群.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6):851-867.]

[19]LI Xueming,ZHANG Jianli,YANG Jun,et al.Analysis of the attraction field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A case study of Dalia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7): 1199-1208.[李雪铭,张建丽,杨俊,等.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199-1208.]

[20]LI Bohua,LIU Peilin,DOU Yindi,et al.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of edge type of scenic spot:A case study of“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34(11):1353-1360.[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等.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11):1353-1360.]

[21]ZENG Juxin,YANG Qingqing,LIU Yajing,et al.Research on evolution and influential mechanism for rural human settlement in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areas: A case of Lichuan[J]. Human Geography ,2016,31(1): 81-88.[曾菊新,杨晴青,刘亚晶,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及影响机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1):81-88.]

[22]LI Xueming,LI Wanna.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and economy in Dalian since 1990s[J]. Economic Geography .[李雪铭,李婉娜.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383-386.]

[23]HE Yue,GAO Ce.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non-heteronomy of urban evolution[J].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2011,34(2): 7-12.[何跃,高策.城市演化的非他律性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2):7-12.]

[24]LAZARUSRS,FOLKMANS. 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 [M].New York:Springer,1984:3;22-23.

[25]LI Bohua,ZENG Can,DOU Yindi,et al.Change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mechanism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living-production-ecological space: A case study of Lanxi village,Jiangyong county,Hunan province[J].Progress of Geography ,2018,37(5):677-687.[李伯华,曾灿,窦银娣,等.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677-687.]

[26]SEAWARD B L. Managing Stress—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the 5ndEdition) [M].XU Yan trans.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8: 3-27.[SEAWARD B L.压力管理策略:健康和幸福之道(第五版)[M].许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27.]

[27]TIAN Shenghui.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Pressure—Based on Empirical Study of Hunan 10 universities [D].Wuhan:Wuhan University,2010.[田圣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基于对湖南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的调查[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8]CANNO W B.Stress and strains of homeostasis[J].American Joumal of Medical Science ,1935,189(4):1-14.

[29]SELYE H.A syndrome produced by diverse nocuous agents[J].Nature ,1936,138(7):32.

[30]ZHAO Yu,MO Shenjiang,SHI Junqi.Research on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ethical leaders improving employees’ job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high-stress work situation[J].Management World ,2015,30(8):120-131.[赵瑜,莫申江,施俊琦.高压力工作情境下伦理型领导提升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感的过程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5,30(8):120-131.]

[31]BAO Jigang,MENG Kai,ZHAN Qianying.Rural urbanization led by tourism[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8): 1422-1434.[保继刚,孟凯,章倩滢.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以阳朔历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8):1422-1434.]

[32]WEI Daojiang,KANG Chengye,LI Huimi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organization and hetero-organiz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4,22(2):45-48.[魏道江,康承业,李慧民.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及其对管理学的启示[J].系统科学学报,2014,22(2):45-48.]

[33]YAN Fangwei,YANG Xiaozhong,LYU Chenling.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influence of tourism corridors under the holistic tourism background[J]. Tourism Tribune ,2017,32(11): 95-104.[鄢方卫,杨效忠,吕陈玲.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廊道的发展特征及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7,32(11):95-104.]

[34]WEI Youhua,TANG Shengqin.Several major stress theory models and their evalua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35(5):441-444.[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35(5):441-444.]

[35]LI Yanqin.Application of the ABCD-X community stress and coping model in pro-poor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s: A study of Shiwei village on the Sino-Russian border[J].Tourism Tribune ,2015,30(11):40-50.[李燕琴.旅游扶贫村寨社区压力应对的ABCD-X模式——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11):40-50.]

[36]HU Jianfen,FENG Liangqing,RAO Xuan.Synergetic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airport economy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and hetero-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6,24(3):48-51.[胡剑芬,冯良清,饶烜.基于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的临空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6,24(3):48-51.]

[37]LIU Yuting,QIU Junli.Selective strategies of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socio-spatial effects in large Chines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ism[J]. Human Geograhpy ,2018,33(4): 52-58.[刘玉亭,邱君丽.企业主义视角下大城市保障房建设的策略选择及其社会空间后果[J].人文地理,2018,33(4):52-58.]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Taking Huihang Road as an Example

YAN Fangwei1,YANG Xiaozhong2,SHU Boyang1,LI Long2,GUO Qiang2,HAN Lumin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appeal of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has been growing as the gathering,recombin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various factors in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Studies on how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s affect the local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attracted great concern among scholars and government,yet few previous studies elaborated on the driving forces,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Thus the one-sidedness of researches on how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long run affects the evolution has been ignored.This study borrows the stress theory from sociology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pressure o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communities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decision basis for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human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in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Taking the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near Huihang Road in the junction of Anhu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builds a DPSIR model of the evolution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pressure perspective.According to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stress assessment,reaction and response and results,it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evolution include tourism flow stimulation,government policies and social elites.Tourism flow stimul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ourist trade makes producing activities more economically-directed and tourism livelihood becomes a major means of livelihood;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government policies on resettlement of residents along Huihang Road and land use cause major adjustments in community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elites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role models lead to imitation among the community,then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evolution.The driving forces also constitute a potential source of stress,which triggers community stress reaction and response.Differences in selfability and coping resources affect individual stress-coping strategies.In the early,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the evolution,stress responses manifest as alert,resistance and recessive responses.The results of the evolution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mmunity recession and the decline of residents’life happiness.The response to the pressure of human settlement requires government involvements and establishments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of relevant interests.Th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ystem's self-organization and other-organization,from self-organization domination to their combination,then to their coordination,which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touris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general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in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expands th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effects o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ystem,sorts out the stress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ural community production,living and ecology,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level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rural tourist areas,and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Keywords: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pressure process;Huihang Road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9)10-0093-13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10.012

引用格式: 鄢方卫,杨效忠,舒伯阳,等.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10):93-105.[YAN Fangwei,YANG Xiaozhong,SHU Boyang,et al.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Taking Huihang Road as an example[J].Tourism Tribune ,2019,34(10):93-105.]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产权制度安排下的古村镇旅游地空间生产及机制研究”(41701157)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倾向及动态调试”(17BJY153)共同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o HAN Lumin) (No.41701157) and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o SHU Boyang)(No.17BJY153).]

[收稿日期] 2018-10-24;

[修订日期] 2019-01-15

[作者简介] 鄢方卫(1991—),男,湖北十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yfw2010290134@163.com;杨效忠(1969—),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研究,E-mail:1075742914@qq.com,通讯作者;舒伯阳(1966—),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标准化,E-mail:969406213@qq.com;李龙(1988—),男,山东省枣庄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 name.lilong@163.com;郭强(1992—),男,山西长治人,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E-mail:gq19920128@163.com;韩卢敏(1978—),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旅游政策研究,E-mail:hanlmzg@163.com。

[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吴巧红]

标签:;  ;  ;  ;  ;  ;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