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期人民最重要的矛盾”的定位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为“新时期人民最重要的矛盾”的定位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为“新时期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主要论文,新时期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A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743 (2000)04—0008—04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接着他还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0页)据此, 在研究新时期纷繁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时,认真分析哪一种矛盾在“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从而抓住人民内部矛盾系统中的主要矛盾,为整个矛盾的顺利解决奠定基础,就成为了首要的问题。近几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关注,提出了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领导和群众的矛盾”(《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 “党本身的矛盾,即党内矛盾。(《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6 期)这两种观点应该说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人民内部矛盾中主要矛盾研究的认识。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人民”的角度划分和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类型和主要矛盾分析方法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新时期的局限性

作为与“敌我矛盾”相对应的概念,毛泽东把“人民内部矛盾”界定为“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显然,这一定义中有三个基础性概念:“人民”、“利益”、“矛盾”。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始终关注的重点只有一个,即“人民”。在其创立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论著中,毛泽东指出:“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64页)随后, 毛泽东具体阐述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和“敌人”的内容,明确了“人民”的划分标准,进而详尽地分析了“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存在的矛盾:“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同上)可见,毛泽东在论述人民内部矛盾时较侧重于对矛盾主体——“人民”的研究,因而在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分类时,主要是从“人民”的角度来划分的,由此决定了在研究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时也是通过“是人民内部‘谁与谁之间的矛盾’”来表述的,并最终形成一种一直被后来的研究者所遵循的思路。

毛泽东在研究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对“人民”方面的强调是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1956年的“多事之秋”一方面使毛泽东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在着矛盾,但随着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的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了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新国家。但1956年国内发生的闹事风波让部分地方的领导干部感到紧张,他们甚至采取了一些处理阶级斗争的方法对待工人农民的事件,从而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人民的团结。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进一步让人们分清敌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紧紧围绕“人民”这一核心作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并以此指导我们党在正确处理广大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对于转变那些已经习惯了长期以来搞阶级斗争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在较长时间内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掩盖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从“人民”的角度划分人民内部矛盾类型的方法和思路,对人民内部矛盾中主要矛盾的研究也就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刘少奇曾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集中到人民群众与领导者的矛盾上。周恩来也指出:在各种关系中,最主要的还是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并因此强调要努力改进党和政府的领导方法。勿庸置疑,从矛盾主体方面划分和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和主要矛盾的方法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对其进行探讨。尤其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上述方法显示出了一些局限性:第一,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阶级阶层构架,从中分化出了一些新的利益群体,出现了个体户、专业户劳动群体、私营企业中的雇主、雇工群体以及企业家群体。这些群体一方面因为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与原有的阶级阶层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另一方面又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原有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以前一样明显。例如:工人下乡承包山林土地成为工人农民,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成为农民工人,等等。再如,新产生的各种利益群体中,尤其是在同一个利益群体中,可能既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知识分子。于是,再依据原有的阶级阶层关系划分和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和主要矛盾分析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即便是采用以利益群体取代阶级阶层的方法来重新确定人民内部矛盾的主体,进而对其进行分类的办法,也仍然存在局限性。因为按矛盾主体划分人民内部矛盾类型,进而明确哪一类矛盾是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的结果虽然从表面上看的确很具体、很明确,但实际上却很笼统。它只强调了是人民内部“谁和谁的矛盾”,却未触及是“谁和谁的什么矛盾”,即未能从根本上揭示“什么矛盾”是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势必阻碍人们深入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从而不利于矛盾的有效解决。

二、从“利益”角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物质利益差别是新时期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

如前所述,在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界定中蕴含着一个核心问题——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的分析中,始终坚持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他们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 页)“‘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同上,第2卷第103页)所谓利益,是主体对于客体作用的价值肯定,即某种客体(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能够满足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某种需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多种需要相适应,人们有着多种利益。就利益的内容来看,可以区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物质利益是指个人、集体、国家或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精神利益是指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切精神生活条件的总和。人类就是在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得到满足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这就是说,人们的一切活动,无不是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人们的社会关系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说到底的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分析法是利益分析法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利益分析法中,最基本的是物质利益分析法,因为物质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在这里尤其要明确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把新时期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定位在人民之间的物质矛盾上。物质利益矛盾虽然广泛地,甚至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但其表现形式和矛盾程度却因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呈现出相异的状态。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存在着物质利益根本冲突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消除了人们之间物质利益矛盾产生的根源,精神利益的满足将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多层次的结构,使得人民的物质利益在根本一致的基础上尚存在某些差别。与阶级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存在物质利益根本冲突的矛盾不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异成为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理由如下:

1.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的需要仍然是以对物质的满足为基础的。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利益。离开人的需要,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对客观对象的求取状态就不会有所谓的利益。由于人的需要是复杂的,从而构成了一个“需要体系”。马克思曾经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自然需要,包括衣、食、住等。第二类,社会需要,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两种需要。第三类,真正的社会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需要,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马斯洛则把人类的需要表述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种不同地划分方法揭示了人的需要发展过程中共同的规律: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从物质到精神逐渐得到满足的。可见,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决定了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利益,但各种利益关系在人的需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这是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也是其他利益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人们的物质需求仍然是最基础的需要,“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错误认识已经被实践加以彻底纠正。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使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成为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

2.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反映到人民内部矛盾中后,使得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展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较为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就现阶段来看,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得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普遍地存在:一方面,据1996年的统计,全国农村还有58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其中一半左右年均纯收入低于300元。 城市也有近2000万人处于贫困状况。这说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甚至还不能完全保障人们对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中,也普遍存在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的人们在物质利益分配中仍然存在“资产阶级的权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还存在着矛盾,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仍然会产生出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们的才能还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还存在着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初级阶段这一特殊时期,落后的生产力必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从而形成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人民内部关系上,首先而且突出地表现为人民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这样,物质利益差别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时期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充分显现出来。

尽管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得以充分实现的总过程来看,物质利益差别应自然而客观地成为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于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单一的分配方式,导致人民内部的利益分配大体均衡。物质利益矛盾虽然客观存在,但却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隐性状态。相反,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使得人民内部政治利益矛盾与其它利益矛盾相比显得较为突出,占据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一位置,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本业就不显著的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差别。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状况,使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差别显得格外突出和尖锐,并最终上升为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

第一,党的正确路线的制订充分肯定了人民对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从而使物质利益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聚焦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执行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彻底否定了“四人帮”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谬论。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进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大大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方面使人民的物质利益差别在生产力迅速发展中有所缓和,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在于,由于人们对体制改革所能带来的利益寄予较高的期望,如果分配不合理,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不完善或漏洞就容易使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差别格外突出。

第二,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决定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差别存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卷入到物质利益的调整之中,使得物质利益差别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人民内部。一方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尚未完全打破,分配的合理格局远未真正形成,从而导致一部分人民内部(例如公有制单位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尤其是少数人通过某些不合理甚至是非法手段暴富了起来。加剧了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

第三,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关系背后也深藏着复杂的物质利益矛盾。首先,市场经济使商品交换关系成为了劳动者在市场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都会转化为创造商品的劳动者——人民群众之间物质利益的矛盾。其次,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劳动者经济活动的效益与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和调控经济的手段更直接地联系起来。国家因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时作出的政策调整,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利益重构,而利益重构必然产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从而引发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再次,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其优化配置的内在机制,使自然资源特别是稀有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资源因素成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这种不平衡往往表现为劳动者富裕的快慢和经济利益实现程度的差别,因而也强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研究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应着重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把最主要的人民内部矛盾定位于人民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上,从而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最终解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收稿日期:2000—05—31

标签:;  ;  ;  ;  ;  

为“新时期人民最重要的矛盾”的定位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