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宋立学

宋立学(黑龙江省青冈县中医院普外科 1516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50例进行普外术后的胃肠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普外术后行肠外营养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模式,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总结胃肠瘘患者普外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伤口裂开、伤口感染、氮平衡、生存质量评分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治疗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可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推广与借鉴。

【关键词】 胃肠瘘;普外手术;肠外营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35-02

胃肠瘘是一种严重的腹腔感染疾病,其感染部位主要在胃肠道与胃肠腹壁之间。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胃肠道病变或腹部受到外伤及手术创伤所导致。该疾病的危害性较大,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体内营养的摄入不足会导致生理功能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胃肠瘘患者在普外手术后进行及时的营养补充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补充的治疗模式愈发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本笔者为了分析研究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供大家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50例进行普外术后的胃肠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普外术后行肠外营养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模式。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9至31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0至32岁。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普外手术,并符合相关诊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胃肠瘘患者,所有患者不存在其他病史干扰,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无差异,术后营养补充方法具体如下:1.2.1 对照组患者进行普外手术后,采取普通的治疗模式。

在治疗之前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进行评估,如患者的身体情况发生异常,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在结束手术2至3天后,对患者进行静脉葡萄糖注射,以补充患者的体内营养。

1.2.1 实验组患者进行普外手术后,采取肠外营养补给的治疗方式。

首先评估患者的酸碱平衡、氮平衡以及体内的营养状况,之后在患者颈内插入静脉插管输入混合营养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0ml(20.65g),生产厂家:三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57)。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将白蛋白(生产单位:湖南康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83098,2008-10-13)静脉输入到患者体内,3ml/次,1日1次,持续输入1周,以监测体内的酸碱平衡、氮平衡。混合营养液及白蛋白输入时间为一周,在手术三天内禁止患者摄入任何的食物,仅为患者输入葡萄糖及进行肠外营补给,患者在手术一周后,可给予流质食物,并将牛奶、豆浆、蛋糕等作为备用食物。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包括伤口裂开、伤口感染、氮平衡、生存质量评分[1]等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总结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其中,伤口裂开率、伤口感染率越低,生存质量评分越高,氮平衡指标参数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氮平衡指标,正氮平衡:摄入大于排出 即体内蛋白质合成多 负氮平衡:摄入小于排出 即体内蛋白质分解多 负氮平衡数值大时间长易发生蛋白质缺乏。

1.4 数据记录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相较,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伤口裂开人数为2例,占总比的8.00%,对照组患者的伤口裂开人数为5例,占总比的20.0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n(%)]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较, P<0.053 讨论胃肠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腹腔感染或进行胃肠道手术后产生病变,尤其是在进行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因无法正常进食,通常会通过输入营养液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但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体内的酸碱以及氮平衡无法到达正常平衡,进而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例如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等,严重者甚至会直接死亡[2]。因此,专家认为,在胃肠瘘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正确科学、副作用小的营养输入十分的有必要。近年来,采用肠外营养对患者进行营养供给,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行肠外营养可以有效避免非酮症酸中毒症状,并且可以方便及时的对患者体内的酸碱及氮平衡情况进行检测,大大减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降低患者的血压及减少心血管刺激等方面亦有积极的应用效果[3]。胃肠瘘患者在手术过后,最重要的是防止伤口感染及裂开,一旦发生伤口病变,若治疗不及时将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因此肠外营养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伤口感染及裂开的发生率,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胃肠瘘的发生最主要是影响患者的肠胃功能,在进行手术后,如没有进行正常的营养补给,将大大影响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传统的输液手法虽能起到一定的补给效果,但是存在并发症发生率高、伤口感染情况多等临床局限性,因此,肠外营养补给的治疗手段,受到了患者及医生的青睐。本研究结果表明,①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等临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伤口裂开人数为2例,占总比的8.00%,对照组患者的伤口裂开人数为5例,占总比的20.0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为(86.53±11.23)分,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为(63.67±11.23)分,故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结果与陈卫华[4]学者在《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故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可以有效减少伤口感染、伤口创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能有效维持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及氮平衡,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故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治疗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可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1] 范小华,王浩,谭康联等.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及条目筛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307-313.[2] 王黔, 严芝强, 王海斌等.十二指肠瘘的治疗及护理[ J ]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25-527.[3] 王立红.高龄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250-251.[4] 陈卫华.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227-227.

论文作者:宋立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宋立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