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过度教育的内涵界定
1981年Duncan和Hoffman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过度教育”的概念,认为过度教育是指超过需求的教育。这里的需求指某个工作岗位对就职者个体教育内容和水平的实际需求,个体接受了超出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的部分就是过度教育。
从接受教育的角度定义过度教育,有意义也有难度。从意义上看,首先,教育超出接受者的需求,不但没有促进,反而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的事是确实存在的,而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性质使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是否协调适度,成为教育应当考虑,也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协调是其与社会职业要求适度的基础,没有与学生发展的适度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和高质量的人才,也就没有教育对社会和职业需求的满足。难度上看,主要集中于两点:度的确定和度的检验。如果把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活动的需求作为其接受教育的度,那么面对不同生活、不同发展潜力、不同需求和机遇的学生,教育的度及检验的确定是个问题。
参照Hartog(2000)和Wim Groot(2000)等人关于过度教育的测量方法,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确定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否过度,可以从学生生理的成熟程度、智能发展水平与潜力、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和水平、学生家庭实际能够承担的教育物资量、同地区的同龄人所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程度、他们意识到的社会生活对个人各方面的要求水平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等方面去考量。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否适度,需要综合上述多种因素判定。
二、过度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一)神经紧张,压力感太强。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列出的青少年普遍承负的20个典型不良压力中有12个与学校教育有关。
(二)体验恶劣情绪,产生人格缺陷。伴随着过度教育,青少年过着严格、约束、过度限制、缺乏自主权的生活,在过度教育中他们体会到太多的失败,而过度学习又使他们的个人兴趣长期受到压抑,他们的内心不愉快,生活被恶劣情绪所笼罩。
(三)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由于过度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来自成年人,青少年会在无意间把自己的不良体验与成年人联系起来,并与其发生冲突,家长和教师则首当其冲。过度教育占据了青少年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限制了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极易使他们形成孤独、离群、依赖、忧郁、不善交际等性格弱点,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四)学习障碍。由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还有不少学生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他们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与追求的满足,不良学习状态和不良学习结果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严重的继续学习障碍。
预防或避免过度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望子成龙、失落补偿、求全责备等会影响到青少年并造成他们不良的心理反应。为此,教育者应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尊重青少年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