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更要有“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领域的“信用”,就意味着“诚信”。孔子就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连信用都没有,还能做什么呢?但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信用”的好坏就不简单是衡量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了,它开始与我们的经济利益挂钩,信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能够稳定运行的传送带,信用体系和信用服务机构如果出了问题,掉了链子,整个市场经济这辆驰骋的火车就会运行不畅。
那么,什么机制能对这种失信行为予以惩罚,让市场经济的交易双方如同身处于小村落中,没有滋生失信的土壤呢?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们只有从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以及信用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深入市场入手。也就是让信用经济的各活动主体能够游弋于信用服务市场之间,灵活选择信用产品,把“信用”变成一个有力的武器,真正发挥其“保护守信、惩戒失信”的作用。我们正处于改革关键时期,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信用要发展,立法应先行。
年初,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初步试运行,个人向征信管理部门递交申请即可获得自己的信用报告。但是,除了一些相关法条和规章制度,针对信用信息使用等方面的法案尚未出台。而在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就是专门规范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使用者行为的。同时,还应修订授信机构信用管理相关规则,如《担保法》等,使其能够保证授信的平等、公平、合理化。
其次,行业自身建设紧随其后。
应进一步完善征信数据库,我国现有的信用信息数据系统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以后不仅要在数据容量和数据类型上进行有选择的扩充,还应该加入信用评分和出具立信报告的功能。同时,资信评级、保理等信用中介结构的进一步市场化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还有,要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巨大威力,应该把交易双方的失信者和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使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难以在以信用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立足。
第三,不忘扩大对信用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持续生存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除了对发行企业债券有评级要求外,使用信用产品的领域很少。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项目审批、人才聘用、日常监督、资质认证等工作中,推广使用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出具的信用产品及信用报告。从供给方面,应该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信用产品。
最后,要注重信用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目前我国多所院校已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方面,信用管理师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新职业之一,相关的培训项目也已经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标签:信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