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现代有轨电车发展适应性的对策分析论文_徐峰

提高现代有轨电车发展适应性的对策分析论文_徐峰

摘要:随着国内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对公共交通出行质量和环境的重视,我国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现代有轨电车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客流不足、对机动车交通干扰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现代有轨电车的交通适应性提出了质疑,影响了现代有轨电车的可持续规划和建设。基于此,研究和提高现代有轨电车发展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有轨电车;发展适应性;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有轨电车功能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对现代有轨电车建设成本的重视,有必要探讨现代有轨电车建设的经济适用性。根据城市对现代有轨电车的不同需求,适当简化相应的配置,降低建设成本,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现代交通的发展进程,满足二线城市对现代有轨电车建设的需要。

1现代有轨电车设计原则

现代有轨电车的设计原则遵循所有工业产品的设计原则:实用、美观、经济。实用性和经济性是设计的前提,审美性是设计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创新。实用性是现代有轨电车造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轨电车是完成城市交通的主要功能。合理完善功能范围,方便有轨电车的设计、维护和检修。同时,实用性也体现在先进优良的工作性能和舒适宜人的使用性能上。现代有轨电车应立足市场,在车身造型设计中注重经济性原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性,忽视设计。现代有轨电车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上。人体结构造型、工艺材料和色彩涂层都影响着人体的美感。在现代有轨电车的创新设计过程中,既要保持有轨电车车体的特点,又要融入新的理念。把地域文化和汽车造型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创新。

2提高现代有轨电车发展适应性的对策分析

2.1利用街区建设实现现代有轨电车进入城市核心区

当现代有轨电车定位为中小城市公共交通骨干时,进入城市核心区是决定是否有客流需求的关键。现代有轨电车采用特殊路权和交叉口信号优先后,核心区行车速度可保证20km/h以上,地面站按站间距400-600米设置,同时控制高速公路数量,结合两侧城市和慢行空间形成有轨电车的块状施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与小汽车相比,现代有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具有竞争力,由于车站与旅客需求点距离较短,车站间距较小,能够很好地满足核心区的旅客出行需求。控制了汽车的停车位后,机动车的停车时间增加了。街区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步行空间,带动了客流需求。此外,机动车道数量越少,现代有轨电车在交叉口可实现的信号优先权就越高。

因此,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更新相结合,采用街区建设模式,是实现交通战略、城市发展、效益发展等的综合措施。2.2注重景观设计实现现代有轨电车与环境的融合

要充分发挥现代有轨电车形象优美等特点,更加注重与城市环境和景观的融合,从单一的景观绿化设计向综合性的城市设计转变,对现代有轨电车通过市区的环境形式进行各种合理的处理和艺术安排,不仅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还包括参与城市发展的人们现代有轨电车各系统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现代有轨电车与景观的融合也是现代有轨电车成为旅游巴士的重要原因。目前,旅游轨道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有轨电车应能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满足地域文化特色要求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有轨电车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文化性、共性、历史性和同一性。设计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设计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设计。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城市交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环境特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仅体现了设计的创新性,也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延续当地的文化理念,并广泛地传播到交通生活中,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遵循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中提炼出一般元素特征,借鉴经验,并运用到设计中,不仅提高了有轨电车的审美价值,塑造了有轨电车的品牌和城市形象,而且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弘扬地域文化,体现地方精神。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长期发展形成的一定共识。现代有轨电车融入地域文化,还应遵循地域人口的一般认同,在具体表现和精神层面上符合人口的一般认同。

2.4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配套

基本要素是现代有轨电车自身系统要素的景观设计,也可以称之为“系统特征要素”。它通常包括车站外观、线路和轨道铺面、立柱、绿化种植、标识引导、夜景照明、辅助设施和其他支撑建筑(结构)8个方面。其中,“站貌”应着重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着重于车站造型、车站间距、站台铺装等内容;“线路与轨道”主要研究特殊路权、混合路权之间的关系,以及步行街、广场、桥梁地段等特殊区域的轨道铺面形式和环境;“立柱”主要集中在接触网立柱(车辆在接触网受电时采用)上,还包括沿线照明灯柱、停车柱、无车柱、站棚柱等竖向构件。好的标杆要在风格、颜色、材质、比例、尺度上协调统一;“绿化种植”主要研究线外、线间、上下线之间的绿化形式,以及草种选择和铺筑技术;“标识导向”是环境视觉管理的问题,为了建立环境的协调性和有轨电车系统的可识别性,应从标识引导、色彩、车辆艺术、环境广告等方面进行设计;“夜景照明”包括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两种,其中景观照明应突出重点节点,注意管道对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影响;“辅助设施”通常包括路侧石、隔离护栏、街道环境设施、公共艺术等方面;“支撑建筑物(结构)”侧重于桥梁景观、变电站外观;车辆基地建筑外形等内容。这些因素由于各自的功能特点而相互关联,形成了以核心概念为核心的视觉系统。

2.5车辆基地的选择

(1)集约用地: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现代有轨电车转弯半径小、车长短的优点。梯形道岔和小道岔可简化车辆基地的布置,与传统的端部布置相比,可有效节约用地。(2)维修流程简化:现代有轨电车车辆维修与地铁有很大不同。现代有轨电车建设过程中,不需要根据地铁的检修工艺设置相关工艺设施。结合有轨电车车辆的检修要求,采用预防性计划检修制度、日常检修和定期检修工艺,尽量简化现代有轨电车的检修,可大大节省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和后期检修的费用。

2.6建设地面公交优先的网络化交通系统,强化公交服务规模效益

在现代有轨电车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并与常规道路公交系统相结合,提高现代有轨电车的可达性。现代有轨电车线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建设,但地面道路公交线网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要努力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形成以地面公交优先行驶的交通组织环境,为现代电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地面总线基础,实现现代电车持续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性。

结束语

基于我国现代有轨电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客流低、旅行速度竞争力不足、可持续性建设薄弱等问题,在城市核心区应采取分块模式,新区应采取快速+车站与周边土地协调发展的模式,尽快与景观环境相结合,以地面优先网络为支撑的现代有轨电车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明文,王国良,张育宏.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发展适应模式探讨[J].城市交通,2007(6):70.

[2]訾海波,过秀成,杨洁.现代有轨电车应用模式及地区适用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2):46.

[3]黎冬平.现代有轨电车的应用模式[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3):57.

论文作者:徐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提高现代有轨电车发展适应性的对策分析论文_徐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