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展望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展望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将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是十分难忘的。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1956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后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在艰辛的探索中,找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联系到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走向辉煌到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中国能够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更是世人关注的奇迹。

要了解中国发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在这二十多年来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新的革命。

一、中国改革的由来

中国的改革,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的。在这之前,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29年的探索,其中有成就,也有教训,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种状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次全会在中国被称为“历史大转折”的起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这次全会后在邓小平领导下展开的。

发生这样的历史大转折,动因是什么?

第一,是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着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历史性的大转折,推动着改革开放起步的。对此,邓小平在1982年9月18日曾经说过:“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样的话,他说过多次,还说过这是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实行转折的。比如1985年8月21日,他说:“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1987年4 月26日,他又一次强调:“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是客观的社会矛盾,迫使我们党实行历史大转折。这个社会矛盾主要就是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概括的:“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第二,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以激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了,由此决定了这次全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和改革开放大潮形成的历史起点。这样重大的历史大转折,之所以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地讲,又同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件有关。一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1976年爆发的“四五运动”以及由此而来对邓小平的错误批判和处分,大失人心,这有利于全党绝大多数同志痛定思痛,思考问题,统一认识;另一件是1976年秋粉碎“四人帮”后,正当全国人民渴望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时候,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的“两个凡是”,力图继续维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引起了党和人民的强烈不满,由此而在1978年5月爆发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两件事,实际上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或者说是客观社会矛盾以激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个时候,在这种背景下召开,势必会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第三,除了上述客观形势方面的根本原因外,从主观因素讲,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推动中国历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现历史的大转折,推动改革开放的展开,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首先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坚决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首先提出要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首先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构想。这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转折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二、中国改革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思考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思考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应用马克思主义。在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内容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又创立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已经在中共十五大,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共党章。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指导性理论。

这一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要点是: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二)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上。

(三)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巩固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五)在区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理论。强调要对各方面体制进行改革,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同时,强调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自我完善,而不是要推翻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包括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六)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种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又要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七)强调社会主义要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和利用人类社会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等等,努力赶上时代。

(八)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九)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十)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奋斗,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十一)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和平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同时,不作出不使用武力的承诺。

(十二)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这些内容集中起来,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成就

邓小平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因此,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为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8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经过10年努力,争取达到400-500美元。

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争取达到800-1000美元。

第三步,从2001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当然,这主要是经济上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们的现代化不仅只是在经济上要赶上时代,而且在政治上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在文化上要繁荣教育科学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的总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奋斗目标都已实现,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崭新局面。

第一,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到1995年底,我国已经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已在1997年底提前3年实现。邓小平在1984年5月29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后来在1987年4月30 日又说:“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199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0730亿元, 按同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价(100美元兑827.83元人民币),约折合9752亿美元。按1999年底全国人口125909万人平均,人均为775美元。如果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5%,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保持上年水平,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将达到10483亿美元。按200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8.8‰计算,年底人口约为127017万人,人均约为825美元。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也由1985年的100美元兑293.67元人民币,变为1999年的100美元兑827.83元人民币,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原来的预计,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现在汇率计算均超过一万亿美元,人均超过八百美元,这意味着,20年间,我国在人口增加2.83亿人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000多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现在,我国的市场体系,除了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建立并在继续发展外,证券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都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经济体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摆脱困境的三年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特别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抑制通货紧缩中取得了两方面的经验,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为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我们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只同少数国家发生有限的经济联系。1978年以后,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先是在南方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来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在沿海4个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之后,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各省省会及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同时,加强了外贸进出口工作,决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走出去”战略。到199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606亿美元,今年有可能突破4000亿美元。利用外资,仅最近这5年累计总额就可能达到28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到今年9月底已经达到1601亿美元, 居世界第二位。

以上这些重大变化,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7位; 也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有成效的。同时,它也充分地表明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当然,我们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就业压力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经济犯罪和干部腐败案件增多,等等。我们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四、面向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构想

中国改革的前景如何,这是一个有待于实践来证明的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很不平坦,还会有各种风险和困难。特别是,我们已经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考验。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我们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拓前进。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我们党的一些战略构想。

(一)21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们在中共十五大上已经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2001年-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久前刚刚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对2001年到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和审议。这个《建议》强调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其重要特点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特别是,我们确定了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为推进改革和发展,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出去”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大战略,保证我们目标的实现。

(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综观国际国内形势,进入新世纪,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在这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得到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要做好各项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就是我们讲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思想来建设我们的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执政地位。明年是我们建党80周年,后年要召开党的十六大,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标签:;  ;  ;  ;  ;  ;  ;  ;  ;  

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展望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