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战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北京市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期内使比较效益较高的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有大幅度提高。从各种因素看,北京市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今后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农业结构经过了多次调整,基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逐步形成了农村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种植业内部以经济作物生产为重点的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北京市的情况来说,农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价格低廉,主要农产品形成了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面对市场供求条件的变化,北京市委市政府适应这种变化,抓住农业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近几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发展农业和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出发点,着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大种养比例、粮经比例的调整力度,使农产品供给紧跟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首先,结构调整带来了农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了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的前期,北京市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始终在1%徘徊,甚至出现过负增长。经过后期的结构调整,北京市农业摆脱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在近几年实现了产品总量和经济效益双增长,农业发展开始步入以市场引导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提升效益、效益促进发展的轨道。1999年,北京市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2.5%。2000年,这一速度达到4%,是近年来农业增幅最大的一年。
其次,结构调整发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新兴农业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各郊县的高效农业园区。各区县因地制宜,注重优势,保持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目前,各区县的高效农业园区正在形成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已经聚优成势。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按产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今后带动北京市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
第三,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典型的例子如,在养殖业的发展中,针对家庭养殖存在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等突出问题,政府重点推进了养殖小区建设,逐步使农户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依托养殖小区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同时,以专业村为基础,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和区域合作。目前,全市新建各类养殖小区1029个,农户投资9.1亿元,在京郊出现了500多个初具规模的种养业专业村。
第四,结构调整推进了养殖业迅速发展,种养结构明显改变。加快发展养殖业,增加养殖业的产值比重,是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2000年,北京市养殖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特别是以草食家畜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更快,肉牛、肉羊、奶牛、特种养殖等存栏及其出栏增幅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以饲草业为代表的饲料作物开始成为种植业中的新兴产业,这预示着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经过几年的调整,全市粮经比例已经由前两年的64∶36调整到目前的55∶45。
第五,结构调整使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结构调整的效果也主要由农业是否增效、农民是否增收来衡量。近两年,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幅度上升,1999年农民纯收入增长7.1%,2000年大旱之年继续保持了7.3%的增幅。特别是在结构调整的带动下,这两年山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了10%。
二
北京市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农业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竞争规律的一种积极探索。因此,这次结构调整为我们今后如何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以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少好的经验。
结构调整要以富裕农民为出发点。“九五”计划初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富裕农民是郊区工作的主线”。这个指导思想对推动北京市农村改革与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全市各区县在促进农村工作和促进结构调整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扶持水利富民综合开发政策、九项扶持农民发展经济的实施办法等,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进行的。实践证明,以富裕农民统揽郊区工作的全局,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牛鼻子”。只有把富裕农民作为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才能在结构调整中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工作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才能使中央做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决策落到实处,克服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自然灾害频繁等各种困难,确保农民收入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稳步增长。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调动集体和农户两个积极性,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牢固地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199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坚决落实中央的土地延包政策;随后相继推出了小型农用设施的产权改革、国有及集体农牧企业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乡镇企业重组转制等改革措施,确保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的不断巩固。目前,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初步成为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摆脱了过去单纯依赖政府和集体的局面。同时,在农村还涌现出一批以锦绣大地、绿健等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高效农业企业。这些以农民为主体、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采取新型企业制度的农业企业,拉开了郊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序幕,打破了农业是弱质低效产业、大城市农业必然不断萎缩的传统观念。
加强农村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一是抓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的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制定了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对自愿组建、产权明晰、不受社区限制、不改变家庭经营基础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出资型合作、契约型合作、会员制型合作,予以一定支持或奖励。二是抓以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目前,郊区已经形成了新发地批发市场、大华山大桃批发市场、小丰营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出现了以三元牛奶、鹏程食品、汇源果汁、前鲁鸭场、卓宸畜牧等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三是抓包括养殖小区和高效农业在内的郊县农业园区建设。这方面的典型是“养猪第一村”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该村在原来规模猪场和农户散养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生态养殖园。养殖园分为8个小区,每个小区占地100亩,区内分20多个园,一户一园;每园又占地3-5亩,园内建猪舍1-2栋,建沼气池1个,其余土地种植果树、蔬菜。兴办养殖小区可以把农户经营与集体服务结合起来,便于解决畜牧业的排泄物处理和改善乡村卫生及景观,这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社区管理机制上是一种创新。
培育支撑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在深入分析城市消费市场和郊区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主动避开“大路货”市场,抢占技术、市场的制高点,把“六种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六种农业”是指从生产普通产品向生产名特优新产品调整,发展精品农业;利用北京农业良种开发基础较好的优势,发展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籽种农业;大力提高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农业;从单纯面向国内市场转向进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创汇农业;从传统栽培向设施栽培调整,发展设施农业;从物质产品生产转向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并重,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截止2000年,北京市精品农业总收入55.5亿元,增长76.2%;籽种农业销售额34.6亿元,增长176.4%,其中销往外埠19.8亿元,增长249.6%;加工农业带动基地面积156万亩,带动农户38.8万户,加工产品产值122.1亿元,增长50.9%;创汇农业直接出口1.2亿美元,增长67.4%,间接出口26.5亿元,增长98.4%;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已经占到菜田面积的31.8%;观光农业直接收入12亿元,增长126.6%。
三
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农业的市场、产业、产品、技术、区域、功能、组织、劳动力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世纪之交,面临世界经济结构新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明确今后北京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发展的思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一,调整农业的市场结构,发挥北京农业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有成效。以市场为导向,就要按照现代市场理论揭示的规律性来区分北京农业的目标市场。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状况看,目前北京市农业生产主要面临三类市场:一是鲜活农产品的生活性消费群和加工性消费群。这两类消费群主要是由本市的居民、单位和原料加工企业组成的食品市场;二是以密集型的技术和资金为依托的籽种商品消费群。这个消费群分散在市内外广大农业地区,是由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组成的庞大的国内市场;三是安全优质的鲜活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国际市场。我国加入WTO以后,北京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的主要是鲜活农产品,在国内市场比较有竞争力的主要是籽种产品,具有区位优势的主要是邻近消费市场的奶业和休闲农业,经济效益比较高、容纳就业比较多的主要是养殖业。因此,这些产业和产品具有开发潜力。北京农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面向所有的市场,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劣态势来确定所面向的市场,即通过对消费群的细分来选择导向性的目标市场,按照目标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产销策略和组织产销活动。
第二,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从纵横两个方向提升产业结构。在横向上,要在种植业内部改变以粮食为主的传统结构,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要改变种养比例,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份额,力争逐步使养殖业成为农业的主导性产业;在养殖业内部发展草食、舍饲家畜和特种养殖。在纵向上,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在产后环节形成一批产业龙头,以龙头企业作为产中环节的市场,以合作或契约等方式构造产中与产后环节不同经营单位之间的稳定型连接,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化链条。
第三,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着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六种农业”的提出,勾画了以外向型、无害化、高科技、高价位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方向,其实质是要以市场来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增强北京农业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生产领域,要注意改善农业环境,加强农业标准化、分级、加工、检验检测等工作,按照A级和AA级标准发展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食品基地,增加绿色食品品种,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流通领域,建立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检疫制度,改善农产品检测手段,加强对超标污染产品的监督,保障首都食品安全;同时,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使消费者认识绿色产品的价值、特征和标志。从2000年5月起,北京市郊区开始进行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使郊区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北京市地方行业标准。
第四,调整农业的技术结构,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保证。农业技术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把原来主要围绕大田作物和增加产量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向,逐步转移到主要围绕新兴产业和产品、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方向上来,用新兴适用农业技术改变传统的耕作和种养方式,实行水、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技术开发思路。
第五,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形成三种区域农业类型。近郊的农业要与市区建设相适应,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点的都市型绿色产业,发挥农业的生态环保、观光休闲、文化教育和就业等多种功能,改善市区生态和景观环境。远郊平原地区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要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程度。山区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带,要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休闲产业。
第六,调整农业的功能结构,实现从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延伸。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观点看,农业是城市的重要产业,是城市食品系统的组成部分。农业是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传承文化、美化景观、增加就业和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农业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之所以能够在城市地区生存和发展,除了它对城市就近供应食物的基本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对城市有生态和生活两大功能。拓展农业的功能结构,就是要全面发挥农业对北京市现代化建设的多种作用。特别是在生态功能方面,构造以燕山、太行山绿化工程为主的第一生态圈,以“五河十路”绿化和农田林网化为重点的第二生态圈和以城市绿化隔离带为重点的第三生态圈。在生活功能方面,促进一产向三产延伸,营造面向城市人民消费的郊区农产品大市场,真正发挥北京农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