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是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准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价值学研究热潮。之所以如此,并非哲学家门的心血来潮,而是社会价值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这些课题又带有明显的社会目的性。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始终关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主体的利益。经过20年前的那场真理标准的讨论,恢复了实践标准的权威性,之后又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价值观。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社会长期形成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坚持物质统一性原则,去求真、求实。判断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真”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更不一定是“美”的。只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即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求真、至善、臻美则是价值原则的一般模式。
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一种主体性原则。承认价值原则,就意味着承认主体性,承认主体自身的利益,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和党性,坚持价值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地为社会上某一部分人或全人类的利益而斗争。
从价值原则来看,认识客体的面目和规律不是目的,认识主体自身或人的抽象的“自我意识”也不是目的,只有把二者在实践中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达到统一和谐,即真、善、美的统一才是目的。因此,价值原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尽可能地使客体为主体服务。要求主体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以最佳效益、最高效率来实现主体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价值原则的核心。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但不同时代、不同主体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则有本质差别。资产阶级追求利益(或价值)在观念和行为上可算是达到了极端,但这种价值观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私”字,资本主义也可以发展生产力,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从根本上说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革命地改造世界,使社会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和整个进步人类的最高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原则是我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一切社会关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一切事业必须应当朝着有利于这一目标的方向发展和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和服从规律与实现目标和价值看作统一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不仅要求真理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而且把价值论纳入社会历史观中,从而实现了认识论、价值论、历史唯物论科学的统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真理标准问题由认识论走向价值论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论、价值论拓展到历史唯物论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社会主义信念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追求。但社会主义不是信仰,而是实践。因此,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判断这一价值观是否正确,必须用具体的、客观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科学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意味着科学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两种主要生命活动形式,与此相适应,真理与价值则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它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于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追求真理意味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的尺度即世界的本来面目及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追求价值则意味着使对象世界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按照主体的尺度即人类的主体本性及其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涉及到价值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一方面,人在认识和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在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中,人将内在尺度应用于对象,把自己的社会特质客观化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品中,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
如何判断新时期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以书本为标准还是以实践为标准,这是一个真理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究竟要追求和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看待、评价一种实践结果以及指导这种实践活动的理论、政策、措施是好还是坏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问题。任何一种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都是价值标准。社会在发展变化,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社会进步与否,则是一种评价。评价区别于事实之外,在于它与价值相关。因为当我们评价事物的进步性时,“进步”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内在地包含了人们从某种世界观(历史观)出发对特定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作出一种价值评价。在评价中,为了避免主观随意性,获得一种比较恰当的、科学的评价,就必须把科学的认识(对客观的反映性认识)同价值认识(表达主体的需要、目的、愿望等等)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这样一个判断和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科学标准,又是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便是同时具备这两重品格的标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以是否“有利”来判断认识中的是非,其中,是否“有利”属于价值范畴,“是非”则属于认识范畴。这说明,“三个有利于”不仅在认识论中充当着标准,同时在价值论中也充当着标准,是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作为科学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从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客观事实引申出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实践,“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要求从生产实践,即从生产力的发展上去认识和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这实际上是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角度,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引出生产力标准,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把价值论包容在自身之中。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基础,“三个有利于”标准则是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具体化。在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随着生产关系总和(经济基础)的改变,整个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也跟着或迟或早在改变。这样,生产力就成为归根到底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的社会形态之优越性就在于它同先前社会形态相比,更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供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它是进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更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评价社会形态进步性的根本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叫作科学标准。
既然生产力归根到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它,那么人们就永远不会放弃他们的既得的生产力。如果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原有的社会形式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甚至威胁到既得生产力。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利益受到影响。为了不致于丧失生产力,不致丧失人类文明成果,利益便驱使人们产生这样的愿望和需求,改变不利于他们的旧的社会形式,选择一种符合于他们的利益和需要新的社会形式。这样,在社会生产者与某种社会形式之间,就发生一种客观的价值关系以及对这种价值关系的评价。在评价这种价值关系时,能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成为我们判断被评价的客体是否能满足主体需要,是否还有保存价值的尺度。选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就能解放生产力,而这也就意味着解放人,实现人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力标准又是价值标准。
作为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和衡量改革开放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从主体需要得到满足的角度上看,“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价值主体来说,被评价的客体的价值依其能否和在何等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而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对实践本身需不需要检验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则没来得及进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每前进一步,必然遇到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必然对这些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分歧,这样的争论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以端正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人们的价值判断,统一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针对如何评价改革的成果,什么是姓“社”、姓“资”等争论。小平同志依照社会主义本质,先是指出“生产力标准”,进而又对生产力标准作了系统的发展,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使人们对改革开放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判断不再困难了。他交给人们一个武器,这一武器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践,以及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政策、措施,就是好的,就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价值;否则就是不好的,就没有价值。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主体有价值的东西,原来有的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原来没有的要敢闯敢试,哪怕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也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使之变成为我之物。相反,如果不符合“三个有利于”,对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有害的东西,不仅资本主义的东西要坚持抵制,就是我们自己长期形成和使用的某些东西,也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摒弃。这样,既可以避免因标准不同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坐失良机,又可以防止因标准不对或没有标准而偏离方向,造成损失。
总之,“三个有利于”即是实践标准,又是价值标准。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又一次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认真研究和领会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根本问题,更有助于我们处理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