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说写,建设家庭论文

家庭说写,建设家庭论文

家庭说写,建设家庭

蓝 玫

各位老师们,我要讲的是家庭当中的说写,“家庭说写,建设家庭”是我今天向大家报告的主题。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发表过关于家庭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的高度,把家庭作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科研中心成立于1941年,成立之初,叫作卡尔梅克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归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政府管辖(即所谓“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执行人民委员会”)。1988年,该研究所划归苏联科学院,并更名为“苏联科学院卡尔梅克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年后,一度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人文科学研究所”,现名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科研中心。坐落在埃利斯塔市中心И.К.伊利什金大街,8号。

2015年10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同时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作为老师应当引领家长承担起他们的责任。而我们在家庭当中开展说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引领父母承担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发挥学校重要作用的抓手。

所以今天,我不从说写课程本身的理论出发去探讨这个话题,而是从家庭教育中家庭建设的需求角度来和大家探讨。

一顿酒喝得有情有调,一桌人聊得有声有色。伍亦苒陪在王树林一侧,更是殷勤有加。王树林不免多喝了几杯,趁着酒酣耳热之际在伍亦苒的耳边大大地溢美了一番。伍亦苒照单全收,颦笑间彰显出一个单身少妇催魂摄魄的无尽魅力来。

那么第三组关键词是关乎学习问题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讲究科学的。不攻克这个问题,如果只告诉父母不要看重分数,看重孩子的成长,父母一定会焦虑不买账的。因为谁都离不开考试,考试这种能力也是孩子必须具备的。

首先,父母在场不等于在位。陪伴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慧,是父母一种智慧的爱、刚刚好的爱。这个“刚刚好”的尺度所考验的就是我们成人的智慧。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国际实验的例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罗马尼亚的托儿机构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因为当时他们推行了一项政策,也就是把孩子交给政府来养。当时参与实验的有十万儿童。一岁以下的孩子,每十到十二个配备一名保育员,孩子在一岁以上的,就是十五个孩子,一个保育员管理。可以试想一下,由一个人来照顾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到什么?结果等这十万孩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就发现:这一批孩子的脑体积明显小于受到正常照料的儿童,更多的孩子社会情绪能力发育迟缓,或者低下,并且有进攻性的行为,百分之十的儿童有类似孤独症的症状。其中有一部分,在两岁时进行了干预,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因为脑的损伤已经很难恢复。

现阶段,城市发展日益加快,风景园林工程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就企业而言,成本的控制管理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措施。所以把风景园林景观工程低成本控制做好,有利于企业信誉度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说对于孩子的陪伴,仅仅给孩子身体成长的需求是不够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是有另外需求的。比如语言的交流、精神的交流等等。三岁以前孩子需要的是我们亲人在身边给他们身体的照顾,更重养育。那么三岁以后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他们跟成人的交流就不再是肢体的这种接触,更多的是对陪伴的需求,对和成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需求等等。这时候很多家长却仍然沿用孩子三岁以前的养育方式,那么,出现了当下的一种状况,父母虽然在场,却是失位的。

我记得当时一批孩子刚入学,我给他们讲过一个《小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条小黑鱼和他的伙伴生活在海里,结果有一天被大鲨鱼都吃掉了,只有他逃跑了。于是这条小黑鱼就在大海里游荡,一路发现了很多奇妙的事情,也让他渐渐走出了恐惧和忧伤。等他再次遇到小伙伴们的时候,就呼吁大家不要害怕,要离开礁石出来看自由广阔的世界,可是小鱼们不敢出来。于是小黑鱼就想出了办法,他就运用自己的经验,组织大家游在一起,变成一条大海里最大的鱼,最后战胜了大鲨鱼。

在项目选址过程中将相关指标因子按照隶属关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9]。具体过程如下:

我给大家看一组照片。2018年9月份,我因为筹备在青岛召开的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曾多次往返青岛。这几张照片就是分别在青岛车站和北京南站拍摄的。座位上的小男孩,看上去和旁边的这位女士没有关系,但实际上那是她的外婆。旁边这张是孩子自己在玩手机,周围是父母和祖父母,但大人在各自聊天。最下面这个,是妈妈在刷朋友圈,孩子在看手机动画片。这就是我们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是父母都在身边,或是祖辈代为抚养孩子,但是他们和孩子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交流。多数时候是把孩子整个交给了电子产品。刚才喜喜老师说了孩子看电子产品的伤害,而这个问题的危害,正在越来越被认识到,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就干脆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了。

更为夸张的是,有一次我居然听到过一个两岁的小孩儿,因为无聊发出了一声像成人一样的长长地叹息——“唉”。当时把我吓了一跳,我一扭头,原来,妈妈把她前面的小桌板放下来,让孩子的双肘撑在上面,妈妈又把孩子的背当“桌板”靠着刷手机。孩子看上去很乖巧、很听话,但是这一个姿势久了,肯定是无聊、无奈,才有了这长长的一声叹息。而妈妈呢?依然不为所动。我想妈妈让孩子坚持这样的动作有两个含义:第一,妈妈这样比较舒服。第二,孩子比较听话不乱动。所以从这些日常现象折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就验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可惜,许元生根本不懂得如芸跟他提分手时暗含的那些小心思。他却看明白了如芸转发的那条微博:“一辈子那么长,一定要和给你剥虾的男人在一起。”那天晚上,他特意订了一盆小龙虾外卖,戴好手套,认真地掐去头,剥去壳,一个一个地码好,给如芸拍了张图片。

那么父母陪伴,怎样在场又在位的呢?或者说哪怕是不在场也依然可以在位的呢?我也给大家举个例子,智慧的父母付出智慧的爱,有智慧的行动就能达到好的效果。这是来源于我们的一个种子教师的一个案例。因为这位老师的丈夫到异地工作了,他们家是一个儿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妈妈就觉得孩子这个阶段应该要和父亲多交流多沟通,于是,她就规定丈夫每天要跟孩子打个电话聊聊天儿。这个原本没有问题的问题,没几天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孩子和爸爸该说的都说完了,家长里短之外,也就没有什么话了。这让妈妈很是担忧,妈妈觉得这样下去父子之间就会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妈妈就想了一个办法,叫爸爸去到书店买来孩子正在读的书,并告诉他孩子读到了第几章。爸爸再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就结合这本书来聊天。这一来,孩子兴奋了,父子两个人就这本书愉快地聊了好久。从此以后,这就变成了他们之间固定的一种沟通方式,这对父子也借助共读构筑起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所以父母在位又在场的固然好,但没在场仍然可以是在位的。其实,某种意义上,如果让父子沟通的话题再聚焦一些,再有设计感一些,他们聊的内容就能成为他们家庭的说写课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彼得和泰迪熊》这个故事。彼得王子的父亲母亲,也就是国王和王后,在彼得王子快要过生日的时候说要送他一个礼物。但是两个人的问题不是问孩子喜欢什么礼物,而是问:“亲爱的彼得王子,再有几天就是你的生日了,你想要一把银剑做礼物吗?你想要要一匹白马做礼物吗?你想要一套盔甲做礼物吗?你想要一顶崭新的王冠吗?你想要一个新的宝座吗……”这样的问话方式,其实根本不是在真正了解孩子想要什么礼物,而是始终试图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必须做出某种选择的暗示。可是无论国王和王后怎么问,彼得王子只有一句话:“亲爱的国王,亲爱的王后,我只想要一只泰迪熊。”因为孩子反复说想要泰迪熊,国王和王后的情绪先是惊讶,然后失望,最后变得很难过。为人父母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一旦孩子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就会觉得是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就会失望甚至绝望,这暴露出来的种种情绪又会感染到孩子,影响到孩子,让孩子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故事里的国王和王后,最后貌似还是选择了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送了孩子一只泰迪熊,但这却是一只纯金打造的泰迪熊。大家说,这是孩子想要的礼物吗?肯定不是啊!所以这个冰冷的纯金打造的泰迪熊,一回房间就被彼得王子扔到了那里。但是,孩子比我们成人更容易变得柔软,更容易懂得去对别人付出爱和包容。当这只泰迪熊哭着说他冷,要抱抱的时候,我们亲爱的小王子就把这只又冷又硬的泰迪熊抱在了怀里,因为主动拥抱了这只又冷又硬的泰迪熊,所以在他早晨醒来的时候发现,这只泰迪熊竟然变得柔软了,温暖了。于是他被这种感觉温暖和感动,所以主动拥抱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似乎和泰迪熊一样冰冷的爸爸妈妈终于被温暖了,他们之间的称呼也从彼得王子、国王大人、母后大人,变成了爸爸妈妈。最终,孩子不再在乎父母未来还要送什么礼物给自己,而是懂得了享受当下,享受父母为自己付出的一点一滴,比如说今天的早餐味道好极了,我想,这才是回归到生活的正常状态吧。

而在我们的家庭当中,这种现象非常明显。我们新家庭研究院做了一个关于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的四国比较研究,这个研究报告我们刚刚结题。前段时间,在苏州举行的由中教家委主办的“家庭教育国际年会”上,我们和来自日本、韩国的专家团队,共同发布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数据。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数据显示的是什么。中美日韩四个国家当中,中国的学生经常跟父母沟通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十七点七,而这个数据在日本、美国和韩国都超过了百分之七十,趋近于百分之八十。也就是都比我们多出将近二十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中国的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严重不足。

亲子沟通,是非常需要沟通智慧的。本质上,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一种教育能力的体现。我们经常说当下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败,多数因为父母不能拥有这种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素养。我们很多专家学者都一再呼吁要给父母颁发父母上岗证,他们要经过培训才能够成为合格父母,这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父母的确需要掌握教育孩子的能力,尤其是和孩子的沟通能力。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知道是现在信息发达的缘故,还是的确是当下教育生态出现了严重问题的缘故,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好像变得低了,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上演的悲剧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去分析这些案例的背后,往往是沟通不畅成为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父母之所以缺乏这种能力,是因为他不能够俯下身子去读懂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尤其是不思考孩子语言背后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或者由语言暴露出来的内心问题。也就是说父母即使听到了,也不代表懂得了。这就是父母面临的第二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成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很多甚至已经沦为了一个价格的世界。我想问问那些做了父母的老师们啊,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比如当孩子向你要一个礼物的时候,你会去权衡,比如会说:“哎呦,这东西没什么用,还这么贵,孩子咱买个便宜的吧。”当然现在这样的情况随着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也不一样了,当仍然是一个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对不对。但是孩子不一样,孩子是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的,他们会为很多东西赋予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感会抚慰他们的内心。比如说泰迪熊的温暖、柔软更吻合孩子的需求,但遗憾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却常常不懂这一点。所以我经常说作为父母,不仅要有耐心听孩子说什么,还应该认真思考孩子为什么这样说,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我们去懂得他们。

我仍然用那个四国对比数据来进行分析,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喜欢和父母沟通?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感觉到父母不理解自己所以不沟通的这个比例,恰恰又是中国是最高的,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三点五,而这个数据在美国,在日本,在韩国都要相对比较低。尤其日本,这个数据是最低的,而且日本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想说的,这和中国孩子不和父母沟通的原因是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不理解我,所以我不愿意跟你沟通,慢慢地,孩子的心门就关闭了。这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则需要童喜喜老师的《嘭嘭嘭》来做说明。在我来诸城之前,曾应邀在北京的两所学校上了这本书共读的主题探讨课。当时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有没有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真是“亮了”。其中有一个女生说:“有,比如我爸爸天天逼着我弹琴,可是我弹琴他还不听,就坐在旁边玩手机,我很生气,就故意弹错,可是他竟然没有发现,你说我还弹琴干什么呀,所以我觉得爸爸他一点都不关心我不爱我。”另一个同学说:“我也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自从我家生了三宝,我和二宝的地位就没有了,爸爸妈妈眼里就只有我们家三宝了。比如说吧,前两天我妈出差,把三宝交给我和二宝来帮忙照顾。照顾三宝很麻烦的,妈妈告诉我们给三宝喂奶要看着表,几个小时喂一次是固定的。我和二宝就按时给三宝喂奶,特别用心。我想妈妈回来肯定会夸我们,没想到妈妈回来一开门眼睛就直盯着三宝,过去就把三宝抱起来了,看都没看我们一眼,更不要说给我们说声谢谢了。我觉得妈妈只爱三宝,都不爱我和二宝了。”类似的回答,还有很多,都是“控诉”父母不听自己不懂自己的。这就是一个个孩子真实的内心的表达。但是你们知道吗,孩子真的特别可爱,总是爱我们比我们爱他们更多一些,更没有条件一些。你们知道这个时候坐在第一桌儿的小女孩儿使劲举着手说了什么吗?她说:“老师,我觉得还要提醒大家,我们应该和父母主动沟通,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父母有时候很忙,可能没有听懂我们说的话,这时候不要着急,等一等,等她们有时间了不忙了,就会听我们了。”亲爱的大人们啊,孩子知道对我们等一等,那么我们知道对孩子也要甚至是更要等一等吗?

第一,固定时间,布置环境。家庭当中要营造氛围,就像我们最初在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的时候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良好环境一样。在家庭当中说写也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地营造一个环境,固定的时间有益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因为孩子在越小的时候他们对安全感有更强烈的需求,安全和有序的生活容易帮孩子养成习惯。而混乱不固定的生活,会让孩子觉得每天生活在恐慌不安和不确定当中,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布置一个好环境则是为了让孩子轻松愉悦,让家庭生活有仪式感,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倡导的,所以在这两点上我们很重视很认真去做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建设,当父母接受了我们这样的引领、这样的理念去做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家庭建设。我们江苏淮安的孩子爸爸徐永进,就是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共读、观影、说写,不仅他的孩子慢慢养成了良好说写习惯,而且他家的整个的氛围还变得越来越融洽了。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但是孩子真的可以作为我们成人的老师。所以如果我们作为老师把孩子的这些故事,告诉父母提醒他们,让他们警觉起来,不正是我们发挥作为学校一方的“重要作用”,去引领家庭建设、引领父母成长的一种责任吗?

要听懂孩子,首先要“听”。我们的说写课程在家庭中亲子之间进行的时候,就对父母提出了“不打断、不批评、不设立场、不带情绪”等要求,目的就是让父母静心进而精心,从听到听懂,真正让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成为孩子的强大支柱。

家庭建设的任务之中必然应该包含养育儿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我想提出三组概念和大家分享,也是我们应该帮助父母确立的三个理念:第一,父母在场不等于父母在位,不等于教育在位。孩子是需要陪伴的,这种陪伴,不仅是你和他在一起,而是和他有没有心灵沟通。第二,听到,你不一定懂得。我们往往能够听到孩子说了什么,但是你未必懂得背后的意思,所以孩子是需要理解的。第三,对于孩子成长,父母最关注的往往是学习问题,但是学习不等于记忆,孩子学习的这个过程首先需要的是积淀,以帮助他们发展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而对这些不同的认识,都跟我们的说写课程相关联,这也是我分享今天这个主题的原因。

我记得上次来诸城,是我们昨天上午讲课的王敏老师去接的我。她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怎么告诉家长不要过多地把注意力只集中到孩子的成绩上面呀?”我告诉她说:“你首先要免除家长的焦虑,应该告诉他们,我们不认为成绩不重要,但是我会教给你怎样科学地帮助孩子高效拥有好的成绩,家长就会认可了。”比如我们的说写,我们以阅读为前提的说写课程等等,都是非常科学又高效的方法。关于怎样科学地引领孩子,帮助孩子的学习素养呢?我觉得成长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是引导孩子积累经验,并借助已有经验不断吸收新的事物获取新知识并重新建构自己认知体系的过程。我经常给大家分享以前发生在我教过的一个孩子身上的故事。我经常举这个例子,因为它真的非常能够说明,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家都读过《等一会儿聪聪》这个绘本对吧,我经常拿这个绘本给很多家长和老师来举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聪聪的小孩儿,他去叫他爸爸,叫他妈妈,但他爸爸妈妈都告诉他没空,于是这个孩子就跑到花园里跟怪兽打招呼,这个怪兽一口就把他吃掉了,然后怪兽就走到了他的家。可是爸爸妈妈居然没有发现孩子已经变成怪兽了,还给这个怪兽准备了好吃的,甚至给他准备了睡前的牛奶,这个怪兽不甘心,说:“我可是怪兽啊!”妈妈居然还慈爱地说:“该睡觉了,聪聪。”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就是父母在场但并不在位。在场的大家同处在一个环境中或者场景中,比如说我们今天同在一个会场里面,但是比如有的老师,被短信、电话或者其他的信息干扰,就会导致他们游离于讲台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之外,这时候就是在听的这个“场”但不在听的“位”上。

其实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当下带孩子阅读的书籍、和他共同探讨的某个话题等等,会在以后引发什么,但是我们应该坚信,这些东西一定会在孩子的生命当中发挥作用。后来有一次,我们学的一篇课文里出现一个词语“草丛”,一个叫“乐”的小男生就用这个故事解释了这个词。他说:“草丛就和小黑鱼一样。”刚一听,我们是不是觉得有点东牵西扯?他接着解释说:“小黑鱼他们游在一起变成一条大鱼,团结起来战胜了大鲨鱼。草丛就是一棵一棵的草,它们团结起来变成草丛,就不怕风吹雨打。”后来我读到过一些关于认知理论的书,于是就发现,真的可以揭示这个过程。比如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提出:学习是类别以及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的编码系统错误地运用于新的事例。而当孩子的学习过程正迁移出现的多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拥有了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就能够不断地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所以我们让孩子去记背很多东西,拿用于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逼着他们去机械记忆很多东西是有害的,学习真的不等于记忆。所以在家庭中开展说写,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父母可以看到孩子的积累是否丰富,同时是否形成了获取新知识过程中的正迁移能力等等,所以我说家庭对说写的需求是非常的迫切的。

空调系统形式有很多种,可根据多种冷热源与多种末端形式的搭配来分类,例如,冷机/热网(冷热源)与VAV形式(末端)属于其中常用的一种。冷热源的选择还包括冷机/燃气,热泵/锅炉,吸收式制冷/锅炉,热泵供冷热等;末端形式的选择还包括风机盘管,散热片,多联机,辐射板等。针对每一种空调系统,分别建立空调系统设备库,确定所包含的设备类型,输出设备类型表。

那怎样进行家庭说写呢,我就用五组词语简单点说,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五个步骤。

汤翠班也没上,在床上哆嗦了一下午,像是要把结婚半年浪费掉的光阴都补回来。第二天早上开门,汤翠觉得无花果从来没这么青翠过,天,蓝得根本不像是南菜的天了。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着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比较成熟的思考。如果青少年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有可能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共情话题,畅所欲言。我们知道童喜喜说写课程的七种武器当中共情生活是第一步。那么,我们如何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或者说写能够有一个激发孩子兴趣的话题呢,我想它首先来源于亲子之间共情的生活。这个共情生活首先是“共”,比如说我们共读是共情生活的一种方式,共赏电影也是一种方式,甚至共赏一幅画,共听一首曲子,共游一处风景等等,也就是借助共同去做某件事情让亲子真正的由在场变成在位,进而共情。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父母和孩子还要共同运动,要让孩子和父母有共同运动的时间,尤其是作为父亲的角色,在孩子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高中的阶段,一定要有共同运动时间。为什么提到这一点,我一会儿给大家讲。让孩子畅所欲言就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让孩子先敢说,敢于张嘴说,有说的欲望的时候,再来慢慢的有遴选的选择一个话题来说,然与,就是建议家庭说写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关掉手机,用心陪伴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把它放在重要位置用心尊重。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孩子本身就爱说,一种呢,就是如果孩子不是特别爱说,那么我们就要有智慧对爱说的孩子做提高的那种引领,而对那个不爱说的孩子先让他敢于说,喜欢上说,张嘴说。我们的老师和父母经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用“啄木鸟”式的育人方式。实际上,我们在落实说写的过程中更应该做“蜜蜂”式的父母,也就是说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去分享那些甜蜜的美好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不打断,不批评,不怀疑,重复好句子,赞美好品质。这里重点提醒一点,有效反馈才能长期坚持,其实飓风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为什么说有效反馈才能长期坚持,因为当你对孩子的评价让他感觉到他听完之后有收获、有成长的时候,反馈才是有效的,这种让他有收获,有成长的感觉实际是激发他内在学习动力,会成为孩子积极努力的重要原因,他也才会更愿意继续说。

第四,养成习惯,注意积累。习惯的养成需要有几个步骤,我觉得首先第一个阶段是兴趣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用尽一切办法先要坚持,当这种坚持变成一种常态,也就意味着习惯养成了。一旦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养成某一个好习惯的时候,全部参与者都会有一种极大的成就感,这又会反过来巩固你的习惯,会形成正向循环,孩子的学习、成长、社会性习惯等养成的过程其实都离不开这几个阶段。童喜喜老师的《新父母孕育新世界》当中提出了一个家庭叙事的概念,其实,亲子之间的说写就是家庭叙事的一个共同书写的过程,当你有意识把围绕你们共同的生活展开,也就意味着你们在进行共同的家庭建设。而未来家庭的传承,家风的传承,都会在故事当中去完成。你们共同书写的就是你们家庭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未来你们一起回忆的故事。所以,这个过程就是在积累你们家庭的财富,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而故事才会长久的传承。我特别喜欢哲学家萨特的这段话:人类一直都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当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事物,并且也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诉说,以这个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人生价值。

我们进行家庭的说写,其实就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们去聆听孩子的时候,我们才能听到那些精彩的故事,而这些都是我们家庭的故事,都会成为家庭成员共同世界观形成的一个过程。在你行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有收获,但是往往奇迹是那些能坚持的人创造的。我们第一届新父母年度人物评选的时候,那位来自绛县的妈妈张蕾就是坚持做到了一件事儿,从女儿入学开始坚持写亲子日记,到获奖那后在此基础上再来做思维导图,有序地说。如果一开始就很复杂,很繁琐,孩子就可能会抗拒。那前面说到的为什么要共同运动呢,这关乎我提出过的一个倡议。我曾经就家庭中的共同生活提出过一个倡议——开展一个“家庭一小时”行动,也就是倡议父母每天陪伴孩子一个小时,以此让家更像家,让父母更像父母。就这个话题我在今年春天长沙文化节期间特意请教过公安大学的李玫瑾老师。我说:“您分享中多次提到了孩子小时候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我觉得应该发起一个家庭一小时的倡议,让家庭父母真正的放下手机、关掉电脑,来陪伴孩子。”李老师就提了一个建议,她说:“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比如孩子上了高年级、尤其上了中学,一定要有运动的介入,尤其男孩子的家庭,因为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到了一定阶段,他们旺盛的精力需要一个正确的出口儿。”李老师的话让我非常有感触,我记得此前也见过一个课题数据,说中国的孩子有两项数据是世界范围内最低的,那就是孩子的运动量和睡眠时间。这两者都是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所以共同运动也是能够让亲子之间拥有共同话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这是我特意要提醒大家的原因。

团队的正向发展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引,而目标的设立必须以团队所有成员的认同作为前提,同时,充分发掘和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个人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团队协作,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团队达到目标时,允诺的奖励措施必须切实的执行,这是一种契约精神,也是一个团队领导人树立威信的基础。

第三,亲情参与,发现优点。刚才已经说到了父母在孩子身边,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发挥出自己真正陪伴孩子的作用。亲情参年孩子上五年级,她就坚持了五年,她的女儿有近两百篇的日记被当地网站评为优秀博文,所以坚持是特别重要的。

第五,反思总结,螺旋成长。为什么要反思要总结呢,因为我们要不断地有目标,才能够有动力。我们对家庭的说写要设定一个阶段的目标,也要设定长期目标,只有把目标分解以后,父母才能够更有信心。

行动是否能够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都应该担当相应的责任,因为前面我也提到了那个妈妈的例子,那么他们具体在家里怎样承担责任来做的呢。他们是这样做的,妈妈负责陪伴女儿共读和说写。爸爸负责照顾一家人的生活,然后也会有全家分享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担负着自己的角色。这个妈妈给我们讲,以前她的先生说她是领着孩子天天不务正业,觉得自己回去啥事不管还有理了。但是,当父亲发现了孩子的变化以后,就开始主动承担起了家务,就主动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所以坚持创造的奇迹,才让行动更有效更有益,也因此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我说说写它是家庭建设的一个很重要很有力很有效的抓手。

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反思总结,包括要寻找问题不断地调整方法。比如刚才我给大家讲到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游、共赏、共同运动等等,那么你的家庭适合用哪一个切入,又适合在下一阶段引入哪一个,怎样在这样的共情中找到共同说写的话题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智慧,不断地调整和变换方法,帮孩子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所以当这些共情的生活在我们家庭的说写中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形成促进父母和孩子学习成长的力量,进而不断提升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不管是亲子说写,还是师生说写,我们说写课程成就人人的目标,就是希望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在当下的这个时代以及未来即将到来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够“专注自我、关注他人、理解世界”,我们借助说写为孩子做这样的积淀,引领他们借助共情生活,学会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帮助他们拥有适应未来世界的能力,真正给予孩子一种力量,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建设起来,就是这个社会最牢固的基石,也就是未来的希望。

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以家庭说写来建设家庭的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家庭专业委员会、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根据会议发言整理。)

标签:;  ;  ;  ;  ;  ;  ;  ;  ;  ;  

家庭说写,建设家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