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邓小平同志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①以往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做出具体的正确的回答,那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发展,就会遭到很大的挫折。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做了全面的科学分析和具体的回答。《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划时代的著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于社会主义的明确规定、深刻论述和独到新颖的见解,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第一 新观念从生产力的高度来揭示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历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他们突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以此为根据来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20年代是这样写的,这样讲的,到了90年代,还是这样写,这样讲。70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好像真的没有出现过什么新情况、新问题,好像科学社会主义真的达到了所谓绝对真理的境界,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这种情况集中说明了党的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没有摆脱旧的传统词句的影响,没有把社会主义当做科学,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研究它。这种不分析新情况、不解决新问题、不总结新经验的做法,给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设计和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果断地摆脱了旧的传统词句的影响,不固守成规按照老调调讲,而是在突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来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原则。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新的概括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③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总的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或者说,就是要改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制度和规章条例。不这样,人民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社会生产力就发展不起来。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按照传统的说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说社会主义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是完全正确的。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读者可以看到,新的概括只不过是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当做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方法。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既是目的,又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④“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⑤然而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同步进行的,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总会有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多劳多得先富起来。所以邓小平同志才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的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而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归根到底,还是用之于民。
上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全面地准确地把握、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消灭剥削、不消除两极分化、不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那就是资本主义,改革就彻底失败了,这就是右倾;反之,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必要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都不成熟的时候,就急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那就会导致“一拉平”、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走向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这种“左”的错误,同样会断送社会主义。这三条中,最重要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条。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及其素质的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以至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所有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取决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既然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首先忠于发展我们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 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⑦。“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⑧这里虽然讲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原则,却普遍地适用于任何一种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因此,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邓小平同志说:“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⑩他又说:“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2)。邓小平同志这样注重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当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经济。”(13)“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14)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包括利用外资,搞市场调节,都是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只要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采用。这些东西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其实,对于许多经营方式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姓“资”姓“社”的问题。
三、坚持、巩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一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的实力就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就得不到改善,这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不可能充分巩固,也不可能长期地坚持下去。所以邓小平同志才说:“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15)“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16)
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上。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17)。“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8)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还谈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又怎么能够战胜资本主义呢?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之,邓小平同志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句话,他把社会主义归结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因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牢靠的经济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那种以为只要靠阶级斗争,无须经过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的想法,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力量,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那么,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这样说:由于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主要看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实体,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国民经济,这样,就为科学社会主义转化为现实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途径。
第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它不能建立在全国人民贫困落后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什么穷社会主义的反动谬论时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19)。“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0)。“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1)“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2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3)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主义一个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不搞两极分化,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贫穷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
一、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能使绝大多数人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富裕起来,那就在世人面前表明社会主义是没有优越性的社会制度。这样,谁还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怀有信心呢?谁还愿意坚持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呢?这种空洞口号式的社会主义,在现实生活是软弱无力的。它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取决于人多地多,而是首先要看我们能不能摆脱贫困,逐步富裕起来。如果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了,消灭贫穷,穷国变为富国,那么,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就会更大些,说话的分量就会更重些。反之,在国际上就会处于无权的地位。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能不能消灭贫穷落后。“一国两制”讲的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同香港、台湾的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体中的可能性。可是,要把可能的“一国两制”转化为现实的“一国两制”,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邓小平同志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24)
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贫穷的确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共和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消灭贫穷落后,变穷国为富国,是直接关系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关系到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命运的问题。
第四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说,前面三个问题讲的是社会主义的质,那未,这个问题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量。
同任何事物、现象一样,社会主义也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先把社会主义当做质和量的统一体,不仅从质的方面,而且从量的方面来阐述社会主义,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如上所述,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些东西的综合就是社会主义的质,就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内部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邓小平同志讲的“发展速度”、“适度的发展”、“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温饱水平”、“小康水平”、“发达国家水平”,就是从量的方面来把握、理解社会主义。所谓社会主义的量,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长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规模和程度。社会主义的量同社会主义的质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是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程度来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区别。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5)“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26)
从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质及其量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的质,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量。质决定量。同时,社会主义的量又是社会主义的质自身存在的条件。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一定的量,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相应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社会主义的质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的质的巩固和发展。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量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质,而且社会主义的量的变化包含社会主义的质的变化。1988 年6月 3日,邓小平同志在讲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时说:“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十二年时间,看来可以实现。第三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7)。有时他又把“温饱水平”叫做“小变化”,“小康水平“叫做”“中变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叫做“大变化”(28)。这里讲的“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或说“小”、“中”、“大”变化,都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质的完善和发展。发展战略目标“三部曲”,“曲”与“曲”相比较都有若干质的区别。从“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到合格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在我国就是通过“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些不同阶段的若干质变来完成的。社会主义的质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量的变化过程中逐步完善、逐步巩固、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里,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拟就社会主义的量写两个问题。
一、关于发展速度的问题。
当前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竞争。国际经济向前发展特别是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这个问题就越突出、就越尖锐。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同志才反复强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他希望全国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29)。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能像老牛拖破车那样慢腾腾的,必须经过几个高速发展阶段,跳上几个台阶。社会主义经济有没有高速发展的可能呢?邓小平同志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写道:“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30)
这里写的就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既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允许,并且要求高速发展,又说明了国际环境迫使我们必须高速发展。我们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在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下,大量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都是为了高速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经济能够高速发展,而且给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有了这一条,就会稳如泰山。
“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31)可见,邓小平同志讲的高速度,不是不看条件越快越好,像过去“大跃进”那样。高速度一定要具有必要的主观条件和必要的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这是其一。其二,高速度必须同效益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高速度,应该是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而不是相反。最后,高速度应该是稳步协调地发展,不是某一部门、不是某一行业的高速度,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因此需要注意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国民经济的发展,既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也不能搞得太慢,而是要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早一点取得“适度的发展”。“什么叫适度?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要按1980年的固定价格,没有水分的,还要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计算在内……年增百分之六速度是不是真正能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个要老老实实地计算,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这就是说,到本世纪末人均要达到一千美元,过着小康水平的生活。所谓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也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到本世纪末把贫穷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这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水平的,徽不足道的,但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从这些年的经验来看,高速发展并不是直线式的上升,而是波浪式的,即隔几年实现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然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然后,继续向前发展,再实现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是在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时多时少的过程中实现适度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33)他又说:“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往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34)这就是:发展──调整(治理整顿)──再发展,而每循环一次都会实现一个新的飞跃,这里讲的“调整”,“治理整顿”,或者说“稳”,都是为了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以利再战。不论“调整”、“治理整顿”也好,“稳”也好,都是为再发展服务的,都是再发展的一个契机,再发展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些东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问题,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离开发展来讲“调整”,来讲“稳”,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二、关于抢时间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有关发展速度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时间问题。他说:“准备有个抢时间的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35)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我们认为,在经济发展速度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上有两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一)凡是能够争取早一点上的就尽量争取早一点上。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是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36)“能早上的就集中资金早上,早上一年早得利一年。”(37)哪些早上,哪些晚上,要有一个适当安排。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看看哪些地方影响更大了,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邓小平同志在讲到上海时说:“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38)他把开发上海看做是“我们的王牌”,是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39)。抢时间的实质,就是加速发展我们的经济,争取早一点摆脱贫穷落后。
(二)抓住发展时机。在加速发展经济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他谆谆告诫我们:“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40)“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41)这就是要善于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了全面的科学分析。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就是适度发展、力争隔几年实现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的社会主义。像这样在突出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从各个侧面来阐述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同志的科学论述,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对于破除旧的传统观点的束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5)(16)(17)(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373、370、110-111、155、166、328、64、137、171、254-255、116、117、130、224、178、63、225、116、265、64、265、255、266-267、143、367、377、354、368、377、16、25、16、366、355、132、375、页。
(18)(19)(26)《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23、176、123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