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风险防范_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风险防范_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防范论文,会计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从银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看银行会计风险。

1.客观性原则 从客观性原则看,银行会计风险表现为:一是会计帐务处理失真。二是信息披露不全面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金融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包括表内和表外会计信息两方面内容的披露。目前表内业务信息的披露,由于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时间较久,从整体看已不能充分体现当前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容易造成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概念模糊。我国现行金融会计制度对表外业务披露规范少,确认、计量方式也不确定,与表内业务相比自由度较大、规范性较弱。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深入,金融对外业务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等,会加速表外业务增长。迅速发展的表外业务信息,对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三是贷款不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状况,目前银行业贷款帐仍是按照以期限为主要划分标准的“一逾两呆”分类法进行科目设置。这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法,对真实反映不良贷款有两个明显的缺陷:第一,对信贷资产质量识别滞后,第二,逾期标准过严,呆滞标准过宽,不能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

2.谨慎性原则 从谨慎性原则看,银行会计风险表现为:一是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过长。应收利息的核算年限以前是三年,后来分别改为二年和一年,2000年由一年改为半年,而国外普遍是三个月。应收未收利息挂帐时间过长造成银行利息收入严重虚增,由此承担大量因虚增利润而多交的税金和利润,其实质是用银行吸收的存款垫付税金,搞超额分配,加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二是巨额银行贷款呆帐积重难返,无法核销,导致银行风险高度集中,危机四伏。

3.相关性原则 从相关性原则看,银行会计风险表现为:商业银行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三者组成,这套报表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当前经营实有资产现金拥有量,难以解释银行经营上“帐款”不符的现象,使报表使用者难以据此准确判断银行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同时,目前的银行会计信息过于注重对外的,宏观的会计信息,而对内向型的、微观的会计信息分析、反映不足;注重静态的、过去式的信息,而忽视动态联系的,尤其是预测性的会计信息,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相关性不强,利用价值不高,难以满足银行管理部门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4.重要性原则 从重要性原则看:目前银行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财务成果形成没有得到充分揭示;(2)筹资渠道没有充分揭示,即银行经营的负债项目多少来源于合理的筹资,有多少是依靠高成本筹资(如拆入资金),筹资成本与筹资状况之间是否匹配等;(3)代管物品及抵押财产没有充分揭示,一方面表现为对抵押物缺乏了解,甚至不清楚担保物的性质、价值、现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担保物的担保时间、担保时效了解甚少,相当多的担保因时效过期而失去保证作用。

(二)从会计管理角度看银行会计风险。

1.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是导致银行会计风险监控不力的重要制度因素。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篡改数据提供方便,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发生。

2.会计人员的低素质不利于强化银行会计管理。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相当薄弱,他们在对会计制度没有充分理解、吃透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违纪违规操作,导致差错发生。此外,对会计人员培训上只注重业务操作技能训,却忽视金融政策法规、制度和银行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监督。具体表现在近年来,银行违规经营的情况较为严重,搞帐外经营和帐外核算,行领导或业务部门指使、授意或强令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的数据等行为时有发生,对国民经济秩序正常运行造成极大危害。

3.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是导致银行风险损失加剧的一个直接原因。近几年来各银行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另一方面,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消费信贷等新业务不断涌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往往由相应的业务部门自行处理,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事,甚至相互抵触,严重削弱会计内部控制的力度。再者,现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带来信息技术人员与会计业务人员权责不明晰、交易授权密码管理过度依赖技术人员及其权限过大导致内控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风险课题,使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着全新的、严峻的考验。

4.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给控制银行风险增加新的难度。目前,我国多数银行会计部门仍停留在简单的核算型上,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将会计理解为依附于业务和财务活动的核算工具,甚至对违规业务也未予制止,至于对资金运转状况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反馈机制等工作更是与经营要求相去甚远,这是银行会计部门管理上一个严重的薄弱环节。

二、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一)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实行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制核算,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也就是分行数据处理中心),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十几个直至几百个,视银行规模而定)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通过有关转换、汇并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如中国银行最新的发展规划要一、二年内在全国建成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四个数据处理中心。

(二)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根本保证。注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银行人员法制意识的提高,确保国家有关财经法律制度在银行会计管理中的具体落实。应将散布于各法律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转化为银行会计业务操作和管理规程,使法律更具可操作性,缩短国家法律与银行会计工作的距离。银行会计管理一定要切实落实《会计法》等法律,严格执行,并制定相应的《会计法》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依法搞好银行会计管理。

(三)深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首先,要实现内控制度资源优化配制。按商业银行业务运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其次,运行过程中的监控。首先,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而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其次,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再次,事后控制是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复核检查。

(四)加强银行会计内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使用价值。一方面,应当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在现有银行报表组成上补充现金流量表,以弥补目前报表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这对于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再者,建立充分揭示及相关的责任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各级银行报喜不报忧,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事项均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对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主要因素或重要事项逐项落实相关责任人。此外,还要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在准确披露表内业务的同时,要及时充分披露表外会计信息,以提高金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质量,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五)进一步贯彻谨慎原则,为稳健经营创造必要条件。

1.改革应收利息的计提方法,消除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帐的经营隐患。进行连续的动态的资产分类,将属于正常、关注类的应收贷款利息收入按现行逾期半年以内表内核算的规定操作,其它类以逾期三个月为限计算应收利息。一旦超过期限,原已入损益而实际并未归流的应收利息都应即时转出,从而有效避免银行因收入虚增而垫缴税款、多交利润。

2.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改革提取方式,完善呆帐核销制度。首先可全面推行以风险度为依据的五级分类法。“一逾两呆”的划分标准不利于银行分层次连续控制信贷风险。五级分类法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办法,可真实地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层管理,随时掌握风险变化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风险累积。如对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类的资产可依次按0%、2%、15%、60%及100%的比例计提呆帐准备金;其次要完善呆帐的核销制度,改变手续过度繁杂的现行核销程序,可将确认已倒闭、破产企业以及超期时间过长(例如5年以上)的贷款列入首期核销对象,其它原因形成的呆帐则列入二期对象,并按提取的贷款呆帐准备金额,在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基础上予以核销。

标签:;  ;  ;  ;  ;  ;  ;  ;  ;  ;  ;  

银行会计风险防范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