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是发生在中风之后的1~3个月以内,临床有偏瘫侧肩痛、手肿、被动活动疼痛加剧等临床表现,直接影响到偏瘫肢体功能。
针灸、康复训练等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各有优势,且针灸、康复方法两者间有很好的互补性,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更是一种新的治疗理念探索。下面就对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几种策略进行介绍。
1针灸法
1.1针刺
针刺主要为体针局部取穴,取患肢手三阳经穴为主,针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内陵、曲池、手三里、合谷和外关等穴,采取平补平泻的手法,以得气为宜,留针半小时,每天治疗1次,共计治疗2~4周。
头体针结合的实践应用也有很多,因为头部是中风的原发病位,所以相当于是近部取穴,针刺患侧肢体又相当于是远道取穴,所以两者相配合,有助于共建大脑和患肢的联系,提高治疗效果。头部针刺多是取患肢对侧上肢运动区和感觉区、百会、四神聪等;体针针刺阳经穴位肩髃、肩髎、曲池、后溪、合谷、外关等。
1.2电针
电针是基于普通针刺,选取出几组对穴、接通电针仪的一种现代化针灸方式。电针可以实现对患侧肌群运动神经的持续性刺激,从而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水肿的消退,也有利于缓解疼痛反应,使患者患肢血流能够得到调节和改善。
在针刺手三阳经穴的基础上,再选取天宗、肩贞、肩髃、肩髎、手三里、合谷及八邪等对穴,接通电针仪(调整到疏密波),强度的大小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留针时间在20~40分钟,每天1次,治疗疗程为4~8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温针灸
温针灸集合了针刺、艾灸的双重功效,可祛寒除湿、温经通络,能促使热力沿着针快速的传达到组织深处,从而迅速、显著的发挥热效应,加速患肢炎症水肿和疼痛症状的消退。
温针灸取穴为患侧肢体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把艾条切成长在2~5cm左右的艾柱,套在针尾,点燃、施灸1~3壮,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在4~8周。
热敏灸也是临床普遍采用的一种,取穴为患侧肩井、肩前、肩髃、曲池、手三里和外关等穴,按热敏灸技术要点施灸,使热力接力传感到手腕手背,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为4周。
1.4其它
(1)巨刺与缪刺
通常,巨刺治经病、缪刺治络病。巨刺法取穴是健侧肩髃、肩髎、阳池、外关、后溪、三间等穴。缪刺法取健侧肩痛穴治疗。
(2)靳三针
靳三针是以3个穴位组成一组穴,实现力专效宏的目的。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常是取肩三针来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去上肢挛三针治疗上肢功能障碍;取阴经三穴:极泉、尺泽、内关,可治疗上肢功能的阴急阳缓。
2康复训练法
2.1良肢摆放
健侧卧位状态下时,保持患侧肩部尽量前伸,肩关节屈曲度在90°,肘关节、指关节伸展开来,腕关节背伸,患侧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下肢垫高,髋、膝关节呈自然屈曲状。仰卧位时,垫高患侧肩部和手臂,肩胛骨尽量朝前伸,上肢大幅外展,肘关节和指关节保持伸展,腕关节背伸、大拇指外展。坐位时,患侧上肢端在胸前,确保肩胛骨的前伸,避免自然垂悬。
2.2上肢主动运动
肩胛骨为前伸位,手部做抓握的动作;仰卧位状态下时行Bobath握手上举的训练,两个手掌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相握,患侧手拇指朝上、肘关节伸展开来上举过头。亦或是在肩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做上肢的主动运动。
2.3上肢被动运动
仰卧位时,以关节活动度为基础、不发生疼痛为宜,做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和腕关节的被动活动,主要是进行肩关节外旋、肘关节伸展的运动。上肢主动、被动活动每次训练时间在45分钟左右,主要结合以患者自身耐受。
当前,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两者各自发挥中医、西医的优势,针灸从整体或是局部的角度来调节系统机能、康复疗法从功能与实用的角度来做针对性训练,互为弥补、结合,共同发挥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
论文作者:邓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8
标签:上肢论文; 针灸论文; 针刺论文; 电针论文; 肘关节论文; 综合征论文; 曲池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