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凰涅磐之前:谈谈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凤凰论文,涅磐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间:2005年9月1日地点:中山大学主题: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各位师长前辈,同道诸君:
下午好。我是朱崇科,本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三个多月前刚刚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首先请允许我献上我个人对诸君真诚的祝福:恭贺并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中大中文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诸君都是过关斩将的高手。
不知诸君有没有注意到,之前我用的是欢迎大家“来到”中文系,而不是其他字眼,比如“进入”。这个区别有些类似于英文中“receive”和“accept”。这当然不是我故弄玄虚。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学者不能真正理解学术规范,他似乎并没有进入学界,至少在思想意识上是如此。这也和我今天的讲题有关,对学术规范的坚守和超越。
一、理解学术规范
何谓学术规范?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刚在中国做完田野调查回到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博士同学问我说:“在中国过马路的时候,我常常胆战心惊:车不让人,人不让车。但是,往往就在人车即将接触的瞬间,一切又化险为夷。你怎么解释?”我顿了一下,答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无序之序”(A rule of disorders)。而在中国学术语境下的学术规范的内涵颇似这种无序中的规则。
在我看来,这个学术规范可分为如下两个层面。
(一)实践操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规范对于学术的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可谓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术进步的保障和护法,甚至有时就是灵魂。
1.作为专业基础/行业规则。在今天这个流动性极强的社会中,稍微有点位移/漂泊经验的人都知道要“入乡随俗”,而学术规范就是大家要进入学术行当的“惯习”/“俗”。它当然是发展的、变动的、抽象的,同时又是相对固定的、具体可见的。
具体而言,你首先必须知道学术规范的所指和包含。最基本的,比如什么是专业论文?其结构如何?在语言和论证方面具有怎样的风格?其次,你必须逐渐清楚什么是好论文。必须指出,这个好的标准有时候相对主观。但是,它也是可以逐步把握并提升的。我们知道,练书法/毛笔字,比较重要的入门做法就是观帖。这个观帖不仅仅是要熟悉实践操作的规则,同时也是慢慢确立自己气质并加以成熟、完善的过程。好论文的标准就在于阅花无数的你从万紫千红又杂草丛生的园子中择取出你最需要或者最惊艳的一朵。最后,学术规范其实也包含了你对自己专业常识的熟稔和把握。无论是学术发展史,还是学术前沿动态;无论是对第一手资料的了然于胸,还是对研究理论/手法的洞察都是不可或缺的。
2.注释和旁证。前面我已经提及论文的结构,它自然包含了注释和论证。为什么在此处还要单列呢?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在中国学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现实中仍然是问题重重。
曾经有一家核心期刊准备要发表我的论文,要求我从12000字删到10000字以下,而且指出说,你论文中的注释有两处合起来800字,不如删除。我在回复时说,我宁愿删掉我论文的结论也不会删掉注释。因为结论读者可以自己导出,而注释可能只有我心知肚明。
关于注释的常见问题,首先是完整性的缺失。如果是引用一本书的话,作者(译者)、书名、出版地点、出版社、时间,引用页码等,“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这就是一种失范行为,严重的可能就是剽窃。有些引用外文的著作,往往只列出中文翻译的书名和时间,或者只是外文书名和出版时间,而在参考书目中有没有列出全部资料,这都是不合规范的卖弄行为,有点像皇帝的新装。其次,注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论文的专业性与否。从一篇论文的注释可以看出作者对学术史的了解、动态的快速感知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海外刊物往往非常重视注释的原因。有一些“论文”,寥寥几个注释,而且还多数是某某大众媒体网站,要么残缺不全,要么经常是转引,坦白地说,这是否是论文都有待确认。当然,另外一个极端是:拼命堆砌引文,拉虎皮做大旗,仿佛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讲话就表示自己革命、黑格尔的叙述就思辨、德里达的文字就深刻、木子美芙蓉姐姐超女等流行字眼就引领潮流一样。关键的是,要言之有物、为我所用。
关于旁证,最大的问题就是引文的断章取义,尤其是引用西方理论时,经常忽略了观点的原初语境(preliminary context),而喜欢自造生词,以此来自壮声势、狐假虎威。但是,诸君不要忘记,俗话说,“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在将来的学位论文写作中,要注意它和一般论著的区别,在创新性之余,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片面截取或者滥用理论都必须面对更多的严厉质疑和不断追问。
(二)精神意识。从精神层面讲,遵守学术规范就是一种道德自敛。我知道,诸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攻读高级学位其实充斥了现实的考量,混个学位然后东山再起或者锦上添花。我当然不能指责这种想法是低俗的,但我可以坦率告诉你,如果从精神层面看这个问题的话,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哪怕你只是想混个学位,我还是奉劝你在有限的两三年里献身学术、遵守规范。古人云:“取乎上,得其中;取乎中,得其下。”当你的理想目标过低的时候,你也越难实现。当然,私心杂念也不能太多,否则,同样很难实现。
我的一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酒后吐真言对我说:“为什么我就找不到合适的人呢?我的要求不高,我只想找一个爱我而我爱他的男人过一种平淡的生活。”“是吗?”我问道。“他应该要自立吧?”“当然啦,难道要他吃软饭?”“他应该没有不良嗜好吧?”“是啊,而且要温柔体贴,又有男人味儿。”问了半天,我反问她一句,找一个彼此相爱又可以过平淡生活的人要求不高吗?
回到学术规范上来,从精神层面看,遵守规范就是一种献身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就是志业,而不是或者不只是职业/谋生工具。因为你立志学术,所以学术规范恰恰可以成为你进入学术的考验和遵守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学术的灵魂是创新。回到学术态度上来就是实事求是,或者其他优良品格。你尊重学术规范,其实也就是对这些精神、品格、意志等等崇高品德的坚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规范恰恰是检验你是否将学术视为安身立命归宿的试金石,是你人格的撒播和呈现。
二、剽窃:失范焦点
人生中可谓是悖论重重(too many paradoxes),学术规范的产出/执行恰恰是为了应对混乱的学术秩序,而同时学术规范的“有法难依”又反衬了学术失范的应运而生。正所谓,有规定必有例外。所以,失范似乎就在所难免了,剽窃就是其中的焦点错误之一。
诸君现在或许明白我为什么坐在这个地方了吧?不知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包括我的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内的海外大学对剽窃的强调可谓苦口婆心:从一入学的典礼(就像今天)到每门课都有类似规定;二是,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内,有两次可谓轰轰烈烈的学术规范事件:一是和港大某教授的死缠烂打,差点对簿公堂;二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博士和一名硕士著文抄袭拙文五篇,篇幅远超50%①。
1.何谓剽窃?英文叫Plagiarism。简单而言,剽窃是一种学术欺骗行为(an act of fraud),它包含了不当使用/偷取别人的著作、观点、材料,和事后撒谎等。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了一个专供警醒/阻止网上剽窃的网站http://www.plagiarism.org。虽然是英文的,但比较完整,大家可以仔细阅读,明白剽窃的类型、定义等,顺便练一下英文。
需要指出的是,剽窃可以分为有意剽窃和无意剽窃。比如说学生出于无知进行的抄袭行为,学者在转引材料时忘记注明等,都是无意剽窃。而有意剽窃就多了,盗用别人观点、言论(包括聊天、谈话)、材料、混杂抄袭、非法复印等等。
其中有一种可能不为大家所注意,那就是自我剽窃(self-plagiarization)。它表现在学生对自己作业的重复性生产——一篇作业交给多个老师作为报告等;学者炒自己发表过的陈年冷饭,而又未加以注明。比如,中国学界复旦大学某语言学者就属于此列。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转型的转捩点上,中国学界的剽窃可谓层出不穷,其花样翻新程度远远超出了其在专业上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比如,年长的教师由于不懂规范的无意抄袭、引用了年轻一辈的新观点而不屑/不愿标明、老师剽窃学生、老师慷慨将论文送给学生、洋为中用(利用自己外语能力大段剽窃)等等。各种丑态,不一而足。
我觉得有一种倾向似乎更为恐怖和无耻。那就是剽窃者将有意抄袭打扮成无意抄袭,并以此沾沾自喜。换句话说,抄袭都成了一种职业和专业行为,它甚至考虑到如何对付学术规范,逃避应该有的道德谴责和责任承担。
2.如何处罚和防止剽窃?在海外高校中,剽窃是一种相当严重的渎职行为,它是和性骚扰与歧视(Discrimination)等严重错误并列的羞耻。往往,这也是教工和学生被开除的理由之一。当然,它也可以是校长辞职的借口。比如,2004年3月14日,美国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Central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校长理查德·贾德(Richard L.Judd)被指在专栏文章中涉嫌抄袭。四天后,他就体面地宣布退休,当然,理由是健康。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致命理由是什么。
比较遗憾的是,教育部2004年8月16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② 中,只是在附则中规定:“(二十四)各高校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学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并对侵犯知识产权或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仿佛可有可无,明显力度不够。因此,剽窃所付出的代价仍然是过于低微,所以剽窃现象是屡禁不止,剽窃者是屡教不改,从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到北大教授王铭铭,迄今都安然无恙。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中山大学对剽窃有着严格的处罚。一旦发现学位论文中有剽窃行为,要么开除,要么取消学位。
我很高兴知道有上述规定,不要以为我心理变态,觉得惩罚和开除学生是一种快乐;恰恰相反,刚刚结束学生生涯的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备受学校和师长的关爱,早就决心为学生的福祉奋斗不已,也尽量为优秀学生提供最开放的学术发展空间。我反过来觉得,这样的处罚是相当理性的。为什么?至少可以让任何一个力图献身学术的人尊重学术的尊严,同时又让某些人明白自己不适合这一行当,可以及时改行。否则,作为潜在的害群之马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当事人自己的青春,同时又可能成为社会各界讨伐高等教育的又一新口实。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将学术视为志业的人都应该避免并痛斥剽窃。作为对他人创造成果的无耻占有和侵犯,剽窃恰恰是一个人人格卑劣的集中反映。诸君不妨想想,一个连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都可以亵渎、玷污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受惩罚?有什么理由不被鄙视?有什么理由不被清除出教育的殿堂?
当然,中国学界目前还是问题多多。剽窃的产生和体制存有弊端密切相关。令人痛恨的是,那些剽窃者的共谋/帮凶——某些编辑/主编/出版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高昂着头,不知道额头上写着“耻”字。我在这里顺便打个预防针,诸君如果以后上我的课,或者不幸做了我的学生的话,请务必自重。我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现状中的学术腐败,但我可以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课堂上、研究中和大家一起鄙视丑陋、倡导独立自由,弘扬学术精神!
三、跳脱技术限制
学术的灵魂/精神是什么?是创造/创新。所以20世纪法国思想大师福柯实践了一种“与众不同”(To think differently)③的精神;同时,学术也提倡一种非理性的思辨状态,“而且正是在这种与常识及其逻辑大相径庭、孩子气十足的思辨状态中,我们才能预想世界的美妙”④。
学术规范当然是我们步入学界的法则遵循,也是一种我们学术品格的形塑和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一种消极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规则,跳脱其技术限制,进行“带着镣铐的舞蹈”。
1.问题意识。对于在座诸君来讲,将来学问是否能够突飞猛进,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英文叫problematics,主要是指在专业领域中对研究对象生发的一种独特又具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包含新颖的切入路径和严密论证),它往往由问题群组成。
问题意识的得出往往要经由文献综述处理(Literature review)。有些学者以为,文献综述的目的就在于罗列研究成果,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看到文献观点背后问题意识的渐渐浮现。形象一点,通过文献处理、梳理学术史,我们是要从千军万马丛中杀出一条血路,然后加以修葺、完善成为一条金光大道。
当然,不同的学科、领域往往都有自己不同的问题意识。或者说,也有不同的研究范式。由于种类繁多,我不能一一论述。我曾经有篇论文⑤专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而我的博士论文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研究鲁迅第三部小说《故事新编》的论著/论文动辄数以千计,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有什么新意?如何展开?换言之,你的问题意识呢?
我发现分析《故事新编》的论者往往有如下问题:一是找不到合适的理论资源;二是搞不清此一次文类(Subgenre)发展的实践及其可能。为此,我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分析重读《故事新编》以及此类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不仅发现了其中的狂欢世界,而且还利用网络化的处理方法,相对合理地揭示了鲁迅的创作及其文体更新嬗变,同时,还逐步进入到了香港文学时空,通过历时性手法又反证了故事新编体小说名称的合法性。这样一来,不论是理论与文本,还是个案与个案之间都会环环相扣。
2.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技术策略。有一些学者视学术规范为洪水猛兽,因为它切断了自己可以利用剪贴法谋生的粮道,并以此为借口杜绝学术规范。而实际上,学术规范和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并非截然冲突的。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中国学界刊物的划分和定级可谓问题重重,在我的专业尤其如此。坦率而言,我们不能以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分学术级别,但中国大陆学术刊物官本位思想似乎依旧根深蒂固。这似乎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好比中国足协主席却不会踢足球;而德国足协主席贝肯鲍尔却是货真价实的德国“足球皇帝”、专业人士和足坛名宿。
从此意义上说,如果诸君没有职称评定的压力,无需强调刊物级别,那就没有必要削足适履,而最好更多追求并走向学术的真。在此基础上,弄清某些优秀刊物的风格、需求,对症下药,发表论文并不那么困难。
当然,我建议诸君投稿时尽量选择有匿名评审的刊物,这样少了一些黑箱操作,即使就义也会死得明白些;因为,这类刊物相对严谨,不会让自己不明不白地羊入虎口、稿件石沉大海。当然,客观而言,我们的学术规范的健全和完善还是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所从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中国大陆学者的名声在海外虽不至于“狼藉”不堪,但也相当不容乐观。在其他领域里,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范和尴尬。
诸君都很年轻,而研究生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学术视野不断开阔、学术思维相当活跃、学术精力最为旺盛的时间段。我希望在未来,至少在目前的两三年内,诸君可以为重整中国学者的声名、振兴中大中文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问题了。但是,我同时也以一个比诸君早点获得博士学位的过来人的体会告诉您,要想进入学术,必须从学术规范开始,这就好比凤凰涅磐,总是有自己的过程和步骤。我衷心预祝大家早日学有所成、前程似锦、功德圆满。谢谢。
注释:
① 朱崇科:《在场的缺席:被践踏的学术规范——有关笔者的一个可反思性个案》,具体可参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8日,可参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 articleid=4086。
② 具体可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网络管理信息中心的教育部文件及通知栏目相关规定,网址为:http://www.sinoss.net/ sinoss_admin/ webfiles_show.asp? id=112。
③ 具体可参Michel Foucault,The Use of Pleasure (New York:Vintage,1985).
④ 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文学讲稿》(Lectures On Literature)第330页,申慧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⑤ 朱崇科:《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会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
标签:学术规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