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_政治文明论文

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_政治文明论文

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政治文明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03)03-0005-04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标志着将政治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已成为全党的共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这对21世纪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然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文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

十六大政治报告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以物质和精神这两大范畴为依据将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种类型,是对人类文明的总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只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意义。人类文明主要是以一定的社会形态为载体,通过人类社会历史的和具体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来的,所以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与社会存在的具体性、现实性相一致。这种一致性,就要求从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哲学层面切换到具体的实践层面,对其作进一步的细分,否则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就很难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具体状态相统一。因此,虽然从本质上看人类文明无非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类型,但是从具体的表现形态来看,人类文明可以分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类型。

以往我们在文明分类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有“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和“多个文明”之说,主要是由于对文明认识的理论分层上没有明确的定位标准所造成的。如果按纯粹哲学观念来理解,“物质”和“精神”已经是最大的两个范畴,不可能再分了,人类文明当然也只能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类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三个文明说”或“多个文明说”显然是不对的。问题在于,哲学上的“物质”和“精神”都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范畴,它把存在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抽象了,如果我们将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硬性与复杂多样的现实社会对接,把各种具体形式的人类文明都简单归结到“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名下,就难免会犯简单化甚至形而上学的错误,对各种文明的性质、要求与特点也就很难有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因而会妨碍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具体的,文明的表现形式是本质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观念和意识上,而必须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才能作出科学的评判。党的十六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大基本目标之外,又提出第三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将文明在本质上的二元性与社会存在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了。这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具体、灵活的运用,便于操作和产生实效。

社会发展理论也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某一个国家的社会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亦即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相互推进,又相互制约。除了革命或战争时期,人类社会无疑应该全面发展,也就是各个组成部分和谐发展或协调发展,不应该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获得社会进步,而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则会导致社会的倒退。现代化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的现代化自然也不例外,应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相互推进,协调发展,从而获得社会全面进步。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文明建设的艰辛历程

中国共产党将政治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伴随着对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的艰巨性等现代化规律性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比较漫长、艰辛的探索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社会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由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诸多原因,建国以前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未来的长远规划都未作太多的描绘,只是将新中国近期的直接目标确定为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显然,这是不全面的。1953年底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强调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反映出当时中央充分认识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却只字未提民主政治建设。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个十分明显的缺陷。可以说,从建国前夕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基本上将单一的“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尽管他们在论述工业化的同时,也提到过“生产关系改造”、“现代科学文化”等问题,但并没有将其与“工业化”一并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而主要是将它们置于现代化框架之外来加以论述的。

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工业化转换为四个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定格了近20年。勿庸讳言,与“工业化”一样,“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依然停留在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尽管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毛泽东等人不要政治层面的现代化,但至少可以说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视程度太有限。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重大政治错误几乎是接连不断,直至出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新中 国现代化进程被中断。“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很多,但若从内因方面作深层的分析,不难发现,建国后一直不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导致个人专断之风盛行,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对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认识也不断深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时,曾有人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将政治文明与之并列,一同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因故未果。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地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代替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使其基本涵盖了现代化的三个层面,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因此,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是江泽民同志长期、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化战略问题的结果,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路更加清晰,理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实践更加理性。

三、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优势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的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就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而言,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城镇居民和乡村村民自治制度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3)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其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我国至少有以下两大优势:

一是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崭新一页。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治统 治,实现了绝大多数人参与的新型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否定剥削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从而为实现劳动人民对国家事务的政治参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建立了国体和政体相统一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从民主政治制度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通过代议制形式,来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意愿和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从法律制度上看,社会主义的国家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反映,它赋予每一公民以参加社会主义事业各项活动的法定权利,并以一系列的制度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民的意愿逐步得到实现,顺利地推进了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加强了党同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团结,组织和支持他们参政议政,为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我们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繁荣进步而奋斗。我们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实行了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积极扩大城乡基层直接民主,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区民主,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全国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广泛权利。由此,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永不衰竭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另一大优势是有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不谋求自己的私利,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领导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顺利地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不懂得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就不懂得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就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制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紧密联系。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先导,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遗留下来的封建宗法观念、人身依附观念、宗派观念、家族观念、裙带观念、人治观念、君臣观念等十分严重,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人权观念等现代民主意识比较淡薄。加上民主体制不够完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结果权大于法、以权压法、以权代法、以权废法、以权乱法的现象司空见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循私枉法等现象屡见不鲜,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当前,这些问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比较严重,既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本世纪内如期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收稿日期:2003-04-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_政治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