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即生本教育)就是在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中以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教学原则,以注重学生的发展为主,创设学生扮演主体角色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当好放牧者,发挥教师主导的角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生本教学理念就是这样的一种理念,这一理念也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标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的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代教育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给学生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知识之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就拿高三复习来说,“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社会关注的重大热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在复习这个知识的时候,我课前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当前分配现状如何?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3.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些题目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可以网上查阅资料,也可以通过其他任何渠道学习。总之,最后要讲给全班同学听,同时有责任讲解同学提出的任何与之有关的问题。由于有课前的准备,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暗暗较劲,谁都想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有好的表现。我始终扮演着一个放牧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不时地进行点拨总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当好发动机,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要当好学生兴趣的“发动机”。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使得学生们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关键在于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学生有新鲜感,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积极和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不断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较大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用视频音频、设计小品表演、多媒体动画的引入、技巧性学习等方面下功夫。我们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荣辱观是基础”,死记硬背既乏味又行之无效,但又往往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里。我运用明星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想象几个人物的名字来记住它。很快,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相关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马林,郭晶晶,朱镕基。这方法的采用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大增加。
三、当好观察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要求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以生为本,满足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上课教学之前,老师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在进行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
2.在上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应当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心理的变化,同时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诸如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速度的调整。
3.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用诸如眼神、语言以及手势等肢体语言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鼓励以及嘉奖,从而达到让学生心情舒畅、思维发散的目的。
4.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我们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对知识进行观察、发现、探索、实践、评价与反思。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大意义。
四、当好引导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教育对学生知识重视有余,而对独立的、有批判性的思考却明显不足,这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弊端。在日新月异、科技发展飞速的信息化时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其重要。生本教育理念中,学生潜能无限,人人可以创新。其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是说一定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惊人的发现、伟大的发明,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生活问题的解决者。
论文作者:吴万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学生们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