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思想与实践_民族问题论文

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思想与实践_民族问题论文

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工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的原理出发,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多民族国家兴衰安危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他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实践,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他曾经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1〕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思想和民族工作的实践,对于我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做好民族工作,发展繁荣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加速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正式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中,论述或涉及到民族、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与思想的文章有30余篇,约占总篇幅的14%还多。按其内容分类,可分为7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建立和总的论述

邓小平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思想,主要是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新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中国的统一和振兴中华民族,如何加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的社会发展,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和发展的问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段时间前后,邓小平同志毅然提出:“我是不赞成‘两个凡是’的,‘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并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1987 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在1979年6月15日, 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作的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开幕词中,对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与新变化,作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5〕在这个思想基础上,1981年6月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在这以后,对所谓“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以及在民族工作中一些错误做法和言论进行了清理和澄清,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三大”以邓小平的理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民族工作。 ”〔6〕根据这个精神的要求,确立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从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进步、互相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总结和肯定,并确立了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7〕这就证明了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总的思想指导下,在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当代中国民族实际、特点结合的产物,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邓小平同志这个理论思想,虽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在理论论述上,都作了深化与发展,其中有许多新思想、新提法、新概括和新论述,则是过去所从来没有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关于在实践中努力贯彻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的论述

实行民族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重视,在法律上有明文规定,而且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民族平等问题,为实现民族平等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光辉思想。早在1950年7月, 在他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就曾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隔阂是很深的。……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8〕说明了只有在这三方面工作取得成效, 才能消除民族间的隔阂。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的,民族不分大小、历史长短、发展程度的高低,都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律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也同样如此,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9〕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重申,而且是对当今世界上一些敌对势力借所谓“人权问题”,对西藏地区搞分裂,破坏我国统一、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最有力驳斥和批判。我们党和国家依据这一思想理论,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全国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0〕的原则,并以此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的论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1950年,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而今天我们的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11〕他在总结历史上我们党曾经做过的民族工作时指出:“经过这些历史上的工作,加上今天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解决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把各民族团结好。 ”〔12〕在谈到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时, 他又指出:“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13〕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14〕从团结大多数人出发,重点地指出:“现在一切事情都要经过他们上层,要对上层分子多做工作,多商量问题,搞好团结,一步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前进。”〔15〕从当时的实际情况,从阶级观点和立场上进行分析,提出了:“就是现在不要发动阶级斗争,做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这就叫正确的阶级立场。”〔16〕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依靠广大干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并充满信心地指出:“依靠同志们的工作,我相信可以解决西南最复杂的又是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至少可以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17〕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安定团结十分重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18〕以此精神实质,在1979年6月,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9〕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我国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时, 又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20〕并指出这就是当时的总路线,就是最大的政治。邓小平同志还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的问题上,强调指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21〕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党和国家的一些决议和政策中都提出民族团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把民族团结问题做为今后民族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们党的决策和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各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依据这个思想,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初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结性提出: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旗帜,做好民族工作,克服一切不安定因素,加强民族团结,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四、关于实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与贡献,它既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并集中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50—60年代,邓小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推行和贯彻者。1950年7月, 在他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详细地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他首先明确地指出:“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2〕并指出这一制度一经宣布“少数民族很高兴”〔23〕,而且强调要尽快地实施这一政策,“因为少数民族的要求是迫切的”〔24〕,并指出:“如果半年不兑现,一年还不兑现,他们就会不相信我们的政策。这个政治上的问题,不解决不行。”〔25〕在处理和解决方法上提出:“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比如在内蒙古,这方面是有经验的,在陕甘宁边区的北面,也有些经验。”〔26〕可以做为借鉴。对于还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他建议:“有些地方也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27〕“还可以在联合政府下面,实行小区域自治,比如一个民族聚居乡。”〔28〕以此,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建立积极创造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时,特别强调了四点:一是“少数民族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 ” 〔29〕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30〕“政治要以经济做基础,基础不坚固还行吗?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31〕三是“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应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动员一些人到那里去办学校。”〔32〕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工作很重要,那里迫切需要医药。”〔33〕在邓小平同志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全面展开,并陆续建立了各级的民族自治地方。1980年8月,在他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讲话中, 又一次重申“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4〕为了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行,邓小平同志把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民族法制建设结合在一起。他指出:“在全国实现安定团结、民主法制的基础上,我们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35〕而且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36〕在他这个思想指导下,在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有史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将这一制度以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律的保证下,得到了更进一步巩固与发展。1987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介绍我国情况和总结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时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37〕他的这一论断,全面深刻地指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适合的形式,并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不可放弃的社会制度,从而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思想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五、关于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振兴中华民族的论述

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也是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着眼点。邓小平同志是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早在1950 年7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38〕而且还指出:“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这个改革必须等到少数民族内部条件具备了以后才能进行。”〔39〕他还在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上,提出了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所有这些事情,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现在都要开始去做。所有这一切工作,都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同少数民族商量。他们赞成就做,赞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赞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赞成就全部做。”〔40〕二是“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有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那些不能用。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41〕三是“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很重要的一环是贸易,经济工作应当以贸易工作为中心。”〔42〕正是从这些原则观点出发,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民族和各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也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为民族工作的重点。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经济工作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43〕在对加快西藏发展问题时指出:“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44〕而且提出:“我们十分注重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45〕依据他的这些论述,党和国家提出了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和原则。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如何进行,尤其应考虑地区的特点。”〔46〕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7〕党的这些方针、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六、关于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论述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也是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56年9月, 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同志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的干部。”〔4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党明确提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具体要求。1987年6月, 邓小平同志为了证明我们党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时指出:“中国几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行政机构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百分之六。”〔49〕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建国40年来经验时指出:“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各民族干部群众。”〔50〕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种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已达到每年递增上万人的速度,目前全国已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达207万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100多万人。从以上的论述和事实说明, 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是非常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把造就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当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的一环,确保了少数民族干部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立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在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中的关键地位。

七、关于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论述

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以及国家和民族统一,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是国家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施行奴化政策时就指出:“以奴化活动和奴化教育来腐蚀我们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51〕以此来提醒全国各族人民。在对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时指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52〕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国家和民族统一更加重视,他指出:“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爱国一家,走祖国统一的道路,就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53〕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庆典上他指出:“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全中华民族的心坎。大势所趋,祖国迟早总是要和平统一的。希望全国各族同胞,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促进这一天早日到来。”〔54〕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一国两制”的大胆构想,并着重指出“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55〕1990年9月,在他的《共同努力, 实现祖国统一》的谈话中指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振兴。”〔56〕而且充满信心地提出:“我们相信,最终将靠‘一国两制’把我们国家统一起来。”〔57〕从以上的论述,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统一的伟大战略思想,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国家必定要统一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思想作为解决中华民族统一问题的基础,也成为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中具有纲领性的决策思想与理论,为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以及国家和民族统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理论依据。

《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中的这些理论观点和思想,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发展与丰富,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思想,是指导我们解决中国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引我国各族人民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指南。我们认为,只有深刻地领会、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正确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以及指导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实践思想,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研究跃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坚信,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也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由此也证明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是当代中国唯一科学的、正确的和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注释:

〔1〕〔8〕〔11〕〔12〕〔13〕〔14〕〔15〕〔16〕〔17〕〔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8〕〔39〕〔40〕〔41〕〔42〕〔48〕〔51〕〔5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2、162、 163 、164、164—165、169、170—171、162、165、165、165、165、166、 166、166—167、167、167、168、168、167、164、168、167、167、168、 251、164、22、161页。

〔2〕〔3〕〔5〕〔18〕〔19〕〔20〕〔34〕〔5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162、186、148、186、248—249、339、205—206页。

〔4〕〔9〕〔35〕〔36〕〔37〕〔43〕〔44〕〔45〕〔49〕〔54〕〔55〕〔56〕〔5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6、69、163、257、246、247、362、246、70、219、362、358页 。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7页。

〔7〕〔10〕〔47〕《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92年版,第32、34、32页。

〔46〕《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50〕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思想与实践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