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型农民培育路径分析
□文/许雪妹
(铜陵学院 安徽·铜陵)
[提要] 互联网环境下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掌握相应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型农民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因此,培育知识型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型农民的宏观发展环境,并结合当前农民培训现状,提出农民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及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托互联网环境下各类信息技术,根据农村实际发展及知识型农民的内在需求,从多个方面分析培育知识型农民的路径,旨在为当前知识型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环境;知识型农民;培育
一、农民培训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既具有开拓创新思维又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农民,成为农村迫切需求的人才。尽管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村复合型技术人才匮乏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由此可见,互联网环境下必须加强对知识型农民队伍的培育。通过对互联网平台及各种资源的应用,对农民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在新时期农业发展进程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迫切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进程,培育不同类型的农民,由此,知识型农民应运而生。
本报讯 11月16日,贵州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晓路,率省住建厅节能科技处负责人及贵阳市住建局、观山湖区住建局、息烽县等相关负责人到开磷调研磷石膏建材产品推广运用情况。宋晓路表示,要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以渣定产”总要求,大力推广磷石膏新型建材产品。
知识型农民是指通过教育与专业培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要素资源,以现代生产方式经营农业,使其成为一群具有一定文化、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想农业更好的发展,必须培育知识型农民,对农民新生一代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贯穿于整个企业,各个部门都对这一成本法的运用有影响,应该避免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这样就要求在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以派件为例,相同时间内派件短、数量多且配送准确,这一服务的成本就会低,企业的利润就有所增加,对这样的员工予以奖励,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
根据多次实地踏勘与调研,供水线路选择走淄川区罗村、走淄河滩地和走太河水库总干渠等3个方案进行比较。各方案的主要优缺点见表1。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可知,在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如表1),未上过学的占6.4%,小学占37%。初中占48.4%,高中或中专占7.1%,大专及以上占1.2%。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收与理解能力较弱,而很多地方均是将知识型农民培育对象针对农村的现有所有农民,他们并未真正了解到农民培训的政策,也没有领会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思想仍守旧落后,因此难以跟上培训的节奏,长此以往,便会丧失对培训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浪费了投入的金钱和时间,还难以达到培训预期的效果。
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每年均有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省部鉴定,但被闲置较多,转化为生产的较少。而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为知识型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农民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表1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一览表
表2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一览表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培训行动迅速推进,通过对知识型农民培育的现状进行相关调查,发现其存在培训主体、客体及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培训主体存在的问题
举办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实行专家下基层进村,依据现代与农民相关的心理学及行为学等理论,逐步引导农民自愿改变行为,并进行现场指导。
2、教学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教育后劲不足,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和专家力量薄弱,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严重。(2)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展有效地调研,开发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
(二)农民培训客体存在的问题
对于IMM算法的r个子模型,k时刻子模型j的概率μj(k),Markov矩阵中子模型i到子模型j的转移概率为pij(k)。则
1、农民参与培训意愿不强。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农民积极的参培态度是取得较好培训效果的关键。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教育投入存在着差距,直接影响了教育水平和质量。虽然现在很多地区开展了培训活动,但仍存在很多农民不主动接受培训、参与感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型农民培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劳动力空心化严重。近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涉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较低,而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更为稀缺。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为31,422万人,其中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中显示35岁及以下占19.2%,大部分超过35岁以上,这些劳动从业者对新事物的接收与理解能力较弱,且从事农林服务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也很少,难以胜任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表2)
(三)培训内容、方式错位。农民的自身经历和知识结构存在着差异,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时下的农民培训,内容相对陈旧滞后,不能迎合当下新生代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关注到不同地区农民能力提升意愿,培训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教育与培训,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并且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多个试点工作,出台了《农村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农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大学生及青年返乡创业,这在一定基础上为农村注入了一股力量。在这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指导下,形成了有利于培育知识型农民的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氛围。(表1)
1、多元化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要求,设置特色培育计划。计划内容要全面、多样化、个性化,让农民有兴趣学,学了实用。
作为需求方的农民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致培训课开了不少,实效却大打折扣。
草原丝路是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以下4条古通道:①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②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③汉唐两京(长安和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的沙漠丝绸之路;④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之一,它东端的中心地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古代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深入挖掘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功能与作用,对提升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三、创新培育知识型农民的路径
(一)加大培育工作的宣传,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政府可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价值,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培训政策,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促使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表达培训诉求,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地融入到培训政策中来,努力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1、政策保障较为滞后。针对农民培训,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由于尚无完整、系统的配套措施,也未落实到实际监管环节中,缺乏培训过程及结果的跟踪考核,因此导致有些农民培训流于形式,对农民培训进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部明确规定知识型农民资格认定标准的法律法规,这进一步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让政府搭台,实施“乡村联盟——评比活动——线上交流”式学习方案。即通过多个乡村合作式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筛选优质农民进行升级集中评比,继而线上交流经验,供大家更好的学习。对于有突出表现或取得进步的农民,政府给予相应表彰,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改变其观念进而喜欢学习,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条第二款规定,具有高等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公民,可以参加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根据这一规定,在学历方面,只要具有高等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公民,就可以参加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资产评估是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专业服务,既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因此,参加评估师资格考试在学历方面的要求不宜定得过高,规定具备高等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公民就可以参加考试,有利于通过评估师资格考试吸引和锁定更多人才。需要注意的是,除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外,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是水平评价性质,不是行业准入考试,公民可以自愿参加。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定与本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在本法实施前及时根据本法作出修改。
(二)甄选培育对象:“带动一方学习意识的提高”。培育知识型农民需要先选择培育对象,这是培育工作的基础。然而现在培育对象不全面、层次不齐,应该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掌握农民实际需求,做到科学规范的选择,使自愿或想要接受培育农民都能享受培育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再次,农村目前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许多年轻人不愿回乡涉农,农业生产缺少后继力量,农民教育自然缺乏培训对象。由此现代农村建设急需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应该积极鼓励年轻人、返乡大学生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为农村培育新一代接班人。最后,通过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作为农村优质带头人,配合培育工作促使工作更好的完成,农民素质有效提升,做到优质带头人带动一批人,从而带动一方致富。
(三)建立法律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尚未正式确立一部专门针对知识型农民培育的基本法律,缺乏强制性。因此,应尽快制定与知识型农民相关的培育法,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地区政府、涉农企业、农民的职责,农民培训的相关制度等,明确规范其培训行为。
(四)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具体可采取按需点单的方式,即针对不同需求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鼓励农民自主申报,提供分类分层的培养模式和“菜单式”和“课程超市”等课程选择方式,使培训人员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2、学习课程设置。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发展较早,已经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但是有些落后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却不容乐观,因此在进行培训之前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和研究,设计相对应的培训体系、研发定制一套匹配且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课程培训资源。培训过程中要突出实用性,在时间安排、组织方式等方面力求做到灵活多样,因人而育,能够根据不同农民的不同需求实施分类型、分层次、分地区培训。
(五)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
3. 《陆游年谱》(于北山著),绍兴二十八年(1158):“七月,曾幾为礼部侍郎,有贺启。八月,王师心来为绍兴守,对务观颇加礼遇,陈棠由山阴应召赴临安,赋诗送之,……。冬季,始出仕,为福州宁德县主簿。”⑤
1、优化师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培训的成效取决于培训师资和专家队伍的水平。应该从众多机构物色优秀师资和专家,成立农民培训讲师团,聘请授课。确保师资队伍的优质配置。
2、培育模式的选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对农民培训采取的侧重点也应该因地制宜。对此,可以将农业现代化的培育模式可分为线上线下两种:
(2)清静养神法:护理人员应保持初产妇病房环境的清洁和安静,并适时告知初产妇,分娩是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应以清净、安定地心态看待分娩;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详细为其讲解疼痛的原因,并尽可能满足产妇的合理诉求,以缓解产妇的焦虑感。
(1)线下实施“按需施教”培育模式。根据生产、服务与经营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按需求导向制定分层分级式农民培训方式,实施现场集中教学授课、田间课堂实际操作培训、进村办学、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2)线上探索“互联网+”培育模式。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强大引擎,积极建设网上农民服务平台,进行移动教育培训、虚拟化的实验实践、多方式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的选择。让农民根据自身需要提出服务需求、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培训与授课,而互联网平台的农业专家可提供问题应答服务。这样,大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农民能够即时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进行高效学习。
(六)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1、考核对象的多元化。从培育工作的参与主体来看,培育效果考核至少涉及政府部门、培训专家、知识型农民三个方面。地方政府是确保农民培育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机制,让地方政府部门将知识型农民培育工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培训期间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并实行年度公报监督制度。注重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的同时,为保证培育工作有质量的开展,应加强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考核培训专家和农民。
通过建立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职能部门,对企业资金管理、财会纪要、货物流动等进行有效监督,严格落实责任人,加强监督,提升财务人员工作态度、积极性及责任感。
2、实施资格认定考核。现代农业需要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政府可实施农业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彻底将农民从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可根据农业各个环节和种类,设定耕种员、专业农机服务人员、技术试验员等相关职业,规定每个职业认定所需的实践经验与教育程度,在系列周期培训结束后,通过资格认定考核,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此外,为了动态管理知识型农民,各地可按照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对知识型农民取得的资格从年检时间、继续教育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建立较为详细的知识型农民退出机制。
(七)构建跟踪服务长效机制。农民培训完成后的跟踪服务是培训之后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培训完成后亟须后续的跟踪管理服务,来巩固农民的培训效果,使农民熟练掌握培育内容。可以在培育过程中建立农民培训数据库,农民培育周期结束后进行跟踪服务掌握培训后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将培训知识和技能有效落实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例如,在重要农时组织一些专家或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参训农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在信息平台与参训学员进行交流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磊,董宁,李艳峰,陈倩.“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高新农业科技园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2]王晓敏,邓春景.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策略与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6).
[3]吕莉敏,马欣悦.“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J].农村教育,2018.4(39).
[4]钱国英.“互联网+”下的农业培训多元协同模式创新探索[J].南方农业,2018.12(14).
基金项目: 2018年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互联网环境下培育知识型农民的路径分析”(项目编号:2018tlxydxs07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