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中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方法:将我院接诊的5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采取CT与MRI诊断,对比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56例患者共计累及髓关节,MRI确诊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确诊率更高,而且分期更准确,值得借鉴。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核磁共振;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47-02
股骨头坏死属于常见骨关节性疾病,也是当前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病因主要为股骨头内血供中断或股骨头受损后,引发骨细胞或骨髓成分死亡,导致骨结构改变、功能性关节障碍等[1]。以往诊断多采取X线检查,但效果不佳,近几年逐渐将CT与核磁共振(MRI)应用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我院实施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56例对象,皆为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接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皆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56例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2-68岁,均值48.4±4.1岁;临床表现主要有间歇性跛行、髋关节与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等。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予以CT与MRI检查,其中CT检查:采取美国GE高分辨率CT扫描机检查,取仰卧位,相关扫描参数包括220-230mAs、120kV、层厚与层间距皆为10mm。MRI检查:采取东软0.35T MR,行常规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像,以及快速自旋回波与T2脂肪抑制成像,少数患者加以冠状面扫查。
1.3 股骨头坏死分期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股骨头坏死分期评价标准参照ARCO法[2],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Ⅰ期,X线与CT检查正常,但MRI检查异常;Ⅱ期,即X检查无明显异常,而CT与MRI检查有硬化、局部囊变等;Ⅲ期,即X线检查有半月征改变;Ⅳ期,即发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炎,以及关节破坏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同时采取统计学软件SPP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 诊断结果对比
56例患者共计累及髓关节80个,MRI确诊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结果对比[n(%)]
注:与CT诊断相较,*P<0.05
2.2 分期结果对比
CT确诊股骨头坏死累及髓关节65个,其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个数依次为20、32、11、2,MRI确诊77个,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依次为24、36、14、3。两种检查方式在分期确诊率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股骨头坏死属于常见疾病,从相关研究中可知,本病发生主要是缺血所致,属于慢性疾病,故而发病时间比较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未能将其作为股骨头坏死疾病加以重视,一旦症状明显,确诊时病情较重,故而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基于此,及时确诊对于临床诊治,以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往多采取X线诊断,但效果不佳,极易漏诊,随着诊断方式增多与完善,逐渐予以CT及MRI诊断,两者皆能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大量的研究显示采取MRI诊断确诊率更高[3]。为了进一步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价值,我院实施了研究。
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5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皆予以CT与MRI诊断,结果显示MRI诊断80个累及髓关节确诊率高达96.25%,而CT诊断确诊率仅为81.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式在诊断分期结果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T诊断分期显示,Ⅰ期表现为骨小梁增粗与变形,Ⅱ期则表现为轻微骨质增生与骨板壳中断,Ⅲ期表现为股骨头骨质碎裂变形,Ⅳ期则表现出关节面塌陷硬化;MRI诊断显示Ⅰ期T2加权像上有双线征,Ⅱ期在T1与T2加权像上均有高信号,Ⅲ期为T1加权像上低信号、T2加权像上高信号,Ⅳ期显示T1与T2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
总的来说,X线诊断股骨头坏死曾有一席之地,但其漏诊率与假阳性判断几率较大,而且显示病变等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为此逐渐被CT与MRI诊断所取代。CT诊断确诊率虽然不高,但可实施多层诊断,其高分辨率与多层面及连续性特性,可以进行连续多层面扫描,医生则可全方位多层次观察,使得诊断更为明确;同时,可显示股骨头破坏情况,能将股骨头内骨小梁变形或者增粗情况显示出来,医生便可通过这些影像作进一步的确诊;此外,还能呈现股骨头内部状况,包括股骨头内部死骨、破裂、关节脱位等,都能很好显示。MRI诊断除了敏感性与准确性较高外,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危害性很小,采取电磁波为射频脉冲,辐射很小;可显示病变情况,采取多种技术检查股骨头,获取参数多样且全面,可进一步观察股骨头坏死病变;扫描范围很广,可在任意断面检查,扫描范围可达360°;可对合并关节积液进行显示,并为患者提供生化信息等[4]。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属于常见难治性疾病,尽早确诊对于提高疗效与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临床采取MRI与CT诊断皆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核磁共振诊断确诊率更高,而且分期更准确,同时其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小,应用范围更广泛,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102-103,114.
[2] 俞丽.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0):124-125.
[3] 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3):300-301.
[4] 陈瑞辉.对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采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分析[J].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3,13(8):48-49.
论文作者:张光岩 易礼海 付志刚 王云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1
标签:股骨头坏死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股骨头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