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力视角看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生产力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判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尺度。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三大要素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都有其特定的内容,要素的改变引起经济形态的演进,当这种改变完成了从量到质的过程,足以突显出新的生产力特点时,就会出现生产力革命,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便产生了。当然,这个过程总是连续的、渐进的、时刻运动着的,并不存在一种经济形态与另一种经济形态之间的鲜明界线,好象一道门槛,可以一步跨过。它们相互联系、交汇,新的经济形态总是在原有经济形态中孕育,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而逐渐体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不同特征,使人们得以将其定义为不同的经济形态。
在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上,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相继出现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并认为知识经济将要取代或替代工业经济。若不加仔细分析,似乎也可理解,但认真研究起来,就会发现这种分类法的不合理之处,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农业、工业分属不同的产业,而知识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不同属性的三个概念在逻辑上根本不存在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经济不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相衔接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更不会取代或替代农业和工业这两大产业。
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但实质上这两个视角的切入点都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变革。一是从产业结构、产业进步或产业革命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链接描述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三个阶段各以一次产业革命为标志,农业、工业和信息产业是各自阶段的主导产业,新的主导产业代表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已有产业的消亡。还在十几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将这三次产业革命形象地描述为三次浪潮,并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社会。如今,老托的预言实现了。人类正在亲身感受着以信息产业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强大冲击力。另一个视角是从生产力要素变化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链接描述为体能经济(劳力经济)——资源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智力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与从产业进步的角度而划分的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存在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体能经济(劳力经济)是农业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它以人的体能资源为依托,以简单自然的农业为支柱;资源经济(资本经济)是工业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它以稀缺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而知识经济(智力经济)则是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它以知识、信息、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因而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
从生产力视角看知识经济的本质
生产力视角是我们准确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最佳的也是唯一正确的视角。“知识就是力量”,弗兰西斯·培根的这一名言已流传了三百多年,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而,在体能经济和资源经济时代,知识只是作为劳动者的技能和对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革新而发挥作用。尽管在资源经济时代,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和具有革命性的动力,但从其根本实质上来说,知识、技术仍然只是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和催化剂。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才真正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力量转移了。“一场革命正在席卷培根以后的今日世界。过去的任何天才(无论是孙子,还是马基雅弗利,还是培根本人)都无法想象今天的最深刻的力量转移:今天无论是武力还是财富本身依靠知识的程度都是惊人的。知识本身不仅已经成为质量最高的力量的来源,而且成为武力和财富的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知识已经从金钱力量和肌肉力量的附属物发展成为这些力量的精髓。事实上,知识是终端放大器。这是今后的力量转移的关键,它说明全世界争取控制知识和传播手段的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注:阿尔温·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在中国,邓小平首先发现了这一以知识为中心的生产力革命的新动向,并作出了科学预言。邓小平是伟大的实干家,他最讲实际,但正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思考,使他成为高超的预言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更伟大之处在于对未来的前瞻与预言。在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中,人类的经济活动总离不开劳动、资本、知识、土地及其它物质资料,但在知识经济里,知识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了处于支配地位,起核心作用的生产要素。这导致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此,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的论述最为精辟:“正式的知识被视为关键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运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注:彼德·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57—59页。 )“我们现在把知识看作一个基本的资源。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限制因素是重要的。……而只要存在着有效的管理,即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我们总是能得到其它资源。”(注:彼德·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57—59页。 )“知识已经成了关键的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一个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它创造了新的社会动力。它创造了新的经济动力。它创造了新的政治学。”(注:彼德·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57—59页。)
彼德·德鲁克接连使用“关键”、“唯一”这样的字眼来强调知识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他几乎要说“知识创造一切”了。的确,在知识经济里,知识完全成了生产力的主导,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再是资本、资源、个人的附庸,它变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在的公共资源,成了一种平常的消耗品。知识成为最直接的劳动资料。劳动者既是知识的使用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在经历了从自然人到经济人的转变后,现在正转变为智能人。“知识现在正被应用于知识。”(注:彼德·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 《知识经济》, 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57—59页。 )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大部分劳动者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只有一小部分劳动者从事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生产。知识也成了劳动对象。这就是知识经济形态中生产力的本质面貌。
生产力视角的实践意义
从生产力的视角看知识经济,我们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已迈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人类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这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新的经济形态总是最先出现在生产力发达先进的国家,往往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及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知识经济是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合组织提出的指标体系也主要是从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测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已发展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根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经济学家才断言,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有的国家为刚刚实现的初级工业化而自豪、而雀跃,虽然一些非洲国家仍不知工业化为何物,还在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但这都不能影响人们作出这样的判断。
从生产力的视角看知识经济,我们就能正确地把握和定位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78—1997年,我国工业以年均12%的增幅高速增长,成为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现价计算,在1997年比1978年新增的71148.3亿元GDP增加值中,工业的贡献率是42.36%;在1979—1997年GDP年均增长的9.8%中,有4.7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现阶段出口货物中,86%左右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首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出版、信息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2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68万人。1981—1997年,全国共取得科技成果43.6万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4万项, 应用科技成果35万项,分别占19%和80%。目前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培育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有480家企业产值过亿元。这些资料说明,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我国农业就业劳动力仍占近50%,比发达国家高10—20倍;国民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低,就业人员中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只占2.8%, 只受过初中以下教育的比例高达86%;研究开发投资少,1997年我国这方面投资的绝对额还不到美国的3%;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低; 产业结构、工业企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机制、企业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等等。所以,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只是刚刚迈入工业化初期阶段。我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完成农业现代化和整体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我国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资源、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经济。我国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距离还相当遥远。
从生产力的视角看知识经济,我们就可冷静地思考面对知识经济的对策。思考的基础是对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现实的准确了解与把握。对此,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概括:“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很快、很深刻,许多变化还没有最后定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处在深刻的调整之中。这种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在新世纪的发展制造了可观的物质技术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注:《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9日第2版)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 知识经济的出现为这一主题涂上了新的色彩。有人说,知识经济为世界带来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也就是说全球经济系统要进行一次新的国际分工。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要让世界重新洗一次牌。工业革命让这个世界洗了300年牌,结果一些国家发达起来, 另外一些国家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工厂和初级加工基地。有的国家抓住机遇在洗牌中占了上风,譬如日本从18世纪中叶开始进行明治维新,从而走上了工业强国之路;有的国家譬如中国则因为腐败的封建专制和内乱外患而在洗牌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落后挨打。如今,新的洗牌程序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又开始运行了。国外有学者指出,在这次分工中,知识经济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而成为向全球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另一部分无法进入这一时代的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注:参见(美)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9 月第一版,第5页。 )这位学者的预测或许会让中国人失望:“中国将是21世纪‘身体’国家的模式。……目前中国将是最有吸引力的制成品生产地,但这只是由于它所制造的产品是由其他国家的企业设计、营销和投资的,眼下的中国还不能绘制自己未来的工业。”(注:参见(美)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70页。)他的说法起码应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面对知识经济,我们绝对不是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今日的中国已不是二三百年以前的中国。我们已实现了初级工业化。我们已为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始终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并且以超前的眼光按知识经济的要求来提升生产力三大要素的水平,以加速实现工业化为主要任务的资源型经济与知识经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在下个世纪中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