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日本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4 —0108—04
近年来,在日本,已有11000多名临床心理士(中国称心理咨询师)十分广泛地活跃在教育、医疗、产业、司法、福利等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一职业的关注;在中国,2002年1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对心理咨询师颁发国家职业证书,这一举措也同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显然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工程师”,人们在关注这些临床心理士们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临床心理士的培养过程。本文试图就日本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作一个较为详细地介绍,在我国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培养刚刚起步的阶段,这样的介绍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日本大学研究生院临床心理士培养的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课程设置的理念是课程设置的起点和归宿,是课程的灵魂和精髓。临床心理士的课程设置中,毫无疑问也体现这样的基本指导思想。
1993年,第一次对临床心理士的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如下的基本理念。
临床心理士职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最主要集中反映在这一职业是“心的专门家”,而人的心灵又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故此临床心理学具有了超越一般意义的“学问”和“科学”的性质,它几乎和人类所相关的学科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临床心理士职业的广泛性。就服务的对象而言,从幼儿到高龄老人、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集团;就问题的内容而言,从身心健康者到有心理问题和障碍者再到重症精神病者;就涉及的领域而言,有教育、保健医疗、司法福利等。
临床心理士职业的实践性或曰临床性。临床心理士的课程设置不光是考虑到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对临床和实践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基础上,要求在研究生课程学完之后要积累一年的临床经验;而本科课程学完之后要有三年的临床经验。
进入2001年后,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研究生院课程委员会再次对临床心理士培养的系统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调整。在保留了1993年对课程设置特点的考虑之外,更多地加入了时代变化的元素。
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和社会变化关系密切的学科。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高度的产业化、全球化、信息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时刻在冲击和影响着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人们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巨大变化和挑战,面对身体的、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和伦理层面的思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经历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生活样态,科技发展与进步冲击和动摇着以往的教育观甚至是生命观。具体体现在临床心理学的学科中,一是在教学中,注重时代性,关注时代发展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临床心理学的需求和期待,切忌将临床心理学课程学习模式化、固定化;二是在临床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更多地彰显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虽然学的是同一门课程,获取的是同一名称的职业资格,但它必须始终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这点可能是更多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具体来说,临床心理士课程设置如下。
临床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分成必修(16学分)和选修(10学分以上)两大板块。必修科目主要是:临床心理学特论、临床心理学面接特论、临床心理测量演习、临床心理基础演习、临床心理实习等;选修科目群分成A,B,C,D,E五类, 每类必须取得2个以上的学分。主要有:心理学研究法特论、心理统计法特论、 临床心理研究法特论、人格心理学特论、发展心理学特论、学习心理学特论、认知心理学特论、生理心理学特论、大脑生理学特论、比较行动学特论、教育心理学特论、社会心理学特论、团体动力学特论等共26门课程。
二、日本临床心理士培养制度的新动态
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学校教育法》的精神,2003年,开始了培养高水平专业职业人才研究生院的筹备工作。首先启动的是针对培养律师的法律专门家,而作为培养临床心理士的研究生院紧随其后。2003年3月,指定研究生院联络协议会的理事组织了16名专家参加了《临床心理士培养专门职业研究生院》的研讨会,向文部科学省呈上了“培养临床心理士的研究生院的操作方法”,提出了作为高度专门化的职业人,在研究生院的两年期间要取得50个学分,还要师从8—12 名不同风格的专任讲师学习。可以说,这是对现有培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样的改革,具体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力图实现临床心理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教育目标而言,定位在:培养合格的临床心理领域的高度专业化人才。具体来说,这批人才服务于医疗保健、教育、福利、司法、产业等各个领域;服务于人的生涯发展各年龄阶段,如儿童、青年、成人、高龄者和残疾人。
第二,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强调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特征。具体地说,和一般的研究生培养的区别点是:免去硕士论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研修上。在进一步充实“实践家教员”的同时,加大在校外实践和实习的力度,特别是在医疗保健、福利、教育这三个领域。学习时间仍以两年为原则。预定招生对象不只是局限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是有三年临床心理或者是相关领域的实务经验的社会人,还可以是和心理学专业毕业有着同样心理学素养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规定的课程学完取得学分后授予临床心理硕士(专门职业)的学位。
第三,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加强实践型的临床心理学专业教员的配备。要求教授有6人,副教授5人,其中有临床心理士资格者8人,还有3人应是“实践家教员”,分别来自医疗保健、福利和教育三大领域,且都是持有临床心理士资格,又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经历和实绩的。
第四,专门职业研究生院——求实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的课程编制。根据上面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依据以下四点原则考虑课程的编制:一是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平衡;二是校内实习和校外临床心理现场实习的结合;三是临床实习现场的具体、精辟的指导;四是所授课程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总之,日本临床心理士培养制度的改革,以研究生院培养职业型人才为突破口,重在提高临床心理士的实践能力,以此回应现代社会对临床心理士们的高度职业化要求。
三、日本临床心理士培养制度的思考与启发
回顾日本临床心理士的培养过程,主要呈现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起点平台高。根据对取得临床心理士考试资格的审定要求,具备以下的条件才能参加临床心理士资格的考试:第一种指定大学研究生院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修完即可;第二种指定大学研究生院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修完后,实习一年方可;如是在国外修完了和指定大学研究生院同样的课程并经过了资格认定协会审定后,还需要两年以上的临床经验才可获得考试资格;如已取得医师的资格,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心理临床的经验才可获得临床心理士的考试资格。在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培养临床心理士的计划全面实施后,将专门职业型的研究生作为基本条件。这样比较严格而又具体的规定使得临床心理士在取得考试资格之前已具备了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如上所介绍的大学研究生院的课程所示),做到了起点平台高,符合临床心理士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要求。
第二,临床实践性强。2005年提出的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培养制度的改革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临床心理士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较有着鲜明的实践特征,由于它是一种“心的科学”,是一门主体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新的科学”,这前后两个不同的“心”与“新”却有一个相同的表达,即临床心理士的服务对象是人,是复杂丰富而又多变的人。因此,光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接受大量的临床实践训练。在日本的临床心理士整个的培养计划中,通过三个环节实施了这种训练。第一是在研究生院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将实习课程化;第二是课程学完之后的临床实践工作要求,除了第一种指定的大学研究生院以外,其他的都分别要有一年以上的最长是五年的临床实习的要求;第三是职业资格取得时的实际考试。这三个实践环节环环紧扣,又各有特点,合力打造着临床心理士完整的实践过程。
第三,课程设计合理。整个的课程设计呈现三个纬度:一是以临床心理学为核心的相关课程;二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相关课程,三是和临床心理士活动领域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各种临床实践,培养临床心理士的既具有广阔的时代视野又具有对人类的亲和力的基本品质。在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了作为以人为对象的“高度专门职业”的特点——将课程设计定位和回归到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和人类学以及所有和人类的心理相关的内容上;又考虑到学科的专业性——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根基;还要顾及到每个来访者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注意到课程设计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即能够帮助现代社会人平衡和丰富自身的心理世界。
长期以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培养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是培养理论家还是培养实践家的选择,日本的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着平衡点。应该如实地看到,日本的同仁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临床实习的问题。如上所述,实习对临床心理士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在调查分析中,有80%以上的大学研究生院都赞成实习课程化的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困难比较多:实习单位确保、学校内的上课时间和实习时间调整的困难、实习单位的指导者和拥有临床心理士的教员负担过重、实习前的伦理教育和危机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生自身的适应性不强、实习的费用、对实习中可能遇到的事故的保险等诸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临床心理士的职业越来越为社会关注,各个指定学校的在校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实习所面临的困难还会越加明显。
第二,教师研修的问题。由临床心理士职业的特殊性所规定,对授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不仅是指教师自身要拥有临床心理士的资格的问题,更主要是指要在各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术上多下工夫,使学校当之无愧地成为临床心理士成长的初始摇篮。在教学中,尽量将知识体系化地传授给学生这只是最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采用能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技术和技能、怎样有效指导这些未来的临床心理士进行实践、然后再反馈到教学中,这样双重研修如何进行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1年8月,我国心理咨询师作为新职业提出,职业资格认定始于2002年12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专业方面问题如考试资格对象的确定、培训科目的规定、培训教材的编写、考试试题库的准备等工作目前皆由中国心理卫生学会负责。虽然我国的这项工作的开展比美国等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比日本也晚了十几年,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出现的,而这一点,日本是在2005年7月才确定的(之前是学会认定)。实事求是地说, 毕竟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我国又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这些国情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是不足为怪的。比如说,心理咨询人才的起点平台偏低,参加心理咨询考试之前只是在培训班接受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训练,就知识掌握方面来说,有很大成分是死记硬背。就实践方面来说,更是有着很大的缺陷:一是实习的时间很短,无法达到时间上的要求;二是实习的内容不全面,较多的只是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心理测量分析和角色扮演,很少有机会直接面对来访者;三是实习的地点单一,基本上只能在校园内,而去医院、社会福利院、公检法监狱系统实习则难度较大。这三大问题如在短时期内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必然直接影响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从事“人类心灵”工作的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如是这样的“先天不足”的话,长此久往,日积月累,势必影响整个心理咨询事业在中国的开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很有必要对现存的心理咨询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我们不妨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参照欧美、日本等国的好的经验,同时对他们已存在的问题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一批批“新鲜出炉”的心理咨询专业人才才能够问心无愧地对社会交出合格的答卷。
收稿日期:200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