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会[1]2018年在《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文中认为清代是汉语量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承上启下,处在量词从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清代量词给予的关注不多,清代专书量词研究成果数量在同类研究中占比很小,断代量词研究成果尚未见到。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语言资料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记小说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内容包罗万象。作品从数量上、内容及可靠程度上来说,都是研究清代汉语的理想的语料。本文拟以清代笔记小说为主要语料,对其中的量词进行梳理、统计、描写、分析和解释,并与清代前后以及同时期白话小说量词进行对比,以探求清代量词的面貌及发展情况和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约二十万字。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体例。首先对汉语量词的发展概貌、量词命名及分类研究情况和1959年以来的量词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做了说明。最后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类法、描写分析法和历时比较法。如何对量词进行次类划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为便于进一步展开研究,在第二章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的界定标准和分类统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将清代笔记小说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其中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前者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品类量词;后者包括容载类量词和附着类量词。动量词分为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情态量词。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类系加以直观呈现。第叁章为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分析。从语法特征和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两个方面对名量词进行研究。进行语法特征分析时,对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的词法特征、句法特征进行了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进行个案考察时,以《明代汉语量词研究》和《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统计的量词为准,根据《清代笔记小说大观》量词在二者中的有无情况,对语法、语义特征明显的专用名量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时代量词断代研究成果,作为相应时代量词的参照系,对清代名量词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进行描写和解释。在解释过程中,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理论、语法化理论及方言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增加解释的清晰度和力度。第四章为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分析。从语法特征和个案的历时考察两方面,对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进行研究。由于文体原因和有意拟古,清代笔记小说中动量词用例数量较少,且刻意模仿古汉语动量词的用法。为探寻清代动量词全貌,在考察动量词时,还参考了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成果,与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源流、语义演变进行详细描写和解释。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在历时发展中个体更替和语义变化,分析总结清代量词的发展状况和使用特点。从明代到清代,量词的个体更替和语义发展变化不大;从清代到现代,量词个体更替和语义发展变化较大,语法功能进一步增强。最后总结归纳了清代量词系统在汉语量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展望了汉语量词的发展前景。
陈颖[2]2001年在《宋代动量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考察了《朱子语类》、《全宋词》及禅宗语录等宋代语料,借鉴了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成果,对宋代动量词进行了分类探讨,并讨论了宋代表示动量的几种格式,最后得出结论:宋代是动量词的完全成熟期。
张莹[3]2015年在《现代汉语动词计量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的一个大类,对动词计量方式的考查与研究是深入探讨现代汉语动词语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动词计量方式就是对动词所表动作行为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发生的次数或延续的时间进行计量的方式,包括动量词、动词重迭形式、"数词+动词"、"动量副词+动词"形式等等。本文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动作行为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所表事件在时轴一维性中的延续特征、具有特定完成条件的过程状态,把现代汉语中的动量分为:表频动量、表时动量和条件动量,又依照动作频度的不同,把表频动量分为短时间隔的动量、长时间隔的动量。依据对动量的分类,继而把现代汉语中的动词计量方式一一归入其中,即计量短时间隔的动量的方式,包括借物动量词、短时动词"下1"、动量词"把1"、"频度副词+动词";计量长时间隔的动量的方式,包括专用量词"次"、"回"、"数词+动词"形式和"低频副词+动词";计量具有内部延续特征的动量的方式,包括计时量词、动词重迭(又包含着同形动量词、反义或近义动词重迭、特定结构的动词重迭)、"下2"、表动量的幅度副词放在动词前面和持续动量词"番"、"通"、"气"、"阵";计量具有特定完成条件的动量,包括整体动量词"遍"、"顿"、"场1"、"把2"和空间动量词"趟"、"场2"、"遭"、伴随量词。论文的叁到六章内容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采取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这四种计量方式的语法化过程、语义特征、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数词的搭配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系统化的考察和探究。论文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对于明晰现代汉语动词计量方式的特点、各种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有裨益的,对动词计量方式的系统化探讨也会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汉语动词语法和语义特点的研究,同时,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董潇[4]2018年在《北宋笔记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笔记文献数量庞大,而且记录了大量的口语、俚语词汇,文辞鄙浅通俗,很好地保存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但是相对于宋词、宋诗、宋文而言,宋代笔记的研究学界关注较少,因此,选择北宋笔记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语法、语义两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其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分析,探求这一时期汉语量词的时代特征,不仅对宋代量词断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宋笔记中共有量词318个,我们把这些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又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借用名量词、制度量词四类,共有288个。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类,共计29个。本文共分为六章来对北宋笔记中的这些量词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语法学界关于宋代量词的研究成果以及以往对于量词的界定与分类作研究综述,并对本文所用语料作简要介绍。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北宋笔记量词研究。对北宋笔记中的量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北宋笔记中共有量词318个,其中名量词288个:个体量词139个,集体量词46个,借用名量词61个,制度量词42个;动量词29个:专用动量词23个,借用动量词6个。对于这些量词,我们首先对每类量词进行定义,然后依据各类量词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再划分为几个小类。按照分出的小类、依次进行分析。第五章北宋笔记量词的特征。本章主要考察名量词和动量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对于语法特征我们分别从它们各自的构词特征和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对于语义特征我们主要借鉴邵敬敏先生的理论,通过名词与名量词、动词与动量词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笔记中的名量词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能与数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组合;单个名量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名量词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齐全,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各种句法成分;在构形法方面,北宋笔记中重迭形式只有“AA”式,而且能够进入这一构式的量词数量并不多,量词的“一A一A”重迭式在北宋笔记中也未产生;在构词法方面,“量+名”“量+量”“名+量”式复合词在北宋笔记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六章北宋笔记数量表示法研究。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把数量表示法分为事物数量表示法和动作数量表示法两大类,之后对这些数量表示法的类型及其在北宋笔记中的使用频率进行列表统计。通过对北宋笔记文献中称数构式的考察,总结出北宋笔记中数量表示法的发展特点:数词与名词结合或是数词与动词结合来表示数量仍然在数量表示法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数+量+名”和“动+数+量”结构在数量表示法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总体来说还是很低。
庄素真[5]2007年在《一组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一组专用动量词的演变过程。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晋代产生的动量词“过”的来源及演变,认为“过”的虚化是从“VP1,数词+过,VP2”结构开始的。两晋时期,动量词“过”可做状语、补语,所量动词范围扩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通用动量词。由于“过”本身残存的实词意义,在使用中容易造成歧义,不符合语义表达的精准需要,“过”最终被动量词“回”、“度”所取代。第二部分论述了动量词“次”的来源,论证了“驻扎”义动词“次”不具备虚化为动量词的句法和语义条件,认为“次”来源于名词“位次”义,对各个时期“次”所在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所修饰的动词的范围进行了描述。第叁部分讨论了动量词“回”、“度”的产生、发展,认为动量词“回”来源于动词的“曲折”义,“度”来源于名词“躨度”义,二者在来源上并非一路,功能互补,前者多做补语,后者多做状语,“度”多状少补的特征不符合动量词的发展趋势,最终被书面色彩较强的动量词“次”所取代。第四部分描述了动量词“返”、“转”的产生、发展及衰退的历史,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第五部分描述了动量词“遭”、“趟”的产生和发展及“趟”取代“遭”的过程。认为动量词“遭”是在对“匝”的替换过程中产生并逐渐扩大修饰动词的类别,到明代成为通用以修饰行走类动词为主的通用动量词,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方言色彩。明代,动量词“趟”产生并与“遭”展开竞争,逐步完成对“遭”的替换。
杜靖华[6]2013年在《《全宋词》量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历史悠久。研究量词的发展演变,对汉语史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宋代是汉语自文言向白话转变的关键时期,宋词代表一代文学之盛,颇能反映宋代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宋词的集大成之作《全宋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宋代量词在词这一特殊文体中的使用情况,希望能为宋代量词及宋代语言研究做一点工作。本文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宋词》量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类描述了量词在《全宋词》中的使用情况,从语法、语义、语用叁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与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时期的量词系统进行比较,以求更真实地揭示量词的原貌。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明确量词的分类标准,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全宋词》名量词分析,首先对名量词依类别逐一描述,总结其语法特征;第叁部分为《全宋词》动量词分析,逐一描述其使用情况并总结语法特征;第四部分为《全宋词》量词特征,基于对《全宋词》名量词和动量词的描写分析,总结其使用特征,主要有《全宋词》临时量词丰富、量词使用灵活多样、量词语义丰富和量词修辞美等几个方面。
朱彦[7]2004年在《《水浒全传》动量词考察及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初探》文中认为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的兴起与广泛应用始于魏晋南北朝,它的发展是近代汉语演变的组成部分。量词一般分为动量词和名量词。本文选取动量词为研究对象,选择口语性质较强的《水浒全传》为统计语料,在考察《水浒全传》动量词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把《水浒全传》动量词放在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以邵敬敏的动量词分层分类方法为基础,选取了《水浒全传》拜、遍、场、次、顿、番、合、回、通、下、巡、遭、阵、等动量词分别归入: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情态量词四个层面,从语义、语法、历史演变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察。 得出的结论是《水浒全传》的高频动量词是“遭”和“回”,而“遍”“次”这两个现代汉语的高频动量词,此时虽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但已占有一席之地了。补语优势已经确立。 《水浒全传》动量词处在动量词发展中的积累、调整时期。此时的动量词已经比较成熟,语法地位已经稳固,格式更加稳定,借用也更广泛和有序。动量词的发展受自身内部发展规律的影响更大了。在为进一步的语法化作准备。
张忠艳[8]2011年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量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丛书之一《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的量词为考察对象。从《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所选录的资料来看,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一是宋儒语录;二是使臣出使谈判的语录;叁是戏曲小说,从总体上来看以上所收录叁方面的资料都具有较浓重的口语化色彩,梅祖霖先生曾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的序中提到“唐五代卷以下,颂、元、明各卷所收的材料,其口语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也越能反映出口语发展的真实面貌。”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的量词进行考察,转言之也就是对宋代口语中的量词进行研究,以使我们更真实、确切地了解宋代人们现实生活中量词使用原生面貌。本文采用共时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量词作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引言:简要的回顾语言学界对量词命名过程及其量词研究的成果。并结合以往学者对量词类别划分的成果,将《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所出现的量词划分成两大类:物量词、动量词,与此同时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语料的说明。一、《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物量词。介于语法、语义、语用叁方面的考虑,从大的方面将本文将所搜集的物量词划分为:个体量词、度量衡量词、集体量词、部分量词。二、《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量词。主要借鉴邵敬敏先生对该类量词划分的标准,将其所收集的动量词划分为: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情态量词。叁、《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量词的语法特征。包括两个部分,即:物量词语法特征和动量词语法特征,这两部分都是从物量词和动量词各自的构词特征和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四、《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量词的语义特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量词的语义特征,该部分主要论述物量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多义性与交叉性。二是动量词的语义特征,该部分主要论述动量词中通用动量词和情态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结语:通过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所搜集的量词研究,进而总结出《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量词系统构成特征。
王远明[9]2006年在《《五灯会元》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采用的语料是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的《五灯会元》改定本,由苏渊雷点校,在穷尽性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五灯会元》量词进行了共时平面描写和历时比较研究。 全文除前言和小结外共分四章。前言包括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理论背景、语料来源等内容。第一章是概述,共分四节:量词的正名及界定、量词的下位划分、汉语量词发展简述、汉语量词研究小结,主要是对已有的量词研究成果加以概括,我们采取分布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对量词进行界定,同时提出了我们认为较为适合本研究的量词下位划分方法。第二章是对《五灯会元》里的名量词、动量词进行详尽的分类描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名量词各小类下的分组主要采用的是语义标准,根据与量词组合的名词的意义把相关量词归为一组,一组量词就是一个语义场,本章对一些量词进行了个案分析,补充了《汉语大词典》和已有研究成果方面的一些缺漏。第叁章是对《五灯会元》量词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我们把语法特征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在详尽描写的基础上试图对一些语法现象进行解释,同时对一些语法现象加以历时考察。我们借鉴了邵敬敏的名(动)量词相互选择的理论对《五灯会元》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第四章是对《五灯会元》量词进行历时考察,以观察其继承和发展情况。最后是小结部分,认为《五灯会元》量词系统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还有待于发展。 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除了采用传统语法理论和语义场、语义特征分析等理论外,还将运用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主观性与主观化等理论,分析《五灯会元》里的语言现象。
顾亚芹[10]2011年在《《本草纲目》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草纲目》的量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第一章对《本草纲目》的量词进行了分类,并重点介绍了名量词的语法和句法功能。《本草纲目》的名量词和数词、名词的组合形式多样,数量结构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也是多样的,总体符合出明代量词发展的共性。但囿于文体,又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第二章重点描写了《本草纲目》的度量衡量词。分长度单位量词、重量单位量词、容量单位量词叁类进行阐述。对每个量词先结合《本草纲目》的实例进行描述,然后在历时层面上进行追溯研究,探讨其产生、流变的过程。第叁章重点描写了《本草纲目》中的个体量词。个体量词又分为泛用、次泛用和专用叁类。本章采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将语义特征或者计量对象相似的一系列量词放在一组讨论,对比同异。作对比研究的前提一是调查每个量词在《本草纲目》中与名词的搭配情况,列出计量对象比较表;二是考察量词在历代文献,尤其是中医文献中的共时和历时的使用发展情况。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研究,对《本草纲目》中的个体量词有了较深入全面的理解。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描写了《本草纲目》的集合量词和动量词。其中动量词的研究将动量词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以及动量词的语法特征结合起来,多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对《本草纲目》的量词情况进行了总结,概括出《本草纲目》的量词在数量上和具体使用上的主要特点。即数量和语法形式不够丰富;书中有较多的医书专用量词;总体保守,滞后于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 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D]. 乔会. 吉林大学. 2018
[2]. 宋代动量词研究[D]. 陈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01
[3]. 现代汉语动词计量方式研究[D]. 张莹. 浙江大学. 2015
[4]. 北宋笔记量词研究[D]. 董潇.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5]. 一组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演变研究[D]. 庄素真. 河南大学. 2007
[6]. 《全宋词》量词研究[D]. 杜靖华. 郑州大学. 2013
[7]. 《水浒全传》动量词考察及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初探[D]. 朱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量词研究[D]. 张忠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9]. 《五灯会元》量词研究[D]. 王远明. 贵州大学. 2006
[10]. 《本草纲目》量词研究[D]. 顾亚芹. 南京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