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意蕴的时代解读论文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意蕴的时代解读论文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意蕴的时代解读

吴爱萍

[关键词]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经验总结和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实践启示。

材料:伊朗进口高密度聚乙烯纺丝切片,熔融指数18 g/10 min,熔点130~145℃,密度0.91~0.95 g/cm3;无锡市长安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聚酰胺6半消光纺丝切片,相对黏度2.72 dL/g,熔点215~225℃;苏州竹本纺丝油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P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的责任担当和施政逻辑,开创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蕴,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2]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水平托辊安装在左、右支板两侧,由于左、右支板固定托辊轴孔为封闭孔。每次更换任一水平托辊时,均需拆卸左、右支板的固定螺栓,将左、右支板及全部托辊从电动铲运后尾架取出,然后再进行更换安装。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创立了一个关于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把推进全人类解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基本旨归和利益诉求。这一科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后者对人民群众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给予了第一次正确评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发展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义,也是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基本历史逻辑,更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其原因包括:第一,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第二,自己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不能胜任就业岗位。实训模拟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但目前的实训训练不符合外界会计岗位的需求,训练方法过于陈旧,训练形式过于单一,模拟训练仿而不真等。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必须改进现有的实训模拟方法,推陈出新,实施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就业压力。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人民主权的主张,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阐释,再到《共产党宣言》揭示无产阶级只有实现了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并指出人民是社会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以及《哥达纲领批判》中对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的总结,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发展主体的认定上一直坚持人民主体的思想。另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则以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为立足点,进一步深入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立场是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言,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做出正确判断,马克思主义跨越国度和超越时代的影响力正是植根于此。

斯皮诺等人把学习分为高级学习与低级学习。低级学习主要是还原倾向的简单化学习,只要求学生知晓一些概念,方法,事实,将所学的知识简单再现出来:比如学习礼貌用语时,学生只需要能够区分哪种语言形式更礼貌,能够牢记这些礼貌语言即可;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知识的复杂性,能够分析思考这些概念,并结合不同情境灵活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学生不光牢记礼貌用语,还得在老师设置的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表现出礼貌的态度。

从人民主体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理论层面看,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源的传承和发展;从实践层面看,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下的必然要求,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的高度自觉;从时代层面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出的符合时代特色的解读和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理论品格的生动表达,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民本思想的扬弃和超越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和经验总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总体阐述和基本概括,即以“民”为立国之本和国之根基,重视“民”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来看,源于商周、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宋明时期以前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西周初年的“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孔子“富民、教民”、孟子“民贵君轻”和荀子“君舟民水”的主张,再到西汉时期贾谊“民为万世之本”等思想的提出,这个阶段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工具主义色彩,主要体现为“爱民”“重民”,意识到“民”的重要性,主张与民休息,施行“仁政”,旨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至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出“君为民设,君为民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对传统意义上的君民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一时期开始倡导近代意义上的“民权”和“平等”思想,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而在早期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民主主义的萌芽,也使传统民本思想带上了理性和思辨的色彩。综观来看,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方面对君与民的利害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另一方面,民本思想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主旨的表达也更加鲜明。

应该看到,究其实质,植根于封建专制土壤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始终是基于缓和阶级矛盾需要的“民本观”,表现为一种“驭民”和“治民”之术。在统治阶级的思维中,“民”被当作施政对象,“重民”“爱民”仅仅被视为调整君民关系、稳定封建秩序和巩固江山社稷的手段和策略而已,是“专为君说法”,是以肯定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为前提、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的,其价值取向是为民做主而不是让人民当家作主。就这个角度而言,“从思想的本质进行考虑,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也是君主主义”[4](P109)。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因其不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而有着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它不能真正为民众谋利益,其“民本”理念不可能真正落地,也就不可能真正跳出“君本”思想的窠臼。

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较,新的时代精神赋予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顺应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为君用”等消极因素,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民本思想中“民本”理念的精华部分,批判地继承了其中的“重民”“爱民”等合理内核,将其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将其创造性运用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臣民”到“人民”,“民”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充分彰显出“民”的主体地位;从“君为民作主”到“人民当家作主”,再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视人民利益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至此跳出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君本”思想的窠臼。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首要价值主体、依靠力量和价值目标的崇高选择,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从而为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提供价值支撑,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价值源头上的转换与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因子。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重视并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这已经被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史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他深刻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3](P16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时代为视角、以史为鉴而实现的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现代性转化。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因其内含抑制君权和重视民众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政治诉求,主张实施德治与仁政,内含对民众基本权利和合理统治秩序的深刻思考,而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封建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民本思想的近代和现代转型提供了合理因子,成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积淀,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其历史价值是不可否定的。

三、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内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回顾党走过的发展历程,总结党98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和创造辉煌历史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守初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利益为其根本利益。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历史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光荣历史使命,致力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这期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记和恪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领导中国人民历尽艰难,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不朽业绩。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P857)对这个根本问题,执政党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回答清楚,而且必须在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这是检验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的试金石。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能否为人民代言,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依靠这一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在过去创造了历史,还将依靠这一优良传统创造未来。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又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深入阐析。它不仅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而且深刻揭示了“靠谁发展”的问题,那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P4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随之发生调整并不断进行完善,党的根本宗旨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但党的人民情怀始终不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民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升。与以前相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高、更强烈,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是从“量”上的满足上升到了“质”上的满足,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面的追求已经成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正是对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一根本性变化和实践要求的积极回应和话语表达。

2.资产负债率。受到债务契约的影响,管理者往往通过降低资产负债率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由于研发支出强度较大的公司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能够迅速发展,这类企业往往需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应就会增加流动负债,以应对其大规模研发投入;同时这类企业还要提高偿债能力,以获得较低融资成本,开拓更为宽阔的融资渠道。因此,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利润水平,企业往往会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据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始终风雨如磐不动摇,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直面、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从根本上说,以人民为中心是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立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需要和人民利益作为分析和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顺民意,谋民利,根据形势变化制定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消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发展实践中的明确要求、深化展开和生动诠释,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不论时代和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必须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和解难事,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

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社会基础尤为重要。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即人民对执政党是否拥护和支持。人民不拥护,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深化对执政党之执政社会基础的认识,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是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的根基在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直接关系到执政党能否有稳固的社会基础,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决定性因素。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7](P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执政党和人民的关系。作为关系执政党和国家之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力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之所在,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底气和最坚强的支撑,也是我们党过去、现在和将来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和不竭动力。民心所向与政权的兴衰息息相关,这决定了我们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绝不可能脱离群众。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众所周知,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不断发扬光大这一天然政治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民心所向和民意所归。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改革和发展的重任,众多的矛盾风险和前所未有的治国考验使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社会阶层结构的多样化、党的群众基础的亟待扩大等问题则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挑战和新要求,有效应对和化解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我们党必须不断夯实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在最大限度上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从而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方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有效防范执政风险。

厚植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效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3](P28)由此可见,人民是党的执政水平和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正确和妥善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不能给人民实际的帮助,人民就不会拥护党。因此,执政党必须了解人民的需求,赢得民心民意,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同,否则必将被人民所抛弃,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会发生动摇。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党群关系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凸显出新时代执政党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指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利益导向。它要求执政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权益,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要求执政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汇集民智民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全体人民真正享受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执政党的行动,在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不断厚植执政之基。

五、结 语

当前时期,在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坐标中,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厚植和筑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守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为人民擘画出未来的美好蓝图,才能凝聚起民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才能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真心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才能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70年执政实践提供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和厚植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

11月28日,ofo创始人兼CEO戴威的一封内部信流出,一向高傲倔强的戴威在信中近乎悲壮地说:“哪怕跪着也要活下去。”但即使跪了,就能解决问题吗?去年还被资本和大佬热捧的共享单车,怎么就变成了烫手山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俞可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谭九生,欧叶荣.共享发展理念与新时代行政价值观的创新[J].行政论坛,2018,(6).

[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源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民本思想的扬弃和超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内涵;厚植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深刻理解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18X(2019)07-0189-06

[基金项目]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北京工业大学)

吴爱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617)

【责任编辑:艾 哲】

标签:;  ;  ;  ;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意蕴的时代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