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

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

段晓勤[1]1991年在《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由含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xytocin—Like Immunoreactive,OT—LI)物质及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asopressin—Like Immunoreaetive,VP—LI)物质的大细胞神经元构成,其神经性传入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视上核、室旁核,以含经典递质的神经纤维对OT—LI及VP—LI神经元传入性神经支配的研究为最多也较深入。我们在实验中比较、观察分析了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大细胞神经分泌副核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单胺能及多种肽能神经纤维末梢的关系,并对与脑脊液相关密切的第三脑室周OT—LI神经元与脑脊液的关系加以着重研究与探讨。 运用免疫酶双标记法显示了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团中OT—LI和VP—LI神经元,单胺能(五羟色胺能、儿茶酚胺能)及多种肽能(P物质、脑啡肽、黑色素刺激素、甘丙肽、神经肽Y、促甲状腺素刺激素、神经降压素及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纤维末梢。在光镜水平比较观察分析各个不同神经分泌核团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上述各单胺能及肽能纤维末梢的关系。结果表明: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性神经元与上述各种单胺能及肽能纤维末梢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关系。而且在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副核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末梢相接触的密切程度不同,在同一核团中OT-LI及VP—LI神经元与各种神经纤维末梢相接触的密切程度也不相同。如在室旁核内可见到极高密度的儿茶酚胺能纤维末梢,高密度的P物质与神经肽Y能纤维末梢,中等密度的亮—脑啡肽和五羟色胺能纤维末梢,只有低至极低密度的甲—脑啡肽、神经降压素、促甲状腺素刺激素、甘丙肽及黑色素刺激能纤维末梢与OT—LI或VP—LI神经元相接触。而在前连合核内则可见到极高密度的甘丙肽能纤维末梢,较高密度的P物质、亮—脑啡肽、促甲状腺素刺激素能纤维末梢,中等密度的甲—脑啡肽、黑色素刺激素、神经降压素、五羟色胺能纤维末梢围绕前连合核的OT—L神经元分布,并与之形成接触关系。由此说明,下丘脑各个神经分泌核团中的OT—LI及VP—LI神经元可能接受不同程度、不同性质及来源的传入神经控制,履行相应不同的生理功能。

段晓勤, 鞠躬[2]1993年在《大鼠下丘脑催产素及加压素样神经元与脑啡肽样传入纤维末梢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用免疫组织化学ABC双标记法,显示大鼠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团中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T-li)、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P-li)神经元、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L-ENK-li)和甲-脑啡肽样免疫反应(M-ENK-li)纤维末梢,并对不同神经分泌核团内脑啡肽样传入纤维末梢与OT-li及VP-li神经元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发现,L-ENK-li及M-ENK-li纤维末梢在下丘脑各神经分泌核团中,与OT-li及VP-li神经元均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关系。L-ENK-li与M-ENK-li纤维末梢在第三脑室周、前连合核、背内侧和背外侧副核、穹窿前和后核的OT-li及VP-li神经元周围最密集,在视上核、室旁核次之,在血管周细胞群内的OT-li及VP-li神经元周围密度较低。这些神经分泌性核团内L-ENK-li纤维末梢,均较M-ENK-li纤维末梢密集。表明脑啡肽能传入纤维末梢,与视上核、室旁核及各神经分泌副核(除血管周细胞群外)中的OT-li及VP-li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关系。因此,脑啡肽能传入纤维末梢可能在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OT-li及VP-li神经元分泌活动的调节中,起较广泛的重要作用。

段晓勤, 鞠躬, 饶志仁[3]1998年在《P物质对大鼠下丘脑催产素及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元Fos癌蛋白的诱导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P物质激活的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神经元及其分布,将P物质注入大鼠侧脑室,用Fos癌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催产素或加压素抗血清免疫组织化学的双标记法,检测了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区被激活的催产素及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结果表明:Fos免疫强反应性的神经元主要见于第三脑室周围区及室旁核,在视上核及其他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区仅见到少数至极少数Fo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Fos和催产素或加压素的免疫双染色神经元主要见于第三脑周围区,由于第三脑室周的加压素样神经元较少,因此在该区域我们见到的主要为中等至较多数量的Fos和催产素免疫双染色神经元,仅有少数的Fos和加压素免疫双染色神经元。室旁核的Fo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室旁核的小细胞部,虽与催产素及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分布区有部分重叠,但该核区却仅见到少数Fos和催产素或加压素的免疫双染色神经元。此外,在视上核、背内侧副核也可见到少数Fos和催产素或加压素的免疫双染色神经元。本研究中将P物质注射入侧脑室后诱导的Fos阳性表达的催产素及加压素样神经元在下丘脑的分布与该区域P物质样传入纤维的分布不完全吻合,但与该区域P物质样受体的分布基本吻合。以上研究结果?

闫明茹[4]2007年在《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在深究上述三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三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三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三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三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三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肖明[5]2001年在《大鼠脑内与内脏心血管调节相关核团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相互纤维投射的超微结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大鼠下丘脑、脑干内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相关核团中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纤维投射以及与催产素、β-内啡肽共存关系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中的调节作用与以NO为中介的下丘脑垂体-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提供了较详细的形态学资料;并为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以NO——气体神经递质为核心的新型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提供了的基础性研究依据。方法与材料:通过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与脑干内的分布,并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室旁核、臂旁核、兰斑和孤束核等心血管调节核团中NOS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构筑与纤维投射;利用黄递酶组织化学结合催产素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大鼠第三脑室NOS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催产素的共存关系;结合β-内啡肽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脑干内NOS与β-内啡肽的共存关系;并利用直流电损毁顺行溃变法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技术在电镜水平上观察了大鼠孤束核-臂旁核-中央杏仁核间接纤维投射。结果:1.下丘脑NOS阳性神经元可分两种类型,即小细胞型NOS阳性神经元与大细胞型NOS阳性神经元。前者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小细胞神经分泌神经元系统;后者主要集中分布于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在正中隆起的外带、内带均可见到大量NOS阳性纤维,分别与垂体前、后叶相连。2.下丘脑室旁核内小细胞型NOS阳性神经元,占少部分,散在分布于室旁核小细胞部与背内侧帽;大细胞型NOS阳性神经元,占大部分,分别集中分布于前连合核、内侧室旁核、外侧室旁核、室旁核后亚核,其阳性纤维主要形成室旁垂体束投射至垂体后叶;其中内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侧室旁核与外侧室旁核的部分NOS 阳性神经纤维可投射至下丘脑邻近区域,如中央杏仁核等边缘系统;而小细胞部、背内侧帽与室旁核后亚核的部分NOS 阳性纤维可投射至臂旁核等脑干相关核团。3.第三脑室的顶部、背侧部、腹侧部与底部均存在NOS阳性触液神经元。各部NOS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形态、分布以及与催产素的共存率存有差异。其中背侧部NOS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范围、数目以及与催产素的共存率要高于腹侧部,其NOS阳性纤维主要参与室旁垂体束,投射至垂体后叶;腹侧部的 NOS阳性纤维多终止于第三脑室底腹侧壁与正中隆起室管膜层。4.NOS 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脑干各相关核团内,并与卜内啡肽部分共存;兰斑、臂旁核和孤束核的各亚核内NOS阳性神经元与阳性纤维的分布均存有差异;部分NOS阳性纤维可投射至中央杏仁核。5.孤束核-臂旁核冲央杏仁核之间存有间接纤维联系,分布于臂旁核内孤束核的轴突终末,可与投射至中央杏仁核的神经元及其它结构形成十分密切的并列关系。结论:*OS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鼠脑内心血管调节核团,并具有相互纤维投射,提示 NO参与中枢。。血管调节活动;下丘脑、第三脑室与垂体均有NOS阳性神经元与纤维分布,提示*O参与下丘脑-垂体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脑内的突触并列结构可能是NO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发挥有效生物信使与信息分子作用的结构基础。

张媛凤[6]2017年在《肝郁证雌性大鼠性腺轴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方证相关"蕴含方药与病证之间存在某种对应的规律,中医方剂的研究应考虑到证候的选择性。中医证候通常具有跨系统和动态演变的特点,证候模型复制中需要注意跨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男女有异,生理有别,相同证候在不同性别患者身上存有差异,但目前基于性别差异的证候模型的系统探查及评价还很少见。本课题以女性肝郁证为切入点,侧重从性腺轴的角度,对束缚肝郁雌鼠涉及神经-内分泌的现代内涵进行探查;同时基于方证相关的理论,选择针对肝郁证的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观察该方对雌性肝郁模型大鼠的调节作用,为疏肝-肝郁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提供理解。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其中文献综述主要围绕中医肝脏与生殖系统、肝郁证与女性生殖疾病的关系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提出女性肝郁证神经内分泌病生理的概念。实验研究探查了束缚肝郁模型雌鼠的中医证候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状态及柴胡疏肝散的相关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大剂量组(柴大组)、柴胡疏肝散小剂量组(柴小组),每组10只。后三组按慢性应激束缚法造模连续4周,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造模第2周末(造模第14天),柴大组和柴小组分别按相当于药材1.26g/kg和0.31g/kg的剂量(相当于人用量的2和0.5倍)给予柴胡疏肝散灌胃,每日1次,连续2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于造模第27天,对各组大鼠阴道涂片进行观察,择动情前期/动情间期(实验第28-30天),禁食禁水12h,腹腔麻醉,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与血浆;断头后低温下迅速取下丘脑、垂体、双侧卵巢等组织,分别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和液氮中速冻后置于-80℃冰箱保存,样本待测。观测指标:1)动情周期,阴道涂片观测造模前和给药前后的大鼠动情周期;2)记录造模期间大鼠的体重和外观行为(行为状态、活跃程度、情绪反应、睡眠状态、饮食状态、皮肤毛发),实验第2周末和第4周末做糖水偏嗜实验,4周末做旷场实验;3)放免法和酶联法测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轴的相关指标。各组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SNK法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所有图表均用GraphPad Prism 6 软件制作。结果:(1)证候学指标:①一般外观行为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造模第一周开始出现多动兴奋、烦躁易怒、大便干结,2周后逐渐出现扎堆少动,行动迟缓,饮食减少,大便干燥,毛发不荣;第2-4周的体重均见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第2周和第4周糖水偏嗜实验中糖水偏嗜度分别增加和降低(p<0.01);第4周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穿格次数、直立次数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活动状态、情绪睡眠、饮食大便趋于适度;第3-4周体重均见明显升高(p<0.05或p<0.01)。第4周糖水偏嗜度增加(p<0.01),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穿格次数、直立次数均见增加(p<0.01);柴小组大鼠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柴小组比较,柴大组大鼠第4周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②实验室关联指标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中5-HT、DA、NE明显降低,E和β-EP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血中5-HT和NE明显升高,E和β-EP明显降低(p<0.01或p<0.05);柴小组大鼠血中DA明显升高(p<0.01)。与柴小组比较,柴大组大鼠血中5-HT和NE显著升高、E显著降低(p<0.01或p<0.05)。(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均显著降低(p<0.01);柴小组大鼠CRH、ACTH明显降低(p<0.01或p<0.05),CORT呈降低趋势p>0.05)。与柴小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CORT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3)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TRH、血中T3、T4升高,TSH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下丘脑TRH、血中T3、T4降低,TS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柴小组大鼠下丘脑TRH、血中T3、T4降低,TSH升高,仅T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柴小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下丘脑TRH、血中T3、T4降低,TS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指标:①动情周期的变化: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动情周期稳定,模型组大鼠的动情周期紊乱,呈现"前-中-后-间"延长或滞迟,实验第4周大鼠动情周期紊乱率为100%。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和柴小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率分别为20%和80%,其中柴大组紊乱率显著降低(p<0.01)。与柴小组比较,柴大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率明显下降p<0.05)。②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中GnRH、FSH、LH、PRL、P、T、E2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血中GnRH、FSH、LH、PRL、P、T均显著降低(p<0.01),E2有降低趋势;柴小组大鼠血中FSH、LH、PRL、P、E2均显著降低(p<0.01),GnRH、T仅有降低趋势。与柴小组比较,柴大组大鼠血中GnRH和FSH降低显著(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束缚法建立的雌性肝郁模型大鼠出现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伴有肾上腺皮质轴、甲状腺轴、性腺轴的功能亢进及动情周期紊乱,提示女性肝郁证存在神经-内分泌多系统的功能失调。中医肝郁证的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对该雌性肝郁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和上述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指标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大剂量作用明显优于小剂量。该研究结果为认识女性肝郁证的现代病理生理内涵和中医方证相关(疏肝方-肝郁证关联)及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

赵东芹[7]2011年在《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可塑性》文中认为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是一种强度较大的复合刺激,能在数小时内产生迷走神经介导的胃运动机能亢进、胃酸分泌增多、急性胃粘膜损伤等现象,该应激模型被广泛用来研究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Fos蛋白是即刻早期基因(IEG)c-fos的表达产物,神经元有Fos表达,表明神经元处于活动状态。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30、60、120 min),迷走复合体(DVC)、疑核(NA)以及下丘脑前部的视上核(SON)、室旁核(PVN)、视交叉上核(SCh)等均有不同程度的Fos表达,说明上述核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的中枢调控。束缚-浸水应激诱导的胃损伤效应能被预先切断膈肌下迷走神经或给予阿托品所抑制,而预先切除垂体、肾上腺或给予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断剂酚苄明对束缚-浸水应激引起的胃运动机能亢进、胃酸分泌增多没有影响。这说明胃机能的神经调控主要是副交感控制,而且这种副交感信息主要来自迷走神经背核(DMV),部分来自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过度活动可能是导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初级中枢机制之一,但电刺激、化学刺激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均引起胃运动抑制。是不是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高位中枢——下丘脑前部的活动解除了延髓内脏中枢对胃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胃运动亢进、胃酸分泌增多的呢?如果是,那么:1.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延髓迷走复合体、疑核等核团(称为延髓内脏中枢)内被激活的神经元是什么性质的神经元?2.视上核、室旁核是下丘脑前部最显著的2个核团,主要由大细胞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和催产素能神经元组成,参与多种应激反应。那么,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下丘脑前部视上核、室旁核中被激活的神经元是不是催产素能神经元和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3.如果下丘脑前部室旁核和视上核催产素能神经元和精氨酸加压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除了分布到垂体后叶之外,还下行到延髓内脏中枢,与这里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以神经递质的形式调控这些神经元的活动。那么束缚-浸水应激后迷走复合体、疑核的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上的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催产素受体(胞体膜上分布有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催产素受体的神经元我们称为精氨酸加压素敏感、催产素敏感神经元)会发生什么变化?4.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中起整合和调节作用的信息系统,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最关键的连接部位,在反射活动中各种神经冲动都要通过突触进行传导,可以说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传递的最小功能单位,突触的数量及结构的完整性对维持脑功能的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突触膨体素(SY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突触前囊泡膜上的钙结合酸性糖蛋白,参与突触囊泡的导入、转运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囊泡再循环、突触发生和稳定等生理过程,其含量与突触密度呈正相关。突触蛋白I主要分布在神经末梢的小型突触前囊泡外侧,磷酸化后可作用于囊泡释放池释放囊泡、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以及囊泡的再循环等几个环节,在神经递质释放及突触可塑性等生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可作为突触前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用来检测突触的密度和分布,从而反映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情况。那么,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部位的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的表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实验如下:(1)根据束缚-浸水时间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unstressed group)和应激1h组。以Fos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采用Fos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CA)标志酶酪氨酸羟化酶(TH)、胆碱能神经元(ACh)标志酶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以及催产素(OT)、精氨酸加压素(AVP)等神经递质和催产素受体(OTR)、精氨酸加压素Ⅰ型b亚型受体(V1bR)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研究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等核团内相应神经元的活动情况,探讨这些核团中哪类神经元参与应激状态的胃机能调控,哪类神经元作用大一些,为进一步阐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中枢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资料。(2)根据束缚-浸水时间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unstressed group)和应激1h、2h、4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blotting技术观察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主要核团中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的变化,旨在探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上述部位是否发生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如有,哪些核团发生改变,从而为研究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后突触的重塑打下基础。本文研究发现:1.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中胆碱能神经元过度活动是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中枢机制之一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ChAT-IR)神经元分布于DVC吻-尾全段。RWIS 1h组DMV和NA中单位面积内的ChAT-IR神经元较对照组显著减少;Fos和乙酰胆碱转移酶双标阳性(Fos+ChAT-IR)神经元在DMV吻段、中段、尾段和NA中分别是对照组的3.60、16.00、4.00和3.29倍,占ChAT-IR神经元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NTS中ChAT-IR神经元、Fos+ChAT-IR神经元在RWIS 1h组和对照组间几无变化,Fos+ChAT-IR神经元占ChAT-IR神经元的比值组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DMV和NA中ACh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尤其是DMV中段ACh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是RWIS致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NTS中的胆碱能神经元不参与RWIS致胃粘膜损伤的中枢调控过程。2.延髓内脏中枢主要核团中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的调控,而下丘脑前部核团中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很少甚或没有,因此不是下丘脑前部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元,但核团内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延髓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反馈调节Fos和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Fos+TH-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NTS(A2/C2细胞群)和VLM(A1/C1细胞群),AP中也有较多分布,DMV中只有中段和尾段有少量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H-IR)神经元,NA中只有TH阳性终末,未见TH-IR神经元胞体存在。RWIS 1h组Fos+TH-IR神经元占TH-IR神经元的比例在DMV、NTS、AP和VLM分别为38.0%、34.4%、18.6%和45.7%,分别是对照组(分别为14.3%、9.7%、4.5%、18.9%)的2.7倍、3.6倍、4.1倍和2.4倍,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延髓内脏中枢上述核团中的CA能神经元参与了RWIS致胃机能紊乱的中枢调控。PVN中只有少量TH-IR神经元胞体分布于,SON中没有TH阳性胞体,但两核团中都有大量TH阳性终末,提示在RWIS过程中PNV、SON中的CA能神经元并不起主要作用或不起作用,但核团中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延髓CA能神经元的反馈调控。3.下丘脑前部主要核团中的催产素能、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且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活动强于催产素能神经元催产素免疫阳性(OT-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PVN内侧大细胞部及SON背侧;精氨酸加压素免疫阳性(AVP-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PVN大细胞部和SON的腹侧。RWIS 1h组,PVN中有约34%的OT-IR神经元、40%的AVP-IR神经元表达Fos;SON中有约28%的OT-IR神经元、53%的AVP-IR神经元表达Fos。束缚-浸水应激激活了PVN、SON中的OT和AVP能神经元,且AVP能神经元活动强于OT能神经元。4.延髓内脏中枢多数活动神经元的胞体膜上分布有催产素受体、精氨酸加压素V1b受体,提示催产素、精氨酸加压素在束缚-浸水过程中通过OT受体、V1b受体调节延髓内脏中枢神经元活动催产素受体免疫阳性(OTR-IR)神经元、V1b受体免疫反应阳性(V1bR-IR)神经元都几近均匀地分布于DVC吻-尾全段。DMV中RWIS 1h组超过10%的OTR-IR和V1bR-IR神经元表达Fos,而对照组只约3%;NTS中RWIS 1h组约10%的OTR-IR神经元和8%V1bR-IR神经元为双标神经元,而对照组则分别为5%和4%,这些RWIS 1h组和对照组的显著差异说明DMV、NTS中的神经元的活动受OT、AVP的调控。RWIS 1h组Fos与OTR双标免疫阳性(Fos+OTR-IR)、Fos与V1bR双标免疫阳性(Fos+V1bR-IR)神经元神占Fos-IR神经元的比值,在DMV中分别约58%和72%,在NTS中约45%和52%,说明OT、AVP对这些核团中神经元活动的调控主要是通过OT受体和V1b受体,尤其是V1b受体。5.短时间的束缚-浸水应激改变了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在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中枢中的含量及其分布在RWIS 0h到4h过程中,下丘脑前部中突触膨体素表达在不同应激时间段差异不显著;但突触蛋白I,尤其是突触蛋白Ib的含量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说明短时间的RWIS应激引起下丘脑前部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在RWIS 0h到4h过程中,延髓中的突触膨体素表达量呈现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突触蛋白I含量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说明延髓内脏中枢在RWIS致胃粘膜损伤中枢调控过程中也发生了突触可塑性的变化。综上所述,束缚-浸水应激诱导DMV、NA中胆碱能神经元Fos显著表达,说明DMV、NA中胆碱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是RWIS诱导胃粘膜损伤的中枢机制之一。DVC、VLM中的CA能神经元可能投射到下丘脑前部,激活下丘脑前部的OT、AVP能神经元,尤其是AVP能神经元,OT、AVP能神经元继而投射到DMV、NTS,通过与OT受体、V1b受体结合激活这些核团中的OT、AVP敏感神经元,进而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导致胃粘膜损伤的调控。短时间的束缚-浸水应激不影响突触膨体素在下丘脑前部的含量和分布,但显著影响突触膨体素在延髓内脏中枢中含量及其分布;短时间的束缚-浸水应激影响突触蛋白I在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中枢中含量及其分布,说明RWIS过程中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发生了突出可塑性的改变。

叶文凌[8]2009年在《双峰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功能形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给研究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应激反应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各器官进行了形态学测量、CT图像分析、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并与其它偶蹄动物的同类器官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双峰驼的下丘脑重约2.4 g,体积约为2.0 cm~3,与大脑的重量之比约为0.42%,体积比约为0.45%。下丘脑的大部分神经元兼具有腺上皮细胞的结构特征,具有分泌功能,电镜下观察可见其含有神经分泌颗粒。双峰驼的EQ值为1.11,具有中等智力水平,下丘脑发达程度也属中等,这说明双峰驼在接到外界信号刺激后,能较快速的把神经信号转变成激素信号,并通过下丘脑-垂体系影响垂体。2.双峰驼的垂体重约1.54 g,体积约为5.0 cm~3,体重比约为0.00446 g/kg,和同体形的偶蹄动物很接近。双峰驼垂体由发达的远侧部、中间部和不发达的神经部组成。垂体远侧部的细胞主要有7种,分别是生长激素细胞、催乳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嫌色细胞和星形细胞,还有一些间质细胞,这与大多数动物垂体远侧部的细胞类型及特点相同。其中比较有争议的是星形细胞,从形态结构上,完全可以把星形细胞从嫌色细胞里面区分出来。发达的中间部可能与双峰驼具有很强的耐渴性有关;神经部不很发达,可能与双峰驼的生产力较低有关。双峰驼神经部中间区域的神经纤维束间有大量的赫令体,而在其周边位置,赫令体的数量则比较稀少,这与大多数动物的赫令体分布不同。3.双峰驼单个肾上腺重量约为12.449±2.111 g,占体重比约为0.0341±0.0039 g/kg,体积约为10.78±1.42 cm~3,在偶蹄动物中属于中等。双峰驼肾上腺的髓质体积在肾上腺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比大多数的动物大;双峰驼肾上腺有发达的被膜和较发达的球状带,在肾上腺和肾脏之间还存在一个由神经纤维束、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的混合束,其功能可能是将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不用经过体循环直接输送入肾脏,以调节肾脏的泌尿功能,这对生活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区的双峰驼有着重要的意义;雌性双峰驼肾上腺有明显的中间带,而雄性双峰驼却不明显;双峰驼的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内经常可见在小动脉由被膜延伸向髓质时,周围围绕着圆形或椭圆形的皮质环,最后一般消失在髓质;双峰驼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的脂滴形状不规则,一般呈边缘不整的圆形,部分是含有很低电子密度的脂滴,其中以束状带细胞内的脂滴分布最为丰富,球状带和网状带细胞内只有少量的脂滴;线粒体一般呈圆形或是椭圆形,嵴呈管泡状;肾上腺细胞胞质内一般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分布很少;肾上腺皮质内还可见到少量的微体分布。肾上腺髓质细胞最明显的特征是含有大量膜包的电子致密颗粒,据此可区分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和肾上腺素细胞。双峰驼的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偶蹄动物的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或独特的结构。双峰驼的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发达程度中等,组织结构发育系统完善。这说明双峰驼能较快地应对各种刺激,并迅速做出反应,这对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双峰驼有着重要的意义。

曾志刚[9]2007年在《长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大鼠下丘脑弓状核某些神经递质表达的应答性与适应性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原因、机理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之间的相互调节和整合作用。然而,其关键的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多种直接与间接的调节环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进行准确、精细、实时地调节整合。所以,研究在长期递增负荷运动中,整个网络系统上位调节中枢—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应答性与适应性变化特征,及其导致的下丘脑—垂体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对完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理论和运动性免疫抑制调节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的在大鼠进行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并逐渐形成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过程中,观察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的应答性变化以及逐渐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观察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阳性神经元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变化,探讨它们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完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SD雌性大鼠进行长期递增负荷运动训练,采用匀速跑台运动,坡度为0,每次持续30min,1次/天,6d/周,持续6周,适应性运动训练1周后,起始负荷定为20m/min,每周递增负荷5m/min,至第6周达到40m/min。于第0周即训练前和第2、4、6周末,在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小时分别进行全身灌流4%多聚甲醛后断头取脑。冠状位连续石蜡切片,再进行Nissl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试指标包括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通过阳性神经元面积百分比(AP)、阳性神经元染色灰度的相对强度值(RI)两项主要参数来反映神经递质的表达。结果1.下丘脑弓状核ACh表达的应答性变化为:在2周末与4周末,与安静时比较,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小时ACh的表达有下降的趋势(P>0.05)。其适应性变化为:与0周基础值比较,2周末ACh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而4周末有明显下降(P<0.05),且6周末回升至0周水平(P>0.05),并表现为ACh阳性神经元分散的趋势。2.下丘脑弓状核DA表达的应答性变化为:与安静时比较,运动后即刻DA表达基本保持安静水平,并有下降的趋势。而在2周末与6周末,运动后3小时较安静时DA表达有明显下降(P<0.05)。其适应性变化为:与0周基础值比较,2、4、6周末DA的表达有持续上升的趋势(P>0.05)。3.下丘脑弓状核NA表达的应答性变化为:在0周、4周末与6周末,与安静时比较,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小时NA的表达有持续上升趋势(P>0.05)。而在2周末,与安静时比较,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小时NA的表达却有持续下降趋势(P>0.05)。其适应性变化为:与0周基础值比较,2周末NA的表达有升高的趋势(P>0.05),而4、6周末NA的表达呈现逐渐回降的趋势(P>0.05)。4.下丘脑弓状核AD表达的应答性变化为:在0周,与安静时比较,运动后即刻AD表达有上升趋势,运动后3H下降并低于安静水平(P>0.05)。在2周末运动后即刻AD表达下降,运动后3H明显下降(P<0.05)。在4周末运动后即刻AD表达也有下降趋势,运动后3小时回升(P>0.05)。而6周末运动后即刻较安静时明显上升(P<0.05),运动后3小时虽有回降,但仍高于安静值(P<0.05)。其适应性变化为:与0周基础值比较,2周末AD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4、6周末AD的表达逐渐回降至0周水平(P>0.05)。5.下丘脑弓状核ACh、NA与AD表达的对比变化为:与0周基础值比较,NA和AD及ACh的表达均于2周末升高,但NA和AD上升的幅度大于ACh(P>0.05),4周末三者均下降,而6周末NA和AD表达继续有下降趋势,但ACh呈现上升趋势,而且ACh的表达大于NA和AD的表达(P<0.05)。结论1.下丘脑弓状核ACh的表达在一次运动负荷后及恢复期呈下降趋势,可能和降低体温及升高心率、血压有关。而且提示运动中HPA轴的兴奋可能主要是由NA、AD起主导作用。在长期运动负荷过程中,ACh的表达先降低以适应运动刺激需要,而后逐渐恢复且升高,从而发挥更广泛的作用。2.下丘脑弓状核DA的表达在一次运动负荷后及恢复期变化不大,可能由于DA变化的长效时程,但有下降趋势。下丘脑DA表达的减少反映了在运动应激过程中机体为了平衡HPA轴过度兴奋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而NA、AD的优势表达也可能对DA的表达产生抑制。在长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机体在动员应激因素维持运动应激的同时,也通过一些中枢调节机制使性腺轴与生长轴得到抑制,而下丘脑DA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3.下丘脑弓状核NA的表达在一次运动负荷后变化不一,NA可能对HPA应激轴的作用存在某种剂量—效应关系,而且与运动应激的强度有关,在一定范围的应激强度内,NA的表达产生兴奋HPA轴的效应,NA可能是通过减弱其紧张性抑制而发挥作用;相反,低于或高于此范围的应激强度可能是通过直接兴奋HPA轴而发挥作用。在长期运动负荷过程中,NA的表达有先增加而后逐渐回降的变化趋势,符合长期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由应答到适应的一般变化规律。4.下丘脑弓状核AD的表达在一次运动负荷后及恢复期有不同的变化。AD的变化用以尽可能的满足运动刺激的需要,提示下丘脑AD可能是促进HPA轴兴奋的最主要的直接因素之一。在长期运动负荷过程中,AD的变化呈现与NA相同的规律,总是有利于提高应激激素水平。5.在运动适应初期,机体HPA应激轴的兴奋可能主要是由NA与AD起主导作用;然而,随着运动适应的不断发展与加深,机体HPA应激轴的兴奋可能转而主要由ACh起主导作用。

林磊[10]2007年在《OT和GnRH在妊娠奶山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共存》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OT和GnRH是否在下丘脑的同一细胞中共存,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在妊娠期奶山羊下丘脑中对OT和GnRH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室旁核、视上核、视前交叉上核、弓状核、下丘脑外侧区、乳头体内侧核、乳头体后核等18个核团(区)有OT-GnRH免疫反应阳性双标记细胞。妊娠晚期的OT-GnRH双标细胞较早期的有显著增加(p=0.032<0.05),中期较早期变化不十分明显(p=0.064>0.05)。其中妊娠早期双标记细胞约占总阳性细胞数的49.2%,OT细胞29.3%,GnRH细胞21.5%;妊娠中期双标记细胞约占总阳性细胞数的50.5%,OT细胞27.4%,GnRH细胞17.1%;妊娠晚期双标记细胞约占总阳性细胞数的56.6%,OT细胞24.7%,GnRH细胞18.7%。结果提示:GnRH与OT在上述核团的某些细胞存在共存现象,提供了GnRH与OT在下丘脑中相互调节的形态学依据。为了探讨OT和GnRH是否在垂体的同一细胞中共存,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在妊娠期奶山羊垂体中对OT和GnRH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垂体里,没有发现OT-GnRH免疫双阳性细胞。结果提示:OT和GnRH在垂体里不发生直接调控。OT可能与腺垂体中的GnRH受体作用。为了探讨OT和GnRH是否在黄体的同一细胞中共存,在妊娠期奶山羊卵巢黄体中本实验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OT与GnRH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妊娠周期中,均观察到了OT-GnRH免疫反应双阳性细胞。妊娠中期的OT-GnRH双阳性细胞比早期显著增加(p=0.021<0.05),到了妊娠晚期,双阳性细胞逐渐恢复到早期水平(p=0.053>0.05)。妊娠早期双标记细胞约占总阳性细胞数的5.3%,OT细胞58.4%,GnRH细胞36.3%;妊娠中期双标记细胞约占总阳性细胞数的18.8%,OT细胞25.9%,GnRH细胞55.3%;妊娠晚期双标记细胞约占总阳性细胞数的10.6%,OT细胞71.6%,GnRH细胞17.8%。结果提示:OT-GnRH共同存在于黄体某些细胞中,提供了GnRH与OT在卵巢黄体中相互调节的形态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D]. 段晓勤. 第四军医大学. 1991

[2]. 大鼠下丘脑催产素及加压素样神经元与脑啡肽样传入纤维末梢的关系[J]. 段晓勤, 鞠躬. 解剖学报. 1993

[3]. P物质对大鼠下丘脑催产素及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元Fos癌蛋白的诱导作用[J]. 段晓勤, 鞠躬, 饶志仁. 解剖学报. 1998

[4].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5]. 大鼠脑内与内脏心血管调节相关核团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相互纤维投射的超微结构研究[D]. 肖明. 南京医科大学. 2001

[6]. 肝郁证雌性大鼠性腺轴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D]. 张媛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7]. 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可塑性[D]. 赵东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 双峰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功能形态[D]. 叶文凌. 兰州大学. 2009

[9]. 长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大鼠下丘脑弓状核某些神经递质表达的应答性与适应性变化[D]. 曾志刚.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10]. OT和GnRH在妊娠奶山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共存[D]. 林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