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1月10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成功率;截肢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踝肱指数。结果:介入治疗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成功率为80.77%。介入治疗组成功率为96.15%。干预前两组踝肱指数相近,P>0.05,其中,对照组踝肱指数为0.34±0.25,介入治疗组为0.35±0.24。干预后介入治疗组踝肱指数0.81±0.23高于对照组0.56±0.21,P<0.05。介入治疗组截肢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1.54%,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有效性高,可有效促进下肢动脉血管开通,提高踝肱指数,降低截肢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135-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非外伤患者截肢主要原因之一,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截肢的最为有效方法在于将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开通,促使下肢血供恢复,加速足部溃疡愈合。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主要有血管腔内介入、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和干细胞移植术等,其中,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和恢复快等优势[1]。本研究分析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7年1月10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各52例)。介入治疗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41~79岁,平均(63.10±2.42)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照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42~79岁,平均(63.13±2.57)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不显著。所有患者术前均有程度不等的下肢缺血症状,其中间歇跛行患者77例,占总数的74.04%,静息痛患者19例,占总数的18.27%,足趾局部坏疽患者8例,占总数的7.69%。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以抗小板聚集,缓解血管痉挛,扩张血管治疗,具体方案为:西洛他唑100mg,BID;婴粟碱30mg,肌注,Q6h;前列地尔10ug,入壶,1次/日。介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术中先进行下肢血管全程造影,造影显示狭窄在50%以上,则用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若球囊扩张之后狭窄仍大于30%或形成局部动脉夹层,可植入支架。膝下动脉可用微球囊扩张,压力8~14atm,时间180s,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后若造影显示血管管腔狭窄小于30%说明手术成功。术后给予4000U低分子肝素治疗,12小时1次治疗3天。并给予75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半年。同时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00m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成功率;截肢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踝肱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施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进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成功率相比较
介入治疗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介入治疗组成功率为96.15%,对照组成功率为80.77%。
2.2 干预前后踝肱指数相比较
干预前两组踝肱指数相近,P>0.05,其中,对照组踝肱指数为0.34±0.25,介入治疗组为0.35±0.24。干预后介入治疗组踝肱指数0.81±0.23高于对照组0.56±0.21,P<0.05。
2.3 两组截肢发生率相比较
介入治疗组截肢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1.54%,P<0.05。
3.讨论
脂质在动脉壁异常沉积以及局部内膜增生可产生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向管腔突出可导致管腔狭窄,使得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并出现继发性血栓,加重狭窄,导致血管闭塞[2-3]。采用介入治疗创伤小、可重复实施和住院周期短等特点,可有效改善下肢动脉血供,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术后需给予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以共同改善足部血流,消除静息痛,加速溃疡愈合。对膝下动脉严重病变开通失败后可以选择干细胞移植,也可以在充分开通膝上动脉基础上给予小剂量持续局部溶栓[4]。
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成功率为80.77%。介入治疗组成功率为96.15%。干预前两组踝肱指数相近,P>0.05,其中,对照组踝肱指数为0.34±0.25,介入治疗组为0.35±0.24。干预后介入治疗组踝肱指数0.81±0.23高于对照组0.56±0.21,P<0.05。介入治疗组截肢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1.54%,P<0.05。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有效性高,可有效促进下肢动脉血管开通,提高踝肱指数,降低截肢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衡,郭平凡.血清肝素辅助因子Ⅱ活性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相关[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0(2):177-181.
[2]牛苏,李国均,吴海江,等.补阳还五汤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效果[J].中医药学报,2016,44(1):94-96.
[3]潘易飞,林细吟.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病人焦虑及抑郁的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9):1111-1113
[4]王耿,陈志强,彭明,等.川芎嗪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8(3):217-220.
论文作者:刘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0
标签:下肢论文; 闭塞论文; 动脉硬化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对照组论文; 指数论文; 血管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