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_理论创新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_理论创新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理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956(2008)02-0072-05

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实现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也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理论创新的理念,一直寓于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创新理论更好地指导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纵观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与时代共进互动、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坚持倡导并践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文革”结束后,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果断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毅然重新树起了实事求是的大旗。此后,他又领导党从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伟大硕果。30年来,国家能够在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伟大革命能够创造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辉煌,从理论上来说,应归功于蕴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髓的邓小平理论。

新世纪,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江泽民、胡锦涛仍坚持高度重视理论上创新的创造性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新时期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实践中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些理论,把解放思想看做是永无止境的过程。2002年,江泽民在中央党校“5·31”讲话中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是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善于创新的理论思维的光辉结合。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我党成功进行理论创新的一大要诀。它既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里展开。面对世界的大变动和中国的新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必须重视作为基础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工作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在理论创新工作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洞察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时代潮流,使全部理论和工作真正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

二、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在理论上始终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他指出:“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1]。一方面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一切事物,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致力于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以求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新世纪,江泽民又就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做出如下表述[2]:“我们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不断产生丰富的新鲜经验,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善于坚持和创造性运用邓小平理论,而且要善于通过总结,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强调我们进行的理论创新,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必须服务于、落脚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眼于当代中国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同时,把实践中的难题与挑战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遇,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胡锦涛也在2003年7月1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要求我们在理论创新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前提,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互动中,不断开拓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理论的新境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辉煌。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原则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才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才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从而最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当前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才引领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不断走向前进。必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一条基本规律,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在以后我们理论创新的道路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但更要注意结合实践运用这些理论,决不能脱离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照抄照搬,食古不化,用理论裁剪现实,这样只能导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反作用。

三、必须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理论的创造者、实践者,又是理论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向来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重要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邓小平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说[3]:“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理论创新。江泽民指出[4 ]:“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创造性的实践,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在实践工作中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把科学的理论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过程中的创造活动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总结,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并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党的理论创新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是要求我们在理论创新中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把理论创新工作中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统一了起来,要求根据群众的实践和依靠群众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总的说来,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史,正是一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历史。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善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全党的行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历程,那一个个理论创举,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且都是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我们: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走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而我们以后的理论创新工作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具有的首创精神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它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如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认,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尊重,群众的实践经验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推广,就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就激发不起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任与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说到底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其中的理论创新应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我们只有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素质,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我们的理论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最彻底的实践性和革命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导群众一道前进,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要有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理论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绝不是靠熟读、背诵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对现成的理论有全面而又科学的理解,需要亲身投入到实践中去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刻地研究和辩证地思考。总之,这是一项艰辛的创造性工作,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花工夫、下气力,结合新情况锲而不舍进行理论思考,要敢于抛弃一些过时的旧结论,提出适时的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要勇于实践,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这就需要一种勇气、一种胆魄、一种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开拓新事业[5]。

邓小平曾经说过,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1]37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还认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人越多,对我们的事业越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理论上,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突破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更是体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

党的十五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理论创新,紧密结合新的实际,提出了关于党的性质、纲领以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有突破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也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为天下先的具体表现,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体现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胡锦涛说[6]:“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和我们党的自身状况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这一思想引导下,党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伟大勇气和旺盛活力。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之所以在理论建设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指引我们党和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是和他们的理论基础、爱国情怀分不开的,更是和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不畏艰苦的精神分不开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更没有止境。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在以后的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决防止和反对理论创新中的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和形而上学、形式主义。要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要求的那样: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五、必须重视理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理论人才是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研究的生力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论人才队伍,是实现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注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历来是党的理论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同时,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要把党的理论建设搞好,要重视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注重提高全党理论水平,并特别强调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此,中央还连续举办了数届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期间,江泽民在第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结业会上讲话时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理论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后来更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指针,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观。目前,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依然十分重视理论人才培养问题,并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理论队伍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特别强调:“一个坚强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有理论研究和创造的活力,必须造就一批优秀的理论人才。”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一直在坚持理论创新、人才先行,这也正是我们以后的工作所必须坚持的方针。那么,如何发掘和培养理论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论人才队伍呢?其一,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岗位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考核机制,激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大批理论人才成长起来。其二,要进一步提高现有理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献身理论事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要在理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对人才要关心爱护、理解信任,物质上保障、精神上鼓励,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知识源泉充分涌流,竞相为理论创新作出贡献。其四,要加快理论人才学术梯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理论研究骨干。总之,理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

历史可以鉴往知来、咨政育人,我们研究历史、探索经验是为以史为鉴、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现目标的正确途径,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以后理论探索与创新的进程中,我们要注重学习历史、梳理史实、总结经验,为我党进一步加快理论创新步伐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为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提供借鉴,并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有益启示。

标签:;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_理论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