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防治论文_辛丽霜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防治论文_辛丽霜

(黑龙江省社会康复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目的:探讨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应用西咪替丁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0例,临床资料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0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其中消化系统反应12例,血液系统反应3例,③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0例,心血管系统反应8例,泌尿-生殖系统反应1例,内分泌系统反应3例,皮肤反应1例,肌肉骨骼反应2例。均经停药或相应处理好转。结论:西咪替丁抑制药物氧化代谢作用的起始和终止都很迅速,对肝功能不全病人的抑制作用较强,并且有剂量依赖性。西咪替丁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理作用复杂,故不良反应较多

【关键词】西咪替丁;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防治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21-02

西咪替丁是药物氧化代谢的重要抑制剂,能延长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包括安替比林(经CYPlA2代谢)、苯妥英(CYP2C9/10)、硝西泮(CYP2C19)、华法林(CYP2C9/10)和茶碱(CYPlA2)。西咪替丁抑制药物氧化代谢作用的起始和终止都很迅速,对肝功能不全病人的抑制作用较强,并且有剂量依赖性[1]。西咪替丁抑制药物代谢的作用与其H2受体阻断作用无关。其它H2受体阻断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对药物的氧化代谢没有显著的影响。西咪替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咪唑环,其他酶抑制剂如甲硝唑和氮唑类抗真菌药也含有这种环,该环可能是与肝药酶相互作用并抑制酶活性的必需基团。其他酶抑制剂的主要功能基团还没有最后确定。

1.药理作用

西咪替丁是第一代H2RA,其结构和组胺相似,含有一咪唑环,可抑制基础胃酸及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为H2受体拮抗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壁细胞上的H2受体,由于结构与组胺相似,竞争性抑制组胺的作用,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也抑制由食物、五肽胃泌素、咖啡因与胰岛素等刺激所诱发的胃酸分泌,使酸分泌量和酸度均降低。本品对因胆盐、乙醇等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和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味苦,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异丙醇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稀盐酸中易溶[2]。本品对人类心脏窦房结、子宫、回肠、支气管平滑肌、皮肤血管床、甲状旁腺和T淋巴细胞的H2受体有一定作用,组胺是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剂,也能抑制细胞内组胺的释放,可抑制组胺的负反馈调节以增强免疫反应。

2.临床应用

西咪替丁用于治疗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和预防溃疡复发;亦用于治疗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以及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尚用于带状疱疹和包括生殖器疱疹在内的其他疱疹性感染。西咪替丁宜口服,肌内注射和静滴。用法:口服:每次200~400mg,一日800~1600mg,一般于饭后及睡前各服1次,疗程一般为4~6周。注射:用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次200~600mg;或用上述溶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次200mg,4~6小时1次。一日剂量不超过2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不良反应

3.1 临床资料

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应用西咪替丁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43±5.5岁。共中口服西咪替丁21例,静脉滴注为15例,静脉推注2例,静脉滴注+静脉推注2例。口服的剂量为0.2g,每天3次,晚上为0.4g,或者是0.4g,每天3次;静脉滴注为0.2~1.0g西咪替丁,葡萄糖5%+葡萄糖10%+葡萄糖氯化钠5%+氯化钠注射液0.9% 200~500mL,静脉推注为0.2~0.4g西咪替丁,加入氯化钠5%+氯化钠10%+氯化钠50%+氯化钠注射液0.9%10~40mL。

3.2 结果

①消化系统反应12例,较常见腹泻、腹胀、口苦、口干、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等;偶见严重肝炎、肝坏死、肝脂肪性变等。对肝硬化患者,可能诱发肝性脑病。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由于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影响胃黏膜的酸性屏障,导致念珠菌的生长,有报道其可致胃、十二指肠念珠菌病。

②血液系统反应3例,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也有报道出现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罕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0例,较常见头晕、头痛、疲乏、嗜睡,少数患者可出现可逆性的意识混乱、定向障碍、视物模糊、不安、感觉迟钝、语言含糊不清、局部抽搐或癫痫样发作、谵妄、抑郁、幻觉、锥体外系反应,以及运动性多神经病等。精神症状表现为记忆障碍、随地大小便、精神亢奋、胡言乱语。在治疗酗酒者的胃肠道合并症时,可出现震颤性谵妄,酷似双硫仑样反应。

④心血管系统反应8例,可有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等。静注偶见血压骤降、房性期前收缩、心跳呼吸骤停。

⑤泌尿-生殖系统反应1例,性功能障碍;用药剂量较大(1.6g/d以上)时可引起阳痿、性欲减退、精子浓度降低。

⑥内分泌系统反应3例,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高催乳素血症、血浆睾酮水平下降和促性腺激素水平增加。长期用药可出现男性乳房肿胀、胀痛,以及女性溢乳等。

⑦皮肤反应1例,本品可抑制皮脂分泌,诱发剥脱性皮炎、皮肤干燥、皮脂缺乏性皮炎、脱发、口腔溃疡等;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巨型荨麻疹、药热)、斯-约综合征及Lyeu综合征等。

⑧肌肉骨骼反应2例,仅有少数患者有肌肉痛、关节炎及多发性肌炎;有报道长期服药后,可出现肌痛或肌痉挛,主要表现为腓肠肌痉挛。

3.讨论

由于西咪替丁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因而,最初制定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一日4次,后来经过临床试验,一日两次的用药方法与一日4次同样,用药4周后约80%的十二指肠溃疡愈合。200mg西咪替丁对夜间酸分泌影响不显著,300mg或400mg的剂量可极显著减少夜间胃酸分泌。由于西咪替丁对雄激素受体有亲和力,长期应用可使男子乳房发育和阳痿,也有精子数量减少和垂体-睾丸功能紊乱的报道。同时可抑制肝脏CYP450酶的活性,影响一些药物的清除[3]。药物的晶型对于药效也有影响,研究发现,西咪替丁A晶型的疗效最好,原因是不同晶型的溶解性差异给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造成了差别,同时其副作用减小。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瞌睡、不安、定向力障碍、激惹、幻想、局部抽搐、癫痫样发作、脸红、出汗、反应迟钝、阵发性呼吸困难、好斗及语言模糊等,在老年人及儿童较多见,多在剂量过大时出现,或肝肾功能不全,血中药浓度增高以致脑脊液中浓度增高引起。精神症状的出现有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H2受体被阻断所致,也可能与西咪替丁可能干扰中枢神经的内生内啡肽系统有关[4]。骨髓功能不良及颗粒细胞减少有少数病例报道,停药后消失,机制可能是西咪替丁对外周血循环中的中性细胞有破坏作用,也有可能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对内分泌的影响有女性化乳房、血催乳素水平增加、溢乳、性欲缺乏、阳痿和精子数量减少等报道,多在大剂量应用时,如卓-艾综合征的治疗期间发生。可能与西咪替丁的抗雄性激素作用及对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影响有关。有报告可使血肌酐轻度升高(<2mg/100ml),不影响 BUN。对肾功能未见有影响。可能是西咪替丁从肾排出与肌酐有竞争作用引起。停药后恢复正常。对胃内因子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对基础内因子分泌无影响,而对刺激后的内因子分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莉.306例西咪替丁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21):72-73.

[2]徐瑞.西咪替丁致不良反应130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5):96-97.

[3]王丽,徐珽,唐尧.306例西咪替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7):1347-1349.

[4]屈统友,应永秋,海涌.西咪替丁的少见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08,20(5):115-117.

论文作者:辛丽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  ;  ;  ;  ;  ;  ;  ;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防治论文_辛丽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