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的信息化之路——对浙江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之路论文,崎岖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经贸委企业于2001年8月份开始对全省506家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浙江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较低,
深度和广度有限,利用率不高。既使在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优势企业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管理者水平与意识存在差距
大部分企业反映,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层重视和支持的力度
不够。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建立新型管理制度、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等。如若缺少一把手支持,工作就很难开展。
调查表明,影响企业管理者参与信息化的因素有三:一是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二是没有时间过问信息化工程;三是过分地强调信息技术是高新的技术,难以掌握,产生了“恐网症”,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持排斥态度。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中层领导对管理信息化的消极对待或抵制。有些企业中层职能部门、分公司负责人的权力与利益很大,他们认为企业联网后,由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能提高业务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性,自己手中的权力、自己手中的客户资源等全部要上报公开,对自己的利益有影响,于是在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中,不愿意给予配合,不愿意提供信息资源,不愿意提出对网络的现实需求。
落后的管理思想
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应该购买成熟软件由软件制造商或由咨询公司实施的企业占大部分;仅有少部分企业愿意与软件公司一起合作开发或由集团公司总部统一安排。
管理信息系统从建设落实到具体实施涉及到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然而它真的就是硬件加软件吗?大家照着操作手册就可以顺利使用了吗?这其实反映了企业对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如果仅是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理解为上一套软件,后果就是要么软件迁就现有的工作管理模式,根据用户的现状来改造、实施软件,结果软件成了手工工作的副本;要么就是盲目地上所谓具有众多新功能、新方法的软件,与现实工作脱节,基础用户觉得比传统手段还复杂、繁琐许多,因此抵触情绪很大,或者干脆就不用。
应用效果不明显
在调查中,对“企业对现运行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满意”的回答调查显示,只有1.59%的用户觉得很满意,25.45%的用户觉得满意,而觉得一般的有54.87%,觉得不满意有18.09%
。对“已经采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认为应用比较有效的是什么系统”的回答调查显示,有78.16%的企业认为没有,回答认为MRPⅡ、ERP、SCM、MIS、CRM有效的比例也很低,分别只有26.87%、19.51%、14.57%、13.33%和6.73%。
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不成功,关键看效果。调查结果并不乐观,透过数字,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陷入了“IT黑洞”,也就是企业要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来维护运营IT系统,但并不能取得相应成效而达到最终目标,从而陷入一种不断投入却无法得到合理产出的投资漩涡。这种现象,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20年来,我国企业在信息化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上述的问题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现象的反映。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前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系统方面已投资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ERP实施成功的企业只有20%,包括财务、人事的全面实施成功的企业就更少了。
缺乏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企业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般注重了计算机设备的添置、网络的构建、应用软件的开发,却忽略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从而导致了管理信息化建设困难的局面。
在调查中发现,有54.67%的企业认为内部缺少专业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
要阻力,信息机构的专职人员大多只有
1—2个人,并且大部分工作未能有效实现,仅仅进行系统维护。同时,人才流失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企业对于软件提供商缺乏认识与了解。软件价格高,并且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动辄上整套ERP、CRM等系统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
同时,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整体规划,循序渐进
确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大的工程,要在几个月或半年、一年内全面实现信息化是不太可能的,必须分阶段逐步实施,因此,需要有明确的整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
企业主要领导人应制定一套规划,
并逐步推进实施。要坚持项目的实施先进与适用相结合,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抓住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选择先进适用的管理软件,分项目逐个实施、确保质量,逐步升级。通过有效的政府行为,进行直接倡导和推动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积极鼓励、推动软件开发商、用户与学术界的联合或合作,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产品。
建立和维护开放高效的行业环境,限制地方保护等形式的不公平竞争,在开业、融资,人才供给、信息获得、研究咨询等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市场系统的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努力培养积聚软件开发的相关人才。教育部最近在全国批准一批高校成立软件学院,就是这方面的重大举措。
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
应用的培训系统。为此,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软件的开发。这类软件一经市场检验、受用户欢迎,政府可以考虑以信息提示、企业和品牌宣传、产品推荐、后续研发支持等形式予以扶持。
转变管理理念与业务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管理思想的建设。这里管理思想包括了多个层
面,它既包括了领导层的宏观管理思想,也包括了具体业务人员的微观管理思想(工作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简单地说,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MRP、ERP、SCM等都是管理思想,而相关软件只是实现或实施这些管理思想而已。
企业引入的管理信息系统蕴涵了一种虚拟的业务流程,会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造成一定的冲击,并使权利得到重新配置,这种冲击和权利的转移会造成两种冲突:一是信息系统代表的虚拟流程与其实际流程之间的流程冲突。另一种是由组织结构变化导致的结构冲突。
在实际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应该组织力量开发;一种倾向是认为应该购买现有的、成熟的软件。暂且不论这两种
观点表面上各个方面孰优孰劣,实际上这里隐含了另外的两个深层次的问题:组织力量开发的隐含意义是不想改变或较少改变现行的工作流程,让软件充分适应现行工作;购买软件的隐含意义是要遵从现有软件所设计好的一套流程,这个流程可能与现行工作流程有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所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同时,推进企业信息化应该注意,要
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克服原有的单纯软件技术观念,从原有的“软件设计以企业现有的落后流程为基础”和“企业被动地适应软件设计的流程”改变为“软件设计以企业主动的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改革为基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的重组,将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得到重构,形成价值增值网络。企业组织的结构又在价值增值网络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得到了重新整合,二者互相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重视信息化人才资源
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首先,立足企业自身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调查显示,有52.68%的企业要求内部培训。每一个企业都要有一群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员工,要对
他们加强培训,特别是进行创新意识的培训,使新的信息理论知识、创新思维与已有的自身业务的熟悉相结合,对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流程进行创新、优比,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信息化不仅要求员工的高素质,还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信念和新型知识结构,尤其是团队的领导,也就是CIO(企业信息主管)这个角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必须能够培养出热心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委以重任。
标签: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软件论文; 企业软件论文;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