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宏观思考_道德教育论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宏观思考_道德教育论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宏观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认同并趋于稳定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走向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能否最终巩固在青少年价值观念中的主导地位,取决于自身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强弱和有效程度。

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基本准则还是道德理想?

道德教育目标决定着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在道德教育目标中,存在着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两种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基本准则是对所有公民的普遍要求,与法律具有更强的互补性和渗透性;道德基本准则是社会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外在规定性,是任何一位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伦理标准,是维护社会公德和人类道德底线的最外在的保障。道德理想并不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往往针对社会的精英群体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的部分社会成员;道德理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发自个人内心的道德诉求,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而通过自身的道德示范来影响和带动他人的自觉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

道德理想曾是我们党能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不断战胜敌人、战胜自我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长期一直强调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并以此作为衡量道德表现、改善道德水平,甚至是解决社会腐败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器。但是,我国的道德发展状况,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也正是在这种道德理想的衡量下,认为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了,“道德滑坡论”一度充斥社会。有的把“三信危机”归结为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简单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信念危机,忽视信仰和道德诸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来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未能有效地区分道德理想与道德基本准则的内在区别。

道德教化是道德教育的关键途径,有两个作用方向。一个是通过道德理想引领社会精英群体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的部分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自律,形成道德榜样示范来促进社会更为浓厚的道德氛围;另一个是将道德基本准则为所有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来防止践踏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关键。当前,社会成员普遍的利益增长和利益平衡是道德伦理最需要关注、也最需要完善相关准则的领域。为此,要从道德基本行为准则入手,积极探索和建立要求全社会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定位适合社会精英群体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的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理想,并使道德基本准则和道德理想成为层级分明、定位清晰并有机统一的道德准则规范体系。

青少年道德教育核心:可持续发展还是临时任务?

道德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稳定的伦理保障。党历来非常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及方式提出明确目标和规定。

但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未能形成一个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建国以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轨迹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而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58年变为“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四个观点”教育;“文化大革命”中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粉碎“四人帮”后,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1年提出“五讲四美”教育,后来又补充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1983年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育;1989年以后,进行“反和平演变”教育、“两史一情”教育;现在,又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种跟随形势变化的道德教育,总体上取得应有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道德教育内容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着重于翻新口号、掀高潮,忽视了经常稳定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的构建,导致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不断发生变化,使青少年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取向。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已经具备建立内容稳定、机制长效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条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为此,必须坚持“总体目标,一以贯之”的创建原则,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总体目标规定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创建,必须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时代特点,必须结合时代内容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与经济社会其它方面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施:联合作战还是单打独斗?

确立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既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又要坚持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整体培养的目标体系,坚持一元化的价值目标导向。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同文化背景,将道德教育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确立不同学段、不同年级道德教育的分目标,使道德教育目标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各分目标之间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从而使“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目标得以细分和量化,并按照道德发展层次和教育对象的需求,进行近距离、小目标、持续性的德育教育,使党的要求和学校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大、中、小学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有序化、层次化和科学化。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抽象,脱离青少年生活实际,与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一些学校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倒挂,呈现为倒金字塔型,即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将青少年道德教育视作单独教育,把它当作可以离开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而在相对封闭的德育课堂中进行的独立过程,依靠单独的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等)、单独教师、单独机构来实施。这在客观上把道德教育从完整的学校教育中、从青少年的整体生活中割裂出来,缺乏与智育、体育与美育有效结合的机制,使服务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变成某一门课、某一本教材、某一个或一些教师、某一个机构的任务。

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实践价值和引导作用凸显。因此,在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树立“大德育观”,即在保持道德教育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地与智育、体育与美育相结合。具体说,“大德育观”就是“三全”教育:“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全方位——所有教材要体现德育的要求;全过程——学校所有活动要全面渗透道德教育的理念。

青少年道德教育载体:家庭?互联网?

在改革开放社会条件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道德实践范围不断扩大。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由家庭和学校扩展到社会各个部门和大众传媒。社会各界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等场馆、设施,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大众传媒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提供的信息量已超过学校和家庭;从质上看,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信息,共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和新颖更能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不断强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报道,创作出版了大量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充实和丰富了教育资源。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既表明大众传媒等社会机构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也使家庭与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功能与作用逐渐弱化,成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家庭道德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启蒙教育,又是日常教育、终身教育。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家庭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家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但随着功利化、世俗化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父母往往以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对子女教育投入的行为策略。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知识和技能训练,以智育作为评价子女优劣的主要标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在一系列具体的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家庭教育上的功利化取向,一般认为,这是家长在市场法则强大压力之下的选择,也是社会现实对家长的影响和约束。因此,我们要针对家庭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的现实,进一步明确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义务、责任和目标,构建家庭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运行机制和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明确家庭作为摇篮教育、启蒙教育、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地位,明确父母作为青少年第一“灵魂工程师”的地位,并形成相应的理念、义务和责任规范。二是要制定具体量化的家庭道德教育指标体系和实施规则,使家长们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步骤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形成相应的责任制度。三是要建立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家庭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形成科学规范、协调统一、系统运作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整合与互动。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使教育方式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现实时空趋向超越时空,变单一传递为积极的双向、多向交流,传输快捷,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新武器和新手段。信息量大、信息资源共享,使不同形态的文化前所未有地接近和频繁交流,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素材。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文明成果得以在网上迅速传播,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网络的多边平等性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也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保障了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互联网及其网上内容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亲和力在青少年心目中已不如以前。青少年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而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率则明显下降。为此,必须把互联网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动员和整合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占领它、丰富它、完善它,使之成为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思想道德教育园地。要坚定不移地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开放的网络世界,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以优质的服务提高青少年的亲和力,以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切实解决好青少年“人—机”关系,占领互联网阵地,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依据《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制定科学的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准则,并借助网络技术形成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理论;二是加强和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教育新方法,及时追踪青少年网络道德正在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网络道德教育新理论。开发高质量的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和数据库,丰富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内容。三是尽快建立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管理和监控机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体系。建立青少年信息反馈系统,加大网络道德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舆论氛围。对于违犯网络道德准则的人要及时给予严肃处理,严重者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

标签:;  ;  ;  ;  ;  ;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宏观思考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