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183;统摄#183;有序——--议论文写作的三个思维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文论文,环节论文,思维论文,统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作笔谈
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力不从心,文思枯涩。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从训练学生思维着手,重点抓好学生作文时的三个思维环节,即审题时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选材时加强统摄思维训练,组材时注意有序思维训练。
一、审题时重视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中心出发,从各个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
我们知道,事物往往是一个多侧面的多元化的复合体,由于写作者的素养、能力和心境诸因素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认识就不一样,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有助于训练他们思维的多向性,有助于提高审题立意的准确性。以一次作文课为例,谈谈审题立意时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做法。
《文汇报》载:“用四根火柴在同一水平面上围成一个方框,再用另外两根火柴的两端挑这个方框,挑起者(指火柴方框离开水平面)一定会有所启发。”
我将这一智力游戏作为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试着做。几分钟后,陆续有同学完成了这一游戏,这时我抓住同学完成游戏时所具有的最佳兴奋点,让他们想一想:①自己是怎样挑起这个方框的?②在挑起以后自己有什么想法?③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思考片刻后,同学们争着发言。
有的说:“挑起火柴方框的关键在于找准力的支撑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找准要点、关键,纲举目张。”
有的说:“我经过多次的试挑才得以成功。这使我悟到一个道理:做事常会受到挫折,很难一次成功,但只要不气馁,多摸索,经过多次实践,总会成功的。”
也有的说:“我虽然自己没有做成功,但当我向别人问清了情况后,也和别人一样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说明了善于借鉴别人经验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上面三种说法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第一种强调的是“关键”,第二种强调的是“实践”,第三种强调的是“借鉴”。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叶圣陶论文集》172页)
实践证明,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启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的联想领域,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准确性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材时加强统摄思维训练
作文打开思路能多角度地联想,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虽然是关键性的一步。但这时学生的思维呈散射状态,觉得这也可写,那也舍不得。如果这样就写,不是无所适从,就是文不对题,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文章肯定写得夹七杂八一团糟。这就需要加强统摄思维的训练。即根据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去选择有新意的材料。有经验的教师,会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学生思维的亢奋时机,引导学生,围绕立意,进行思维定向收束。现仍以一次作文练习为例:
材料:“自学与从师其实是一回事。不善学者,有人举一而自己不反三,等于没有老师,善学者没有人举一,自己也能反三,自己是老师。”--吕叔湘
阅读上面这段活,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在下面提供的材料中找准能阐明观点的材料。
①瓦特通过“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认识了蒸气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②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③清朝著名学者戴震,幼年读书时,接二连三的向老师发问,为他后来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④京剧表演艺术四大名且之一的程砚秋年轻时,练台步着了迷。他头顶一碗水,一步一步地练,每天坚持走几十次、上百次,最后终于成名。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⑧英国有一个人叫亚克敦,藏书十万卷,但他不善学,因此直到死什么成就也没有。
⑦陈景润发现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一书中的错误,就写了相关的论文并附上倌寄给华罗庚,使华罗庚及时纠正了错误。
⑧围棋大师聂卫平读小学时就迷上了围棋,常常因在放学路上看别人下围棋而忘记回家吃饭。
⑨某些同学在学习上很用功,但收效甚微。
我们根据吕叔湘先生的话,分析得出:自学本身并不等于从师,关键是“善学”,这是治学成业的根本方法。本文就是要求作者论述“善学”的作用,其本质是讲学习方法。上面提供的九个材料,粗看谈的都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但细作定向思考,其中材料①②③⑤⑦或正面或反面表现“善学”的方法与作用,材料⑥⑨是从反面讲“不善学”的后果,而材料④⑧则体现的是“好学”与“入迷”。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九个材料中,适合阐明“善学”这一论点的材料只有七个。其余④⑧两个材料与观点不相吻合,应予剔除。
通过上述训练,可以优化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避免或者减少观点与材料之间张冠李戴的现象,增强议论文论证的逻辑性。
三、组材时加强有序思维训练
找到了能阐明观点的材料,已解决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问题,但虽为“有米之炊”,却因不是“巧妇”,难以摆出色香味俱佳莱肴,这就需要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仍以上述练习为例:可用来阐明观点的材料共有七个,这些材料各有侧重,如果排列不当,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论证效果,甚至会显得杂乱无章,相反,组合严密、有序,则将会大大提高说理的效果。上面七个材料,只要细加琢磨,不难发现②⑤两个属于“事理”,其余五个(①③⑥⑦⑨)属于“事例”,它们在文章论证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开发价值。
“事理”本身已点明事物的一般道理,往往可以作为分论点来使用,像②直接点明“善学者贵置疑”。材料⑤从反面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蕴含着“善学者需善思”。
“事例”是具体的,可以直接作论据,但其中也一定包含着某些道理,经过分析可以深化中心论点。材料①③⑦可以直接用作论据论证②这一分论点,但细加推敲,这三个材料同中有异:材料①“善学”的方法表现为“善疑”;材料⑧“善学”的方法表现为“善问”;材料⑦“善学”的方法表现为“勇于质疑”。因而在组材时又可作三个不同角度的分论点,作为材料②的补充分论点,在结构上宜于独立成段,顺序上宜于按①③⑦层进排列,而材料⑥⑨从反面论证不善学,可拿来论证⑤这一分论点。
综上所述,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如果能认真抓好三个思维环节,即审题时主动地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开掘材源;选材时慎重地进行统摄思维,考核材料,印证观点;组材时严密地有序思维,搭配材料,安排结构,那么,写作成文也不再是很困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