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公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公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社会公平”,指的是公正与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贯彻过程和效果的一种
社会表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显然是不公平的,平均主义也不等于社会
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
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
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共同富裕。而只有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分配不公
,利益不均的社会,只能导致两极分化。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客观要求。社会不公会带来社会
动荡,社会动荡势必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有
差异的富裕。但差异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那就是按劳分配原则和至少不致
于使经济落后地区出现贫困恶性循环的原则。倘若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越拉越大,倘若贫困地区的人民始终处于贫穷状态,不仅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
目标的实现,而且必将直接影响全国的协调发展和安定团结。因此,实现社会公
平,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和现实问题,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一、实现社会公平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阶级之间,社会公平的性质和内容是不同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效率优先原则。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
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没有很高的效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分配制度上,要坚
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必须体现效
率优先的原则,离开效率的公平,就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在整个社会主义
现代化过程中,公平不应该损害效率,任何损害效率的行为终将损害公平。公平
是权利的平等,是法律面前的平等,同时也是机会的平等以及争取机遇的社会竞
争的平等。社会公平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强
调社会公平的同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多数人利益原则。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优势是与最广
大的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力发展水
平还比较低,在世界上属于低收入国家。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东南沿
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相当大,近几年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经济发
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经济变革都可能使一些人得利,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很
难同时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中,必须坚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国家根本利益的思想。每一项政策的制定,
每一个改革措施的出台,首先要考虑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把少
数人的富裕建立在多数人的贫穷上。假如我们单纯地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走资本
原始积累的老路,那就会直接损害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那种违背多
数人意愿和牺牲多数人利益的社会没有公平可言,也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
共同富裕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
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就全局而言,先富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的根本
目标是共同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避免两极分化,也必须避免两
极分化。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也要
兼顾公平原则,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要采取有效的扶持和帮助政策,时刻关注贫困
地区的发展,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社会的
公正、公平和平等。
二、实现社会公平的若干途径
我们探讨“社会公平”,目的是为了妥善处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内各阶层
的矛盾,使全社会通过深化改革,健康有序地向着更公正、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有以下途径:
实行政策性倾斜,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社会分配不合理必然导致社会不
公。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对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问题,要采取正确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这就
为实现社会公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现在开始,要逐步通过制定正确的财政收
入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建立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
对个人收入分配实行合理调控;要坚持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调节社会矛盾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税收法规;通过改革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建立法人对
支付个人收入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等,减少偷税漏税现象
;通过制定新的税收法规,如参照发达国家制定和落实“遗产继承税”、“资产
赠予税”等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新税种,让经济发达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个人依法
向国家缴纳更多的税金。通过以上政策措施,有效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国
家有力量实现财政支付转移,多投资欠发达地区搞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资源,发
展经济,逐渐缩小贫富差距。
突出搞好开发性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
多,但一个共同的原因是缺乏资金。因此,国家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扶贫政策
,在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和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的同时,认真总结各地扶贫工作
的经验,突出抓好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重点的扶贫开发,不断加大开发性扶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贫困地区人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生活水
平。社会保障系统包托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为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今后我国的社会保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九五”期间,重点应放在
逐步实行公共福利教育和救助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人们过上温饱生活等急需解决
的突出问题上,使低收入或无收入者的起码生活条件得到保障或改善,这是实现
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抑制社会不公畸形发展。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
行为,不但是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也是破坏社会公平、影
响安定团结的孽源。一个风气腐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其结果
只能使贫者越来越贫、富者越来越富,越来越贫。在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暴富
行为具有非法性,都与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有关,特别是违章拆借银行资金、非
法集资、索贿受贿、乱批条子等腐败行为,不但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也引起人
民群众的愤怒和不满。坚持反腐倡廉,不但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而且能从客
观上相对减少社会不公现象的发生。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实现社会公平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实现社会公平的
首先,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动力和保障。发展经济与实现社会公平是
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发展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矛
盾的性质和方面。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不发达,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均贫富”式的“社会公平”是不能坚持到底的。这一点,已被古往今来的历史
所证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不加快发展经济,没
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社会公平就失去保障。经济落后地区的扶贫,失学青少年的
助学,实行新的福利政策等等,所有这些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和手段,都需要雄
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其次,实现社会公平是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
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社会公平虽然处于矛盾的次要地位,但如果只顾经
济发展而不顾社会公平,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安定
的社会环境,离心离德,社会动荡,不可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尔虞我诈,损
人利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些与社会公平格格不入的行为和现象,是破坏
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绝对不会带来任何积极性。一
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只能结出“安史之乱”的恶果。在“天
下不患寡而患不均”、“平均主义”等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很难
设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盘剥加剧,官场上的贫污腐败盛行,社会上以强凌弱和
巧取豪夺不会导致反抗和动乱。倘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谁还愿为社会
默默奉献?倘若军地反差越拉越大,谁还来保卫祖国?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与“大鱼吃小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等
再次,发展经济与实现社会公平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之中,并贯穿始终。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上,有两个基本方面
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是要最大限
度地发展经济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讲的是怎样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互为条
件、不分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本任务必须以根本目标为方向,离开了
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就悖反了它原有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也就丧失了其作为社
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本目标离开根
本任务,就可能变成空中楼阁,因为它丧失了实现的可能性,即丧失了客观真实
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通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改革措施,大力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逐
步实现社会公平,使12亿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总之,发展经济与实现社会公平二者缺一不可,任何强调一个方面而偏废另
一个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而也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在
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同时,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贯彻社会公平的原则。只有这
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59460部队)
(据1996年第11期《内部文稿》)*
标签:社会公平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公平原则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