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期是构成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但很多青少年在面对考试升学、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等心理异常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很有可能演变为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发现的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两个角度,来阐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青少年是构成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这一人生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断乳期”,即表明了这一时期,青少年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精神上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丰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指导、咨询,对于加快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步伐和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问题暴露无疑。在我过去半年的义务教学活动中,曾经教过3—6等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由9—14岁不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了一些青少年现存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
一、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依据
从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的结合上研究社会现实与青少年心理健全发展的互动机制。从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来看,时下我国进行的社会变革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即外在影响源;而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变化中存在的某些缺失和不成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变化的内在根源。因此,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社会变革现实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交互影响的产物。我国社会变革是全方位的,因而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应多方面考虑社会变革的现实环境变化,如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学校与社区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同时也要关注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社会变革导致的外部环境的多变性,不但给本来就处于心理躁动期的青少年增加了心理适应困难,而且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及其教育赋予了更多的新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基本原因。从心理素质的内容构成要素和功能结构作用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青少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刺激内化而形成的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等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构成。同时心理素质结构具有稳定性、内隐性和发展性等基本功能。我们在研究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内容和基本功能,结合社会转型的现实和青少年成长的实际,把青少年心理问题概括为青少年交友问题、性格问题、注意力问题、情绪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几个方面概述。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 “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 许多 社 会 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青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我国当代青少年心理的主要问题
(一)青少年交友困难,与人缺乏沟通、与社会脱节等交际障碍。
在学校环境中,这类青少年往往表现为孤僻、自闭、怕生、胆怯等。例如,有个学生每次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在课下,与同学的交流中,也表现出害怕的神情。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表明: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的社会范围在逐渐增大,所要进行交流的人群范围也在扩大,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好奇心旺盛等原因,他们会试图增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主动或被动的进行交往活动,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完善,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还不够准确、不够客观,因此,难免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挫折是不被自己内心承认和接受的,长此以往,就会成为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自闭、孤僻、抑郁、胆怯紧张等心理,阻碍个人的人际交往活动,形成心理障碍。
(二)以自我为中心,存在偏执、自私自利、一意孤行等性格障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学生会把破角的作业本发给别人,而给自己最好的作业本。这些性格上的不健全,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目前计划生育的现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无度溺爱,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所以,在学校,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自私偏执、自以为是、不听取他人建议。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对青少年以后人生道路上困境的解决,百害而无一例。
(三)注意力涣散、缺乏自信心等学习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课堂上,经常能够发现一些孩子在学习活动中不能集中注意力、目光左右移动等现象,类似这种,在学习上,由于非人为原因造成的困难,都被看做学习障碍。更为甚者,便是学习困难,美国卫生研究所定义:学习困难是归因于神经系统造成的,特征是辨认字的正确性及流畅性有困难,以及无法拼写,语言的拼音组成有困难。这些困难,一般由非人为因素造成,但如果经由指导和强化练习,会得到提高和改善。
(四)缺乏情绪控制、不会正确处理个人情绪等情绪障碍。
由于青少年期的情绪活动具有丰富性、冲动性、敏感性等特点,所以,在很多青少年的身上,都存在一些情绪障碍。例如,有的小孩不会控制自己的烦躁情绪,在自身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暴躁情绪以后,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随意谩骂他人、破坏公务等。形成这些情绪上缺陷的原因很多,家庭心理教育不及时、学校心理辅导不到位、自身心理不健全等等。
(五)由青春期来临引起的内心焦虑、紧张不适应等心理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性成熟时期,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正在或已向成熟过渡,一方面是对性知识的好奇,从而对性知识发生兴趣。但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校或家长并没有给青少年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学生只能从科普报刊、文艺报刊、专业医学书、电影电视,同学等处获得。这些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性知识,有可能使他们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受到其毒害,从而产生性心理障碍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于性知识的理解还不完善,往往就会产生青春期烦恼,对自己身体上的生理变化感觉羞于启齿、不愿与人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的辅导、教育跟不上自身的节奏,长此以往,造成沉重心理压力,从而演变为心理问题。
其实,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有很多,由于表现形式不一、具体原因不同等具体原因,只列举了这五种比较典型的青少年心理障碍。由于青少年各种欲望增强和精力充沛以及社会交往面扩大,他们接触社会上犯罪势力的可能也增加。有些青少年就可能尹受诱惑、唆使而犯罪。某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研究表明:13岁是青少年劣迹出现的高峰年龄;16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其罪行主要是打群架、偷窃和流氓性行为[2]。我国当前犯罪人员中,青少年占得比例较以往任何时期都高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
四、构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应树立“以青少年学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强调“以青少年学生为本”,那么我们必须先了解青少年学生,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形成更有效的心理教育辅导。许多青少年都犹如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在父母的襁褓下长大,依赖性增强,步入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很难适应。怎样引导青少年发展更积极的、更理性的、更符合自我心理。正确引导是第一关键,其次就是榜样的力量,再有要营造整体健康的氛围,我们就可以使青少年慢慢改变错误的认知,改善错误的心理状态。增强青少年心理建康的很重要一环就是教师。教师教书育人,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所以教师的心理教育,责任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情感表达途径,而且从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可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各种趣味活动、专家讲座是学生们最愿意参与的。因为通过讲座可以学到最前沿的东西。同时开展另类活动,使学生业余生活更添多姿多彩。这些活动的有效实施,会很大程度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创造让青少年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使他们对社会有所了解,有所认知。
没有对社会应有的感知能力是不行的,设立一些社会实践和调查小组,能够供青少年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自我世界观进行验证。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切实地解决一些问题,对他们是最好的锻练和检验,能让他们在实践中融入社会,舒缓心理压力,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四)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老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每位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还有,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起来就非常有针对性、实效性[3]。
总之,由于青少年存在一些显著的心理问题,我们则应该科学的解读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新观念,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1-75.
[2]张海霞,张涛.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02):26-28.
作者简介:
乔尚(1993-),女,回族,江苏高邮人,中央民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论文作者:乔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青少年论文; 心理论文; 社会论文; 心理问题论文; 情绪论文; 青少年学生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