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经济结构论文,长三角地区论文,效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3—0045—04
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都是我国工业生产集中的地区,但是二者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效率、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增长代价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对比分析,能全面地对两个地区的区域经济质量进行比较研究。为获取数据方便起见,本文以行政区划——“省”为单位界定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则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对位置变化
经济总量增长的差距可以通过GDP增长率体现。1978—2004年期间, 东北三省整体的增长率持续地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增长率,只有个别年份东北地区增长率高于长三角地区。也就是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地区的增速一直低于长三角,并且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当然也是因为这个时期各个地区普遍出现高增长,所以增长率的绝对差距就比较大)。近期的数据显示,21世纪初几年间二者的差距开始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东北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的后果是相对经济地位开始下滑。按1978—2004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值排序,可以发现:上海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而其他省份则变化很大。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自1978年以来,分阶段性持续下降。辽宁省集中下降的三个时期是1992年、1995—1996年、2004年,最终从1978年的第4名跌到了2004 年的第9名。黑龙江省出现了两个集中下降的时期:1986—1987年和1993—1994年,最终从1978年的第5名跌到了2004年的第10名。吉林省的情况比较特殊,各个年份出现的波动多一些,但是总体的趋势还是下降,从第8名变为第14名。
而同时期,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则经历了不同的位次变化过程。浙江在1978年以后,经历了一个高速提升的时期,从第15名提升到第4名。 期间经历过波动。但是最后在第4名的位置开始长期稳定下来(1997年—2004年)。 江苏的位次一直变化不大,始终在第5、6、7名上波动。 而上海则也一直保持第一名的位置不变,所以长三角内积极的变动因素主要来自浙江省。
总之,1978—2004年期间,东北地区各个省普遍地位下降,而长三角内的形势则是上海保持第一的绝对优势,江苏比较稳定,浙江增势迅猛,成为长三角内部变化最明显的地区。
二、经济效率比较
1.产出效率比较
我们分别以单位资本和单位劳动力的产出作为衡量各个要素的使用效率指标,以便对两个地区的产出效率作出比较。单位劳动力产出指标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效率远高于东北地区,超出该地区34%。而且两个地区内部差别也比较大:东北地区产出效率最高的辽宁介于江苏和浙江之间,接近江、浙的水平,但是另外两个省效率就低许多;长三角地区内,上海的效率极为突出,是另两个省的2倍多。总之,江苏、辽宁、浙江比较接近,处于中游;上海以绝对优势占据上游;而吉林和黑龙江则居于下游。另外,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指标显示,工业企业中,长三角地区的资本使用效率要高于东北地区,超出东北地区56%。
2.经济增长代价(资源、环境成本)
在比较了经济产出、要素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后,有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从资源消耗(包括能源和水)角度看:长三角单位GDP消耗水资源比较大,而东北则是消耗能源——电力比较多。长三角水消耗高出东北23%,而东北电力消耗则比长三角高出43%。所以,综合而言,东北的资源使用效率劣势更明显一些。而这种巨大的电力消耗主要来自黑龙江。
从环境代价来看:东北付出的各项环境代价普遍高于长三角。工业废水、废气、废物排放等各项指标都显示,东北的经济产出中包含的环境代价远高于长三角。同时长三角内部,上海经济增长中的环境代价高于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这说明环境代价问题并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能自动解决的,东北不能坐等经济发展以后再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当前开始采取措施。
我们分析发现: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呈严格正相关。可见,能源使用的经济约束是比较严格的,但是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管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水资源使用的价格约束不够强硬。另外,环境污染的情况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关系,说明在我国,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都还没有给予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
3.经济辐射力——以对外贸易水平为例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质量,不能仅仅关注当地内部的情况,经济运行质量高的区域将通过各种形式对本区域之外的地区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辐射将通过产品、技术流动、人员流动等形式发挥作用。因为各省之间商品流动的情况缺乏统计数据,我们用对外贸易数据作为反映区域经济辐射能力的一个指标。外贸数据反映了一个地区对于国外的辐射能力。该指标显示东北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比长三角地区低很多。按调整前出口数额计算的出口占GDP比重显示,东北地区的经济外向联系程度与长三角差距很大,该比重只是长三角地区的1/4。调整后,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这是因为长三角加工贸易在其整个贸易中比重比较高。
4.科技进步
可以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吸纳科技流入三个方面来衡量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
表1 2002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研究与开发(R&D)经费内部支出统计
研究与开发(R&D)
研究与开发(R&D)
研究与开发(R&D)
经费内部支出 经费内部支出 经费内部支出的结构(%)
(万元)占GDP比重(%) 研究与开发机构 大中型工业企业 高等学校
辽 宁7156051.31 17.35
52.96
8.50
吉 林2640851.18 24.79
34.57
8.90
黑龙江2328800.60 10.98
58.06
14.05
东 北1212570
1.05 17.75
49.94
9.65
上 海1102663
2.04 32.50
45.26
10.85
江 苏1172582
1.10 22.71
48.02
11.66
浙 江5428650.70 5.4434.20
13.07
长三角2818110
1.18 23.21
44.28
11.62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
东北地区的R&D经费支出绝对量不到长三角地区的50%,占GDP比重也低于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最高的是辽宁,长三角地区则是上海。从R&D经费支出构成来看,两个地区都是企业支出比重最高,但是东北地区企业在R&D经费支出中比重更高;而长三角地区则在各个机构中相对分散些。在这种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下,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产出情况差距也比较大。2003年东北地区专利授权量只有长三角地区的1/4。
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情况并不能代表地区科技活动的全部,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地区吸收技术流入的能力。如果一个地区具有很强的吸纳技术能力,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有活力。按技术流向地域统计技术流入合同金额,可以发现1992—2002年期间,两个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东北地区只有辽宁省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吉林和黑龙江在1998年和1999年后开始略有下滑。长三角地区,上海在1999年以后出现爆发性增长,而江苏、浙江则保持平稳的上升趋势。比较两个地区总流入金额,可以发现二者的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吸收的技术合同金额快速攀升,而东北地区增长基本停滞。到2002年,东北地区吸收的技术合同金额只相当于上海的25%。
三、产业结构比较
1.产业结构的特征
从两个地区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支柱性行业,可以看出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东北地区比重最大的工业是采掘业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而长三角地区比重最大的则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可见东北地区的工业具有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而长三角则显示了其经济的高度技术化、信息化的特征。
从比重最高的五个行业合计比重来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比较集中,排名第一、二大行业的比重都比长三角地区第一大行业比重高,而且5个行业创造了超过60%的工业增加值;长三角地区相对分散些,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四大行业的比重都低于10%,五个行业所占的总比重也不过40%而已。可以说东北地区更侧重个别行业发展,这些行业优势很突出,而长三角地区各个行业则显示一种相对均衡的齐头并进的格局。研究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局限于各个省孤立的特征,应该同时分析各个省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性。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各个省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2。
表2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指标1指标2 指标1指标2
黑龙江*吉林0.6230.266上海*江苏0.8650.850
吉林*辽宁 0.6280.500江苏*浙江0.9490.880
辽宁*黑龙江0.8550.551浙江*上海0.8750.713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4、吉林统计年鉴2004、黑龙江统计年鉴2004、上海① 统计年鉴2002/2004、江苏统计年鉴2004、浙江统计年鉴2004;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
数据说明:指标1用了2001年第二、第三产业66个行业的数据,用营业收入计算。
指标2用了2003年工业37个行业的数据,用工业增加值计算。
数据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低,互补性比较强;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性要高一些。从这个结果来看,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协调性比较高,所以东北地区各个省之间分工协调的空间是比较大的。虽然目前各个行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是东北地区的整合前景比较好。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工业内部的结构还是包括第二、第三产业所有行业的结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其中,浙江和江苏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最高,两个指标都是所有地区间最大的。
2.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们当然有理由怀疑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一系列上文讨论的差异,比如产出效率方面的差距、单位产出环境代价的差距等。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进一步讨论产业结构对环境和产出效率的影响。
(1)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表3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的作用
工业废气 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废水
辽 宁1.25 1.94 1.50
吉 林1.39 1.98 1.03
黑龙江1.04 1.44 1.89
东北地区 1.22 1.80 1.47
上 海0.77 0.68 0.73
江 苏0.83 0.96 1.21
浙 江0.85 0.56 1.35
长三角地区0.82 0.75 1.15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4、吉林统计年鉴2004、黑龙江统计年鉴2004、上海② 统计年鉴2002/2004、江苏统计年鉴2004、浙江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4。
以全国平均的分行业排放量为标准,和各地的产业结构相乘,得出参考的排放量,再计算实际排放量/参考排放量的比值。各地区参考排放量的不同其实就是来自各地产业结构的差别,而实际排放量的不同则取决于产业结构和行业素质的共同影响。所以二者相除,可以看出行业素质对于排放量的影响。
首先,如果实际的排放量和参考的排放量相等(即指标等于1),则说明这个地区分行业排放水平和全国一致。如果这个地区单位产出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则是因为产业结构偏重于高污染排放的行业。其次,如果实际的排放量高于参考的排放量(即指标>1),则说明这个地区分行业的污染排放比全国平均水平严重,这是具体行业的问题,而不是产业结构的问题。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是重点整顿弱质的行业,减少这些行业的环境代价,改变微观企业的高环境消耗问题。最后,如果实际的排放量低于参考的排放量(即指标<1),则说明这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排放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各个行业的素质比较高。但是这个指标只是说明了行业素质的问题,并不说明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必然是合理的,仍然有必要关注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这个思路分析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不能把一切环境高代价问题都简单归因于产业结构。统计结果显示,排除掉产业结构的因素后,东北地区三废的排放仍然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东北的三废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行业本身存在弱质性。长三角地区则情况相对复杂:长三角的各个行业普遍污水排放比较大,所以在水污染方面,该地区应该强调各个微观企业和中观行业的治理;而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则相对比较低,所以重点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
(2)产业结构对产出效率的影响
各地总体单位劳动力要素的产出效率问题也可以通过研究三大产业结构来进行解释。其实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要素产出效率要高于长三角很多,但是由于劳动力要素的投入结构(即就业结构)不同于长三角地区,所以,最后导致总体的产出效率低于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要素分配给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而这个行业是劳动力要素产出效率最低的;而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要素则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个行业是三大产业中劳动力要素产出效率最高的。所以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主要在于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当然,东北地区第一、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率低也是一部分原因。
四、结论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总体产出效率比较低、环境代价高、经济辐射能力弱、科技进步缓慢等问题,呈现出典型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总体来说,东北的区域经济质量比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质量低,而且目前这种差距还没有缩小的迹象。正因为如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国家也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
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和经济质量相对低下,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这正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发展时期。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是导致区域发展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发展要从内部开始”,不能单纯靠政策优惠。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东北原有的第二产业基础比较好,尤其是重化工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制造业等领域的人力资源充裕,各个省之间产业分工协作的空间很大,这些都构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条件。我国中西部正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基础能源材料和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产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东北地区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此,东北三省应该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聚集效应。
收稿日期:2005—10—20
注释:
①② 上海2003年各行业工业增加值估算如下:
2003年各行业工业增加值=2001年各行业工业增加值*2003年各行业工业总产值/2001年各行业工业总产值。
标签:经济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长三角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黑龙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