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胸外科开胸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病情,出现临床死亡病例,临床目前对胸外科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研究较少,通过临床研究,有效的预防或是降低胸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存活率。本次研究就针对胸外科开胸术后的心律失常发生因素进行分析,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胸外科接收并进行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 108 例,其中男性 68 例,女性 40 例,患者的年龄在35 ~ 72 岁之间,平均年龄 49 岁,临床按照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与否的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54 例,患者在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其中男性 39 例,女性 15 例,患者的年龄在 53 ~ 72 岁之间,平均年龄 59 岁;对照组 54 例,男性患者 29 例,女性患者 25 例,患者的年龄在 35 ~ 68岁之间,平均年龄 43 岁,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普胸病例 37 例,其中肺癌22 例,肺部良性肿物切除 12 例,自发性气胸 3 例,心外科病例 17 例,
右侧开胸室缺修补 9 例,房缺修补手术 8 例;对照组普胸病例 37 例,其中肺癌 22 例,肺部良性肿物切除 12 例,自发性气胸 3 例,心外科病例17 例,右侧开胸室缺修补 9 例,房缺修补手术 8 例,组别之间患者的病史及手术治疗方式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研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及肺功能、治疗病史、术前并发症、淋巴清扫等过往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两组患者的统计学差异,研究形成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形成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将患者的所有数据统一采用 SPSS17.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方差检验,以 P < 0.05 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当中,患者的性别和胸外科手术类别等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患者的年龄、过往病史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 0.05。
3、讨论
胸外科开胸手术是临床常见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时,许多病症都需要进行开胸治疗,如本次研究当中的肺癌、肿物切除、心脏手术等,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围手术期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并发症情况,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临床死亡病例。心律失常是胸外科术后高危并发症之一,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死亡,针对心律失常的形成因素研究在临床已经具有一定的时间,本次针对我院 108 例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选取了 54 例发生胸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患者为观察组,而另外 54 例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的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性别、病史及手术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却发生了差异较大的并发症情况。
通过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过往病史、年龄差异非常大, P <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具有明确吸烟史,患者具有低肺功能,或是肺部切除病史,在术前发生并发症,具有淋巴清扫记录等,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比例,而一般资料当中患者无统计学差异,那么这些因素可能就是形成胸外科手术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综上,在胸外科手术治疗时,为了避免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并发症,在术前可以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过往病史或是手术进行调查记录,如果患者具有年龄大、病变不伟大、动脉轨道建立时间长等状况,那么就需要提前做好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的防治措施,术前进行好准备工作,术后增加防治措施,以期可以降低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机率或是可能出现的危险机率。胸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因素及形成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早日实现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薛红 . 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4):43-44.
论文作者:王凤龙,毛永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胸外科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史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