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对反向社会化的引导和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个人接受社会经验的影响,内化社会的行为准则,掌握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指出:“社会化过程的第一个方面——接受社会经验——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它的第二个方面说明人通过他的活动对环境影响。”“对社会化概念的这种解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人既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又是主体。”(注:[苏]安德列耶娃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4页。)
根据这个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社会化的对象与社会化的执行者的关系,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家庭中的子女、学校里的学生、整个社会的年幼者,他们不仅是受化者,有时也担任着施化者的角色;家长、教师、长者、权威人物,不仅执行着教化的任务,同时也是社会化的对象,有时处于受化的位置,从子女、学生、下属、年幼者身上接受新的社会影响。所以,人的社会化具有双向性,既包括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传递文化和实施教化的正向社会化,又包括下一代人对施化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向社会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人们生活在完全封闭的狭隘的环境里,几代人所经历的是重复的事件,老人具有绝对的权威,“人们从降生之日起就对耳闻目睹的老规矩必须照遵不误,因此,人们也必须把它作为现实而加以体验,社会系统的存在端赖于此”(注:[美] M·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第 24页。)。因此, 在传统的社会里,社会化一般是一种比较纯正的正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的特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面临着一种大规模的新的冲击。正如托夫勒夫妇所说:“发展日新月异,加速应影响到所有的一切。”(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陈峰译:《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 2页。)在这种激烈的社会巨变中,青年人没有先定的思维定势,他们更倾向于未来,面对复杂的新环境,他们能够作出自由选择,因此,他们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年长一代人更容易适应变化,他们并不把长辈当作楷模,而是进行新的选择,寻找新的道路,建立新的价值观,并以他们的言行影响年长一代人。这就改变了过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青年人单向社会化的模式。
在强调平等、民主和法制的现代社会里,年轻人自主意识、创新和进取精神也大大增强,他们在接受老一辈传递给他们的文化的时候,往往会以自己的创造、革新为历史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并以这种文化对老一辈进行反哺。
当今世界日益开放,各国人民之间交往频繁,一国居民可以到他国旅游、定居,在这种国际交流过程中,年轻人能够较快地学会适应当地语言、习惯,他们往往能够向父母及其他长辈解释周围的事物,说明周围的事物,说明应该与不应该的事情。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和完善,国际的、本国的通讯卫星、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广告每时每刻都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观念、意识、生活情趣、行为方式等信息输入青年人的头脑。青年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更容易感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危机,并经过他们自己的选择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对老年人也产生一定影响。
反向社会化虽然没有正向社会化那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反向社会化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力杠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延续,是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需要年长一辈对年轻人进行教化,而且需要年轻人对年长一辈进行反向社会化。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年轻人对长辈、权威的敬畏和服从,年轻人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满足于把祖辈的传统不走样地继承下来,那么,这个社会的文化就很难发展。只有同时进行反向社会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年轻一代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总结形成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在内的亚文化,这种文化通过家庭内部的交流、学校师生之间的互动、工作单位上下级的沟通等途径,影响着上一代人。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旦被年长一辈所认可和接受,就会由一种亚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文化,从而引起社会文化的更新。
其次,反向社会化是消除代际冲突的有效途径。代际冲突严格说来是一个现代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同一时代中相邻几代人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条件下,因此,代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几代人的协和而不是激烈的冲突和对抗。然而,现代社会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变化速度十分迅猛,一代代新人不断产生,他们代表着未来,渴望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结束今天、开辟明天。但他们所面临的现存的世界是上一代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既得利益,并且保障着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不允许新的一代改变已造就的现存秩序和模式,于是,代际冲突不可避免。消除代际冲突,一种途径是利用正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服从上一代;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反向社会化,使年长一辈了解年轻人所思所想,理解和鼓励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承认和接受青年亚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并加以积极地提倡和引导,使之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主流文化因素,缩小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在反向社会化过程中,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年长一代对外来文化持分析批判的态度,但有些人持封闭保守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持坚持和发展的态度,但有可能全盘继承;与社会主导文化保持一致,但可能排斥其它亚文化如青年文化。年长一代常常以社会经验丰富自居,对青年亚文化不能形成正确的适应心态。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甚为迅速,同时又呈现出不分好坏、全盘吸收之势;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批判的态度,但又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年轻一代往往以时代精神的代表、社会潮流的先锋自居,如果年长一代不接受他们的主张,就视之为“老顽固”,这种态度给反向社会化增加了阻力。
二
影响反向社会化的社会因素有家庭、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大众传播媒介、同龄人群体等等。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由于其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教育环境的理想性,与其它社会化因素相比,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反向社会化的发展。所以,教育系统应积极引导和促进反向社会化的发展。
首先,教育应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上一辈的文化,吸收上一辈积极的文化成分。上一辈文化虽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上一代、几代人的文化中有着永恒不变的内容,鲁洁教授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一文中认为,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中,“有的是不变的,这种不变的部分实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这种不变的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文化发展将会出现断裂现象。中国“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否定一切,造成严重的文化断裂,这个裂痕至今难以弥合。年轻一代不管其思想多么先进、多么奇特,这一部分是不能抛弃的,若抛弃了这一部分,反向社会化就没有了共同基础,反向社会化的过程无法进行。
其次,教育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青年亚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更多的是反映今天的现实情况和未来需要,因此,青年文化更具有开创性。但由于青年认识上的片面性、情感上的不稳定性、意志上的薄弱性和行为上的冲动性,使青年人形成反文化的倾向,如反对一切权威的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以及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不劳而获的物质观、亡命称霸的的英雄观和江湖义气的友谊观。这些消极腐朽文化严重影响了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增加了年轻人与上一代人之间的隔阂。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建设,最有条件和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冷静而深刻地批判和探索社会文化包括青年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对之进行具体的选择和恰当的评价。对青年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学校规章制度,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以成为教育的内在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教育的外部对立物存在,使这一部分文化在社会上扩大影响,并为年长一辈所接受,进而逐渐并入或发展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实现青年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推导作用。对青年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即反文化现象进行引导和控制,第一,教育应传递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引导青年朝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方向发展,帮助青年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在最大程度上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克服青年文化中一些极端片面的反文化倾向。第二,教育应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承担学校生活的各种角色,在活动中内化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从而消除他们反文化行为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总之,对待反文化行为的引导和控制既要从总的方面进行价值引导,又要从具体言行上进行指导和规范,减少学生反文化行为产生的频率。
青年学生的某些文化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为这些因素的超限度发展而走向反面。青年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往往表现为好坏不分,对各种腐朽、反动的文化也全盘接受;青年学生充满怀疑、批判精神,但又往往表现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伴随着打倒一切而来的是一个没有偶像的世界;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自我意识的过分发展,则容易导致自大、狂妄的偏执心态和过激言行。教育应对青年文化发挥文化调适的作用,控制某些因素的超常发展,使青年文化不断保持平衡,沿着社会需要的轨道得以合理的发展。
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反向社会化的前提,年轻一代只有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呈现在上一代人面前,才能被上一代人接受,从而实现年轻一代对上一代人的文化反哺。消极、腐朽、偏激的文化往往受到年长一辈拒绝,这时反向社会化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年长一辈接受了这种文化,那就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利。所以,教育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对反向社会化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教育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反向社会化的方式。青年文化,即使是正确、健康的,要想使上一代人接受,也必须采取说理的方式、民主讨论的方式。年轻人应多与长辈促膝谈心,要耐心等待,不能因为长辈一时不能接受新的思潮,就视之为“老古懂、老顽固”加以歧视,这样只能增加隔阂,给上一代人的再社会化增加障碍。民主讨论的方式是反向社会化得以进行的一种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系统应与全社会一起,引导年长一辈正确对待青年文化,形成积极的适应心态。教育系统应通过多种途径,例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办老年大学、编制针对成人的电视教育节目、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等,让年长一辈在工作之余和退休之后,学习新的知识、了解生活方式变化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包括青年文化,吸纳健康的文化,接受年轻一代的文化反哺。年长一辈如果坚持自我中心,拒绝吸收青年文化的积极因素,不仅不利于自己健康人格的成长,而且不利于青年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年轻一代正确的反向社会化的方式和年长一辈积极的适应心态能够加强代际间的交往和交流,使不同代际的人们之间,彼此敞开心扉,互通信息,互相理解和尊重,从心理上产生认同,在行为上趋向和谐一致,最终实现不同代的人共同社会化。
三
如上所述,教育在促进个体反向社会化方面,与其它社会化因素相比,发挥着更加重要和有效的作用。但教育在促使个体反向社会化发展方面有其局限性。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范围有一定的规定性,人与人的互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要求其服从教育的规定,所以,个体从中得到的社会经验比较狭窄。学校教育内容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另外,由于成年人忙于工作和生计,成人教育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所以,教育对他们的社会化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教育以外的社会化因素有着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育应利用各种社会化因素促进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反向社会化的发展。
在社会化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需要指出的是,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要素,其社会化的对象不仅仅指未成年的子女,而且包括其他家庭成员。我国教育理论界在讨论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时,往往只局限于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而对成年人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熏陶,却注意得不够。其实,未成年子女是家庭社会化的对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是家庭社会化的对象,也要受到未成年子女的反向社会化的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家庭中受到教化、濡染和塑造。教育对家庭反向社会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各种成人教育、各类家长学校,使家长掌握更多的育人本领和家庭生活常识,同时也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二是通过子女影响家长的社会化进程。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加速,成年的家长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年轻的子女能迅速接受各种新思维,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这时,家庭子女与家长的互动可以促进家长社会化进程。另外,家庭子女可以在视听、阅读、歌唱、观赏、体育、旅游等家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拓宽家庭社会化的内容,使家庭所有成员在家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在道德、智能、美感等方面全面实现社会化。教育应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社会化来影响家庭成员的社会化。
不同代人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往往产生一些差异。特别是在社会变化十分迅速的当代,这种差异将更大、更明显,从而出现代沟。代沟的实质是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冲突和竞争,通过这种冲突和竞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倘若每个人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么,社会将会死气沉沉,无从发展。但是,由于代沟的存在,在代沟两边的人们交往减少,互相缺乏理解和感情的融合,结果导致代际关系的不和谐,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因此,教育系统应提倡年轻人尊重年长一辈、年长一辈认同年轻人的言行,彼此和谐相处,减少代际间各种交流障碍,建立起更多的忘年之交”,以促进社会不同的年龄层次的人共同社会化。
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其具有开放性与无强制性、介入性与非统一性、形象性与易感染性等特点,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为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提供了机会,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同看一台电视节目,共同学习一本书,订阅同样的杂志,一起评论电视中的人物,讴歌好人好事,谴责坏人坏事,他们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反向社会化。大众传媒也给两代人的社会化进程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契机,这个机会给两代人的社会化既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消极影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影响,是因为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因此,教育系统应通过出版各种内容健康的书籍,编排优秀的电视教育节目,净化传播内容,促使反向社会化向积极方面发展。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化是产生积极作用,还是产生消极作用,还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人素质。德国传播学研究者马莱茨克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角色、态度和价值观的感知,构成了他在接受传播时的态势,人们往往拒绝那些有悖于自己价值观的信息,并且,个人愈是承认自己是一个群体的成员,用与该群体价值观相悖的信息去影响他的态度的可能性就愈小。所以,教育应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他们提供反向社会化的坚实基础。
社区也给反向社会化提供了特定环境。教育系统应利用社区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民风民俗,开展各种活动,如舞会、棋类比赛、诗歌创作等,加强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之间的思想交流;教育系统应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维护社会区的生活秩序,创造社区的文明环境;还应通过开办各种社区学校,让年长一代参加各种学习,接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总之教育应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促进反向社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反向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的文化发展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上一代人的文化,通过弘扬青年文化的积极部分,克服青年的反文化倾向,限制某些因素的超限度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适应心态等途径促进反向社会化的发展。教育还应利用家庭、大众传媒、社区、同龄群体等社会化因素,积极推进反向社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