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照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220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含氟达拉滨的化疗方案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中主要是使用含氟达拉滨的化疗方案,其中,FC方案的药物包括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而FMD方案的药物包括米托蒽醌、氟达拉滨、地塞米松,而FMC方案的药物包括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米托蒽醌,所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共计30例。结果:3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7%(26/30);不良反应主要是包括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肤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7%(8/30);随访3年的生存率为76.7%(23/30)。结论: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氟达拉滨;疗效
在临床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均属于常见病,这两种疾病在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学以及细胞遗传学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相似点,所以WHO分类也往往将这两种疾病列在一起[1]。氟达拉滨属于一种嘌呤类似物,药物选择性强,能够有效地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含氟达拉滨的化疗方案属于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3月 ~ 2012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56.2+5.2)岁,其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为(237.5±64.8)U/L,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 为(4.6±2.8)mg/L。
病例纳入标准:存在反复感染症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和血细胞均明显减少;存在终末器官功能受损情况;伴有大肿块组织学转化情况;ECOG评分小于或等于2分;且不存在心、肝、肾功能异常情况。
1.2方法
30例患者均使用含氟达拉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54378)的方案进行治疗,(1)使用FMD方案的患者共计5例,方法为:治疗第1~3d时,使用 30mg/m2的氟达拉滨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第1d时使用10mg/m2的米托蒽醌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第1~5d时使用30mg/m2的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2)使用 FMC方案的患者共计1例,方法为:治疗第1~3d时,使用30mg/m2的氟达拉滨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第1d时使用10mg/m2的米托蒽醌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第1~3d时使用250mg/m2的环磷酰胺进行静脉滴注;(3)使用FC方案的患者共计12例,治疗第1~3d时使用25mg/m2的氟达拉滨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第1d时使用500mg/m2的环磷酰胺进行静脉滴注,每隔28天需要重复治疗1次,需要连续治疗6个周期。治疗中,需要使用适量的氟康唑对患者进行治疗,以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治疗中,如果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显著降低,那么就需要延迟治疗;治疗6周后,如果患者仍然存在骨髓抑制情况,需要减少25%的药量;针对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结合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记录3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生存率。
1.4疗效判定标准[3]
完全缓解:症状基本消失,且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不超过30%,并且不存在瘤细胞;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的病灶体积有大于或等于50%的缩小,且其淋巴细胞有超过50%的减少,与此同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或等于1.5*109/L,而其血小板计数大于或等于100*109/L,并且其血红蛋白超过110g/L;无效:治疗后,患者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病例数*100%。
2.结果
2.1治疗效果
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为17例,部分缓解为9例,无效为4例,治疗有效率为86.7%(26/30)。
2.2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中,发热为2例,胃肠道反应为3例(其中,恶心呕吐为2例、食欲不振为1例)、皮肤过敏反应为1例,神经系统反应为2例(其中,头晕为1例、头痛为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7%(8/30)。针对发热患者,及时地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针对胃肠道反应患者,及时地给予吗丁啉等药物;针对皮肤过敏患者和神经系统反应患者,及时地给予药物减量处理。经上述处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自行缓解。
2.3生存率
治疗后,对30例患者均随访3年,其生存率为76.7%(23/30)。
3.讨论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属于发病率较高的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淋巴结、骨髓、血液、肝脏以及脾脏等部位出现聚集现象,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特异性皮肤损害,具体表现为丘疹、红或紫色斑疹和结节等,其中,大结节会导致程度各异的溃疡甚至坏死症状,患者的颜面和头部均可受累[4]。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在临床上也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往往会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发生,这一疾病的患者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浅表淋巴结,并伴有脾肿大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和外周血变化。
氟达拉滨属于一种常用的嘌呤类似物,属于是阿糖腺苷的氟化核苷酸衍生物,所有有着与阿糖胞苷相似的药理作用,患者口服后,这一药物能够迅速转变为活性代谢物2-氟-阿糖腺苷二、三磷酸盐,对于DNA的合成有着极为显著的阻断作用[5]。有研究人员指出,氟达拉滨能够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有着较强的生物选择性,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含氟达拉滨的化疗方案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部位,可以有效地抑制病灶的扩散,所以能够控制患者的病情[6]。
本研究中,3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7%(26/3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7%(8/30),随访3年的生存率为76.7%(23/30),这充分表明,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的效果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笑笑,阎蓓,王振兴等.氟达拉滨为主的联合方案与CHOP样方案治疗初治惰性淋巴瘤的比较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0):900-903.
[2]木合拜尔,买买提力,张晓燕等.氟达拉滨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C].//第八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钟山国际MDS学术研讨会、南京2012血液学年会论文集.2012:217-217.
[3]张亚停,方建培,翁文骏等.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10):592-594.
[4]李沛沛,封丽丽,葛学玲等.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2):118-120.
[5]王涛,马梁明,朱秋娟等.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J].白血病?淋巴瘤,2014,23(4):216-218,222.
[6]祝焱,秦群,谢兆霞等.口服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瘤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3):221-224.
论文作者:陈映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淋巴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淋巴瘤论文; 白血病论文; 达拉论文; 方案论文; 率为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