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分析论文_刘剑

(成都市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方法:将我院2013年7月-2016年5月确诊的脊柱结核22名患者CT进行分析。结果:68个病变椎体中局灶硬化型19个、骨碎片型 6个、溶骨型25个、骨膜下型8个,混合型10个,部分椎体伴随有脓肿钙化、死骨、硬膜囊受压、附件受损等破坏。结论:通过CT可检查并分析不同脊柱结核类型的表现特征,有利与脊柱结核的后期治疗。

【关键词】脊柱;结核;骨质破坏;CT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027-03

CT manifestations of bone destruction in spinal tuberculosis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bone destruction in spinal tuberculosis. Methods Analyzed the CT images of 2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May 2016. Results There were 19 cases of focal sclerosis, 6 cases of bone fragments, 25 cases of osteolytic, 8 cases of subperiosteal, 10 cases of mixed type in 68 lesions of the vertebral body. Some vertebral bodies were accompanied by abscess calcification, sequestrum and hard Membrane capsule pressure, damage and other damage accessories. Conclusion CT can check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pinal tuberculosis typ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later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Key words】Spine; Tuberculosis; Bone destruction; CT

脊柱结核是骨科常见的继发性疾病,表现出脊柱神经受压迫、脊柱畸形的特征,如不及时治疗矫正,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1]。因早期脊柱结核没有明显的表现特异性,必须通过影像学方式诊断,以免耽误治疗或误诊。CT影像学检测方式对骨科的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本文通CT检测并分析脊柱结核骨折破坏类型,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3年7月-2016年5月期间经手术或临床治疗鉴定为脊柱结核的患者22例,且均使用CT进行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在5~68岁,平均年龄在(37.3±6.2)岁。病程在0.3~2年,平均病程(1.1±0.4)年。其中临床症状表现为:脊柱疼痛强烈的21例,出现发热、虚汗的患者5例;神经性功能障碍患者7例,伴随有中毒症状的5例。按脊柱病变分类有:腰椎11例,胸椎4例,腰骶段4,胸腰段4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平面扫描,16排CT每层厚度在1毫米,层间距在0.5毫米。该扫描仪内自带图像处理功能,可从各角度获取检测对象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患者需仰卧平躺,对病变区进行平面扫描,并在骨窗及软组织窗位置摄片处理。

1.3图像分析

图像结果由研究人员以及我院3位骨科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商讨后进行分析,最后对图像中病变数、脊柱骨质破坏类型的判断、脊柱周围组织表现形式等数据结果达成统一意见。

1.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以上所有由Excel 2007进行数据库整理并检查数据正确性。

2.结果

2.1 脊柱结核特征

分析所有脊柱结核患者CT 影像结果得出不同类型脊柱结核征象,分别为:骨质破坏,骨质边缘硬化、中央空洞,结构复杂且混乱,椎体及周围组织出现不同程度脓肿、钙化,硬膜囊受压,合并多种椎体病变,附件受损等。

2.2.1骨质破坏:脊柱结核表现出多种的特征。以骨质破坏最为常见。参照常见的骨质破坏分型依据,将CT显示骨质破坏类型分为五种:即局灶硬化型、骨碎片型、骨膜下型、溶骨型、混合型。总计出现68个病变椎体骨质破坏,其中溶骨型病变椎体所占比例最大,为25个(36.8%)。

骨碎片型6个(8.8%),表现出椎体结构性变化,骨质以碎片形式呈现且碎骨颗粒以离散型分布,范围较广,部分小颗粒型碎片侵入硬膜间隙与椎柱软组织。

骨碎片型6个(8.8%),表现为椎体受压超负荷后碎裂,尽管椎体维持原有形态,没有严重畸形症状,但椎体有明显膨胀。碎裂后小片状骨碎片散落范围较广,呈现出游离分布状态,在椎体间缝隙以及周围软组织中均有散落。部分骨碎片在椎管内压迫硬膜囊,使椎管空间变小,见图1。

溶骨型25个(36.8%),表现为骨质疏松,呈现出低密度的状态,骨质边缘模糊且无硬化,增生及硬化程度轻,见图2。

局灶硬化型19个(14.7%),常见于骨质密度较低的部分,其中低密度骨中央区有结核肉芽组织以椭圆、不规则状形态存在。骨质边缘有明显硬化,呈现不规则及局灶性,以2~4毫米的移行程度扩散。少数局灶硬化出现钙化和骨赘,见图3。

骨膜下型8个(11.8%),表现为骨质破坏区集中在椎体前端,前段软组织厚度明显增加,造成该形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旁韧带下脓肿液的入侵,呈现出明显脓肿的状态。图像显示出骨膜下型以虫蚀形态呈现,从骨膜及韧带延伸到相邻椎体,通常合并有多种骨质破坏类型同时出现,见图4。

混合型10个(14.7%),表现为多种破坏类型同时存在,椎体结构复杂且混乱,骨梁排列紊乱,见图5。

2.2.2死骨形成:局灶硬化破坏区17个椎体病变可观察到明显死骨状分布,其主要由于低密度骨质遭破坏或因骨质破坏后骨组织出现缺血坏死,最后呈现为小颗粒型沙粒状、小块片状形态。在脊柱结核中具有代表性研究意义。死骨在多种类型骨质破坏中与其他物质合并,例如与干酪物质的钙化融合,形态上难以清除的辨别,不利于临床检查骨质破坏的具体类型。

2.2.3脓肿及钙化:68例椎体病变中有21例腰大肌及椎管软组织脓肿,呈现出圆形带状形态。其中有13例平扫下可辨认骨质边界清晰可见低密度钙化影。骨膜下型内脓肿明显,有清晰可见颗粒状、小块片状钙化影。8例平扫模式下无法清晰辨别腔壁形态,在加强扫描后能较清晰的辨认腔壁及周围脓肿、肿块。经强化后扫描,观察到脓肿及肿块面积更清晰直观。10例软组织脓肿伴随有明显钙化现象。钙化影以沙粒、小片斑点状、不规则形态呈现。

2.2.4硬膜囊受压:13例硬膜囊受损表现出椎间盘脱出、破坏,表现为脊柱结构复杂,形态演变畸形,压迫椎管出现骨碎片,椎管周围组织受压脓肿。CT影像呈现出冠状、矢状位,椎间缝隙明显窄于正常范围,1例患者出现椎间盘融合相邻椎体,椎体严重畸形的症状。

2.2.5附件受损:6例病变椎体受损程度严重,破损蔓延至脊柱附件,两侧椎弓根受到破坏。其中2例两侧横突受损,3例单侧椎弓根受损,1例胸椎伴随出现肋骨前段破损。

3.讨论

脊柱结核通常由于结核感染或循环障碍所致,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占据75%。在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中,中老年群体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女性,病症类型以腰椎结核最多,胸椎次之,颈椎和骶椎受压破坏率较小[2]。CT扫描结果主要有骨质破坏、脓肿钙化、硬膜囊受压、沙粒状或小片状死骨形成,继发椎管变窄或堵塞。临床表现主要有:脊柱受压弯曲,棘突外部隆起,后背有驼峰状突起,脊柱结构坍塌或畸形形态,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脊柱结核并发截瘫。早期脊柱结核表现症状不明显,通常伴随发热,全身乏力、消瘦、虚汗等一般病症症状出现,无明显特异性,易受患者忽视。中期脊柱结核逐渐恶化,出现病理性骨折,病症蔓延压迫神经系统后,患者疼痛感强烈。疼痛感从神经系统逐渐扩散至各部分肢体,以腰椎、胸椎、股骶反应最为明显。此外,由于病症疼痛引起肌肉痉挛及脊柱生理性畸形,患者表现出异常或怪异的姿势及行为。如腰骶椎患者易出现挺胸凸腹,以屈髋屈膝代替屈腰的姿态,颈椎结核患者易出现头部偏离正常状态,表现出斜颈、脖颈前倾或短缩。

本研究CT扫描结果中68个病变椎体中,溶骨型椎体病变占有36.8%,局灶硬化型占14.7%,骨碎片型8.8%,骨膜下型11.8%,混合型14.7%。其中以溶骨型椎体病变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具特异特征的类型。溶骨型骨质中存有大量的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酶是一种能溶解骨质内蛋白及钙质的成分,在骨关节中溶解骨质形成溶骨型椎体病变。出现局灶硬化型病变的患者通常具有良好的机体免疫性,病程明显长于其他类型,在长期的结核分枝杆菌侵蚀下骨质受到破坏逐渐形成局部骨质硬化。

在骨质破坏、脓肿钙化中均出现过多的沙粒状死骨,分布范围零散,伴随有一定量的碎片化骨质。在局灶破坏硬化及硬膜囊引起的椎间盘中骨质碎片化程度更高,因患者良好的免疫机制和修复作用下,长时间的骨质破坏形成硬化程度多于沙粒性死骨。随着医疗药物使用频繁,机体对抗结核药物产生一定耐药性,对病症治疗以机体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可见患者出现脊柱结核的类型明显多与以往文献报道[3]。CT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的优势,对椎体内部结构有清晰的扫描成像,并且对早期轻微骨质破坏也能够明确诊断。CT对多项指征的有效扫描,能辅助选择不同骨质类型的治疗方式。脊柱结核常见手术指征有脓肿、死骨、硬化、脊柱受压、脊柱畸形等,这些指征表示无法采用手术方式清除结核病灶。例如病灶破坏硬化区可能存有多种结核杆菌、骨质硬化缺血,阻碍抗结核药物进入病灶区,治疗效果不理想。还有以上多种手术指征不利于抗结核药物的作用,病变缓解不明显,复发程度高。因此,在采用治疗方式前可根据CT检查结果的分析确定病变类型,对治疗和改善各类脊柱结核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滢莹,袁慧书.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5,30(05):591-595.

[2]钟平勇.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1,17(20):79-80.

[3]谢文珍,谈晖.脊柱结核的CT诊断(附56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08):69-71.

论文作者:刘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2

标签:;  ;  ;  ;  ;  ;  ;  ;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分析论文_刘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