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中医医院 甘肃酒泉 735300)
(2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医院中医科 甘肃酒泉 735300)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炎汤保留灌肠、小剂量氟罗沙星联合使用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小剂量氟罗沙星治疗,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小剂量氟罗沙星、盆腔炎汤保留灌肠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1.74%)(P<0.05);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IL-6、TNF-α水平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两组药物相关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联合给予盆腔炎汤保留灌肠、小剂量氟罗沙星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汤保留灌肠;小剂量氟罗沙星;联合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58-02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妇科疾病之一,发病后患者将表现出腰骶部或(和)下腹部胀痛不适、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等症状,且劳累时呈加重趋势,此外该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1]。研究表明[2],西医抗菌药物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慢性盆腔炎保守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经抗菌药物单纯给药后仍无法获得满意疗效,而随着近年来祖国医学领域不断受到各界医疗学者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抗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物或将获得更优疗效。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盆腔炎汤保留灌肠、小剂量氟罗沙星联合使用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19~47岁、平均(35.13±1.17)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4.16±0.38)年。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本次入选的9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研究组(n=46)、对照组(n=46),上述一般资料相关数据两组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小剂量氟罗沙星治疗,氟罗沙星[由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63646)]每日给药1次、每次口服0.4g,连续治疗2周为宜。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小剂量氟罗沙星、盆腔炎汤保留灌肠治疗,其中氟罗沙星给药方法、药物来源等均同对照组,盆腔炎汤方剂组成包括鱼腥草15g、白头翁25g、代赭石25g、淮山药30g、白果10g、菟丝子25g、炒芡实30g、乌贼骨10g、红藤30g、煅龙骨20g、炒白术30g、牡蛎20g、黄柏5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方剂加减,如明显盆腔肿块者加15g浙贝母、15g皂角刺、10g莪术、10g三棱,湿热甚者加10g栀子、15g车前子,上述方剂每日一剂,加水后煎煮得药汁300~400ml,分两次经保留灌肠途径给药,即指导患患者取左侧卧位,利用肛管或灌肠袋等器具,使药液灌入直肠,通过肠粘膜使药物吸收,待药液灌注完毕后使臀部抬高约300并保持该体位20min,连续治疗2周为宜。
1.2.2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效果,如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痊愈率等;②炎症因子:记录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监测水平变化情况,具体项目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③安全性:记录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药物疹等。
1.2.3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标准结合慢性盆腔炎患者实际表现判断其疗效:①痊愈:慢性盆腔炎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局部疼痛、白带及月经异常等症状均消失,经临床影像学检查(B超)无异常,具有正常的实验室检查(白带、血常规等)结果;②显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消失或显著改善,B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较之前改善但未恢复正常;③好转:经治疗后各项症状、B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改善,④无效:经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未改善甚至加重,B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未改善甚至恶化。各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好转率、痊愈率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上述研究所得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等炎性因子检测结果均经(x-±s)表示,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经n(%)表示,数据经SPSS 19软件给予统计学分析(传入Excel表)并实施相应检验(t、χ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方案治疗,无因故中断、自愿退出、死亡等异常情况。经分析可知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48%、对照组仅为71.74%,数据对比P<0.05(如表1)。
2.2 炎症因子
治疗前两组IL-6、TNF-α水平检测值对比P>0.05;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均较之前显著下降,但研究组IL-6、TNF-α检测值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数据对比P均<0.05(如表2)。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发病原因为早期急性盆腔炎症发病后未恰当处理所致,发病部位涉及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结缔组织、腹膜等),如输卵管、子宫内膜、盆腔腹膜等[2]。有研究显示[1],慢性盆腔炎发病后不仅将对患者产生生理不适感,若病情严重还将继发不孕从而对患者心理、家庭稳定均将造成严重影响,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研究表明[4],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淋球菌、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等,目前临床大多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氟罗沙星是既往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用抗菌药物,属于一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第三代),给药后通过对病原菌DNA螺旋酶产生抑制从而达到将其杀灭的目的,具有半衰期长、广谱抗菌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因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相关感染性疾病[5]。但有研究显示[4],由于慢性盆腔炎病情进展过程中易产生组织增生及粘连,甚至形成包块(炎性)从而导致单纯抗菌药物经口服、静脉途径无法直达病灶并发挥药效。此外,由于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导致致病菌耐药性增加,也将影响抗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研究显示[6],部分西医药物用药后将导致相应毒副作用,而以往临床若无法获得理想的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时,往往采取增加给药剂量、延长治疗时间等措施,而此举又将显著提高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利于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已成为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归为“少腹痛”、“癓瘕”、“带下病”范畴,发病原因多见于机体血运气运不畅导致脉络受阻,湿邪热邪入侵并蓄积于胞宫、冲任,因此提示临床治疗应以活血清热、化瘀解毒为主要原则,同时需兼用消炎散结、软坚止痛药物[1]。研究表明[5],中药盆腔炎汤方剂组成中牡蛎、乌贼骨消痈清热、解毒散结,代赭石、煅龙骨活血清热、化瘀解毒,菟丝子、白头翁行气散郁,红藤、炒芡实、炒白术活血止痛、化瘀解热,鱼腥草、黄柏清热通经、解毒止痛,诸药联用可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经止痛之功效。研究表明[6],在常规西医抗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基础上,若加用中医方剂将有效避免个体差异,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优疗效,加之本文中盆腔炎汤经保留灌肠途径给药,有利于药物直接送达局部并发挥药效,加之汤剂温度较高,利于促进局部微循环并较好吸收药物。因此提示,常规西药、中药盆腔炎汤保留灌肠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可获得更优疗效。此外,盆腔炎汤均由纯天然中草药组成,提示即使在常规西医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盆腔炎汤也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经盆腔炎汤保留灌肠、小剂量氟罗沙星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仅给予单纯小剂量氟罗沙星的对照组(71.74%),此外研究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幅度更优,而两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此结论与张中华[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联合给予盆腔炎汤保留灌肠、小剂量氟罗沙星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仙红.血虎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3):1559-1560.
[2]费红梅.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TNF-α、IL-1β、IL-4及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变化[J].山东医药,2015,55(38):60-6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386.
[4]王冬梅.慢性盆腔炎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2,13(13):2018-2020.
[5]谢小林.自拟盆腔炎汤口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5,12(09):1680-1682.
[6]张中华.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2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110-111.
论文作者:裴玉霞1,车鸿平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盆腔炎论文; 患者论文; 灌肠论文; 药物论文; 沙星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