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点论文_杨丹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点论文_杨丹

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及环境监测的对象,阐述了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内容;对象;存在问题;建议

目前,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各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量较大,需要集成各类数据信息,因此集成各监测技术,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有着必要性。地区已经开展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支撑各项工作的开展。

1、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1.1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最主要原理便是“准确性原理”,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信息是生态环境历史和生态环境管理的记录、书写,也是生态环境历史的“镜像”写照,同时更能体现环境及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为满足“准确性”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还衍生出了以下3个基本原理。

1.1.1代表性原理: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1.1.2 完整性原理: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1.1.3规范性原理: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1.2 监测对象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水、气、声、渣”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特征。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1.2.2生态环境“要素”监测: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1.2.3生态环境“相素”监测: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1.2.4生态环境“压力”监测:广义为“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解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等。

1.3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2.1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2.2 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3、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时期,部分企业过于追求高利润,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甚至为了达到生产目标牺牲环境。地方政府部分官员为了追求政绩,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未能将环境质量改善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等指标,纳入到目标考核中,甚至为了快速发展经济牺牲环境。除此之外,排放标准执行不到位,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得到降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4、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建议

4.1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监测工作需求,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集成各类技术,有着必要性。某地区围绕落实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环保行动计划,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以政府为主导,协同各部门,调动社会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创新监测管理体系。依据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当平台建成后,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此城市的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对重点监测对象与区域的追踪溯源。

4.2 加强技术创新力度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技术的应用,要注重技术创新。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扩展技术应用范围。目前,随着3S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其在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地震灾害监测为例,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及时启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进行地震前历史数据查询以及灾后数据编程获取等工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灾害治理工作效率。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遥感技术水平越高,则监测数据就越全面。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较为常用的遥感技术,主要包括摄影遥感监测技术以及红外扫描遥测技术等,上述监测技术日益成熟,将会更好地服务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4.3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从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角度分析,其应该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注重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包括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以及技术路线体系等的完整体系,实现从监测技术到质量评价全过程的监测管理工作,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与质量,促进监测体系的稳定发展。

5、结束语

总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更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需要加强现有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监测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德文.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共服务[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6):131-136.

[2]吕国屏,廖承锐,高媛?S,等.激光雷达技术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7):577-585.

[3]陈涛,杨武年.“3S”技术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3,19(3):19-22.

论文作者:杨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  ;  ;  ;  ;  ;  ;  ;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点论文_杨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