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关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增长方式论文,外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0—0086—06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促进外贸、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减少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赋予一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不断,并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环境壁垒的受害者主要是发展中的各出口国,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首当其冲。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质量检测协会提供的资料,中国出口产品每年因遭受各国“绿色壁垒”封杀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仅农副产品因农药超标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为70多亿美元,在“环境壁垒”面前,中国已交出了昂贵的学费[9]。因此,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主要表现

(一)定性分析

1.从贸易增长方式看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走的是外延式粗放型、以数量换取外汇的发展道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以及恶化生态环境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国土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世界144个国家中排在110位以后;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126位以后;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排序在80位以后,由于长期粗放型发展,能源利用率十分低下[1]。从资源禀赋来看, 任何国家都有其限度,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也有个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保护问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虽然推动了外贸出口绝对额的增大,但效益不高。在投入产出比例低、经济效益差情况下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可持续发展。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如果在经济处于迅速增长的阶段,经济效率尤其是效益不高,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就会缺乏基础和动力。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是我国外贸迅速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在外汇需求增加的压力下,只求数量和速度,忽视增长效率和效益,导致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出现滑坡。因此,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对外贸而言,提高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资源密集型。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贸易保护内容的日益多样化,对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卫生、安全等条件的要求日趋苛刻,反倾销现象越来越多。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将被抵消,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也会降低国际竞争力,使比较优势削弱、比较利益受损。如不及时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满足灵活的市场需求,就会使我国被动地适应国际分工,延缓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按“世界经济中心说”的观点,我国将永远处在边缘地区,不会从“淋下效应”中获得升级的机会,而处在贸易比较利益的劣势地位,从而失去竞争力。

2.从贸易发展规模看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从1978—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2亿美元,增长了近69倍;世界排名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

在贸易规模日益扩大的光环下,一些产品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外贸日后的发展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尤其是一些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9.4%,钢材增长27.5%,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增长56.0%;2004年,钢材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04.6%,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增长72.1%,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增长39.4%[2] ;2005年,原油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6.9%,成品油增长22.2%[3]。然而,这些产品都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其出口的盲目增长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会使我国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从而进一步恶化环境。

还有一些产品出口的物量指数增加了,而价格指数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意味着我国单位出口产品的换汇额和效益大大下降了。2002年我国皮革服装出口增长8.2%,出口金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8%;2003年煤炭出口数量增长12.0%,但出口金额只增长8.6%,说明单位出口价格下跌了;2004 年地毯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0.3%,出口金额增长21.3%,大大小于数量的增长幅度[4];2005年钢材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4.2%,平均单价仅增长8.8%[5]。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的自由化使发达国家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更加便宜,国际商品市场上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剪刀差”带来初级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若一味地增加出口量,以出口创汇的最大化代替利润的最大化,以数量代替质量,以速度代替效益,将会使国民利益不断遭受损失,最终落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3.从贸易商品结构看

(1)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今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还应大力发展。但比较优势本身也存在根本缺陷,它仅考虑狭义的比较利益(经济利益),却忽视广义的比较利益(社会和发展利益)。盲目以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去换取少量的外汇,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基础上的,致使我国局部地区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我国有色金属矿钨、锡、锑、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属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这些矿产资源的乱挖滥采。矿物的土地选炼释放出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石材的出口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等等。近年来,一些出口企业又盲目收购发菜、山野菜、药材等野生植物,致使大批农民涌向内蒙古草原,加速了草原沙化。羊绒出口量的扩大导致过度放牧和生态恶化。因此,若一味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很可能是付出生态环境代价,这是经济利益所不能弥补的。

我国出口的大量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属于高污染产品,产生巨大的外部不经济。这些产品品种多、涉及范围广。另一方面,我国出口的制成品仍以初级制成品为主,中、低档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居多。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耗比较大,自然资源的投入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此外,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低。虽然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进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的进口由于我国环保检验措施不到位,从国外带进了一些病虫害和传染病,污染了生态环境。我国也曾一度进口数量较大的象牙、犀牛角、虎骨、豹骨、熊胆等野生动物制品。这些产品的进口破坏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虽已明令禁止,但管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大量进口作为生产投入品的羊毛、合成纤维、铁矿砂、化工原料、原油等产品无一不是高消耗的。另外,我国引进的许多技术与产业是发达国家为逃避本国较严的环保法规,将国内禁止或需支付高昂环境成本的污染严重的技术与产业转移到我国境内,产生大量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外部不经济。尤其在“三来一补”的业务发展中,这类现象更为严重。例如,外国将农药、染料、化肥、橡胶、医药、石棉、水泥、洗涤用品、化工原料、电镀等严重污染的产业乘我国鼓励外资之机转移到我国。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力从外国非法进口大量“洋垃圾”,如旧服装、旧磁带等生活垃圾,废旧船舶、汽车、电器、电缆、轮船等工业垃圾。2003年塑料垃圾、废铁、废纸的进口量分别是1990年的125倍、50倍和21倍,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危机[6]。

4.从出口市场结构看

我国出口市场地区分布过于集中,美国、欧盟、日本一直位居前列(见表1和图1)。

表1 2005年中国商品出口市场前十名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gc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602/20060201484596.html

图1 2004年中国商品主要出口市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gc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503/20050300021346.html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50%以上运往美国、欧盟和日本。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是环境壁垒的发源地和世贸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美日两国的环保标准和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最系统的,它们要求产品的进口标准大都是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仅发达国家实行的认证制度一项就使我国每年蒙受40亿美元的损失。2005年占我国总出口56.0%、居出口第一位的机电产品,其主要市场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受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2002年就损失375亿美元之多[7]。由于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一旦遭遇环境壁垒, 我国出口市场随时都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从市场空间上看,目前我国一部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已占据相当份额,如玩具占33%、桔子罐头占78%、家具占66%、陶瓷占56%,而商品出口区域又十分集中,玩具的72%、鞋的68%集中在美国和欧盟地区,服装的86%集中在日本[8]。这样极易受进口国家和地区经济情况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一旦出口市场出现动荡,我方将损失惨重。

5.从出口商品竞争力看

发达国家在世界环保市场中拥有霸主地位,庞大的绿色市场被它们捷足先登,而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刚刚起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来就很低,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虽呈逐年上升之势,但由于受到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的限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求将环境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在产品中加入环保的因素,以及为达到进口国的环保标准而在产品中增加各种测试、检验、认证等费用都会使出口成本加大,丧失低廉的成本优势,使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二)定量分析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可持续经济增长指标,选取中国初级产品出口额代表粗放型外贸增长指标,以X表示; 选取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代表集约型外贸增长指标,以Y表示。样本数据取1990—2005年的年度数据,共16个。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三个变量取对数,即InGDP,InX,InY。样本数据见表2:

表2 样本数据

资料来源:199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数据库。

图2 InX,InGDP散点图

图3 InY,InGDP散点图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InX和InGDP、InY和InGDP都呈高度的线形关系。

利用OLS法估计方程,得到回归方程式为:

InGDP=5.3353-0.4071InX+0.8062InX

(8.92) (-1.77) (8.43)

R[2]=0.98,s.e.=0.07

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平均弹性为-0.4071,即初级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平均导致GDP约减少0.41%;国内生产总值对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平均弹性为0.8062,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每增加1%,平均导致GDP约增加0.81%。

由此看出,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对可持续发展起制约、阻碍等消极作用,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对可持续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从图4可以看出,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此模型是比较好的。

图4 样本点拟合图

二、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贸易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在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增长是外延式粗放型的,以资源开发、浪费和破坏带动的贸易增长到一定时期会因为优势带来的边际增长收益下降、贸易增长逐渐减缓而面临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要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当前,环保规则的建立、绿色产业的兴起、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为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供了有利时机。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比较优势高级化和建立竞争优势,以此提升我国的外贸质量,这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可持续发展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对外贸易与环境

1.二者遵循的原则不同

贸易政策强调,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可以采取必要的贸易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应给外贸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环保政策为达到其目的,可采取贸易措施来达到更明显的效果,而不受自由贸易政策中一些原则的限制。由于以上不同,各国的贸易政策与环保政策在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其出发点和侧重点均有不同,两者之间难免会出现不协调或矛盾之处。而要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各国的国内和国际政策。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常常产生矛盾,甚至对立

这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经济能力和社会制度限制的因素。但是,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人类认识和解决。两者之间还具有互补性、兼容性和统一性,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这一点来说,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应该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全发展的保证,而不应成为束缚和阻碍其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兼顾环保要求,在发展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使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符合环保的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实现发展的目标,要正确地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中寻求一种内在的协调机制,把环保真正落实到对外经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国际经贸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革命的到来,各国都在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农业文明)和黑色文明(工业文明),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正在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正面效果促进了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涌现,但负面影响也伴随而来,大多数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名义构筑贸易壁垒,刻意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形屏障,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要出口大量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外汇问题,而大量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优势也会逐步丧失。但以制成品出口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面临着环境壁垒的责难,结果是发达国家出口少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就换取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这种不平等交换又重新决定了新的不平等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形成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发展的利益在越来越大程度上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由此,陷入到“中心—外围”理论的怪圈。然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人民的需要是一致的,向可持续发展转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这需要所有国家联合行动,若将发展中国家排斥在外,其结果必然失败,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世界也只有一个。

三、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战略措施

(一)实行科技兴贸,积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要从主要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大量出口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均资源贫乏,决不能长久地走靠资源消耗发展外贸的道路,而只能走靠科技、靠知识发展外贸的道路,向集约型、质量高、效益高的增长方式转变。但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外贸的基础。这一比较优势不能放弃,否则,在新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尚未产生或形成规模之前,如果忽视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会导致出口和整个对外贸易的严重滑坡,甚至崩溃。

(二)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要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必须体现资源的节约性,进口商品要严格把关,为禁止有害有毒的废弃物向我国转移,应采取限制或拒绝进口的贸易管制措施,将严重污染的产品、设备拒于国门之外。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品,21世纪“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外贸行业要抓住这一良机,全力以赴搞好绿色产品的开发,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三)拓展贸易空间,尽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应在巩固传统市场、稳定现有贸易伙伴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地区市场,大力推进和实现出口目标市场的多元化、均衡化。具体就是:稳定发展对美国、日本、欧盟的贸易关系;突出发展同东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和西亚各国的贸易,立足于亚太地区,以东南亚市场为战略重点,因为亚太地区的“雁形”经济层次,正适合我国“二元”经济发展时期的对外贸易的扩展,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产业结构及不同的产品构成的情况下,和不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经贸合作,以便于我们采取互补性贸易和竞争性贸易并举的政策;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地区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四)盯住国际标准,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建设

出口产品应争取获得ISO14000认证,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争取达到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如美国电器产品的UL认证和水产品的HACCP认证等。目前,美国和英国、德国等欧盟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采标率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更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采用了国际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为此,我国应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从制度上消除贸易摩擦。

(五)加快环境贸易立法,实现国内立法与国际接轨

根据国际市场的新趋势,我国要尽快完善贸易中的环境法规。以往虽颁布了不少环境法规和政策,但政策和法规手段不配套,力度不够,难以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因此,应结合我国国情,加快制定和完善商品生产、销售中有关环保的标准和法规,使我国经贸环境管理早日与国际接轨。对在经贸活动中违背环保标准、公约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公开曝光。

收稿日期:2006—07—26

标签:;  ;  ;  ;  ;  ;  ;  

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