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_劳动生产率论文

产业集聚与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_劳动生产率论文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生产率论文,区间论文,差异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至上世纪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之一。从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地区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是与第二产业在空间上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观察地区差距具有无比的优势,因为地区收入一般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而产业集聚很可能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地区差距、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三者密切相关。本文从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省际差异两方面来考察地区差距的内在机制,验证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的影响。

产业集聚效应最终体现为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下降,在本文中以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同时,将产业集聚界定为单位土地面积的非农产业数量,表示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其含义是某一地区非农就业密度越大,其规模报酬递增的地方化、产业间交流或外部性越明显。本文将非农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程度定义为集聚效应,这种效应使得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本文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各地区非农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达到8.8%左右,省际之间的这一集聚效应存在有差异和没差异两种情况,同时就业密度与人力资本两项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力达到62%。这一发现预示着,在非农产业已经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在省际之间无论保持不变还是存在差异,都意味着各省之间有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巨大鸿沟。也就是说,正是多数省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正弹性系数,才导致非农产业存在着空间上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通过累积循环机制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发生极化,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平均收入不断差异化。从这一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形式的区域发展战略所期盼的成效可能在较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出现。

从本文研究结论中得出的政策含义是,各地必须尽量来利用制造业或服务业规模报酬递增的地方化特性,通过加快由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步伐来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可以选择的途径是,加快从农业中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力资本的含量等。

标签:;  ;  ;  

产业集聚与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