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机械行业的技术经济分析及相关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淮安市论文,机械行业论文,经济分析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以来,淮安市机械工业增长很快,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有所提高。1998年与1995年相比,就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以及利税总额等四个重要指标而言,机械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由12.19%、9.14%、8.67%、6.34%上升到18.77%、14.79%、13.13%、10.99%(机械工业部规划研究院等,2000)。2000年实现近30亿元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217亿元的约14%。全市机械行业包括农业机械、电工电器、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石化通用机械等五大领域,涉及电动机、拖拉机、轴承、齿轮泵、特种电缆等50多种产品,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部分产品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从几个支柱产品及其相关企业出发,考察和分析淮安市机械行业的技术经济现状,并对淮安市机械行业未来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前景作出初步估计。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按一定标准选择的四个支柱产品及相关企业;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具体从技术水平(包括创新能力)、行业地位及未来市场空间等方面考察四个支柱产品的技术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前景;第三部分是结论与思考。
一、支柱产品及其选择标准
在淮安市机械行业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特别是市直企业)占绝大部分。据淮安市经委2001年的统计,在1999-2000年全市42个重点企业中,机械行业的企业占有五席,具体是清江拖拉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拖公司”)、清江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电公司”)、清江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轴公司”)、淮阴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液公司”)以及汽车改装厂,其中前两户是盘大企业,后三户是成长企业。与其它企业及其产品相比,清拖公司的中型拖拉机、清电公司的(Y、Y2)电机、清轴公司的轴承和淮液公司的齿轮泵在现有规模、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故将其确定为目前淮安市机械行业的支柱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该四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还将继续保持,据此可以推论它们也是淮安市机械行业今后至少五年内的支柱产品。
二、支柱产品的技术经济现状
1.中马力轮式拖拉机(中拖)
技术水平 清拖公司于1969年自行设计研制了50马力轮式拖拉机,后经不断改进开发,现已发展出500、550、650三个系列十多个中拖机型,产品的附加值率达到15%。在中拖获得的众多奖项中,值得一提的是江苏—504型拖拉机在澳大利亚“国际田间日”比赛中的一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拖拉机产品。但是,与高等级标准相比,该产品在噪声、安全性能和结构等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
设备与创新 清拖公司的生产设备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1997年投入运营的油漆线至今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用来生产箱体类部件的两个加工中心(立式和卧式)以及生产轴类零件的六台数控机床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来自较高的技术创新投入。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1%,而技术创新总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则达4.3%,在国内的拖拉机行业处于中上水平,也达到了全国机械行业的平均水平。
行业地位 清拖公司的中拖在省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国内市场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保持这一地位殊为不易。1998—1999年,清拖公司的中拖的销售业绩大幅度提升,这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同期的大幅度下滑形成鲜明对照。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全国拖拉机行业2000年的市场表现普遍不好),清拖公司的市场业绩在2000年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加强了河北、山东等地的新市场开发,中拖甚至出现了脱销局面。从其市场份额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分析,清拖公司在国内中拖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然而,目前清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近70%,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约95%和42%(理想比率分别为2和1),总资产贡献率约1.2%,而作为中拖生产主要投入品的轮胎和发动机又都在省外(如2001年清拖公司生产扩张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轮胎),这加大了实现竞争规模(1000台)甚至经济规模(4000台)的难度。影响企业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拖和天拖这两个竞争对手的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汽车公司作支撑,清拖公司则必须为人员、债务等沉重负担分散精力和时间。而民营的福田拖拉机更为清拖公司今后5-10年的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市场空间 总体来说,中拖的需求将随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逐步稳定增长。目前国内现有大、中型拖拉机严重老化,农民急需补充新机,国内拖拉机需要量估计会稳步增长。加入WTO后,我国拖拉机的价格优势,也将拉动国际市场需求。据预测,如果考虑更新的需要,以每年更新10%计,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到2005年预计将达6万台左右。而且,中拖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市场,年需求量约为2万台。
2.Y、Y2系列电动机
技术水平 这两个系列电机的总体技术水平属于国内先进行列,但尚不属于领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比如Y系列电机为国际70年代产品,属于第二代产品,而目前国际上又有了新一代产品;Y2系列产品为国际90年代初水平产品,属于国际上最新的第三代产品。在衡量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非标准电机与标准电机的比例方面,发达国家是3:1,清电公司仅为2:8;清电公司(H63-355)效率为85%,而发达国家已达90%以上(机械工业部规划研究院等,2000)。
工艺设备 近年来,清电公司虽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不少力量,但所谓产品开发仍基本停留在对他人产品的仿制上;中型电机的设备不配套,不具备生产高压电机的条件。在机加设备中,数控设备少,数控化率为14.8%,且以简易数控为主;专用设备只占10%左右,同时设备比较陈旧,手工操作多,机械化操作少。但是,该企业在金加工环节所用的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以及电机测试设备方面仍属国内先进,且拥有国际一流的漆包线生产设备。
综合竞争力 按照电机行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来排序,清电公司一直处于全国中小电机行业的前六名,并已成为中国最大机械和电器制造工业500强。清电公司Y系列自1985年起先后进入非洲、亚、欧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电机行业中开拓国际市场较早的企业。而已有批量供应的变频调速电机及自主开发的变频器则可望与漆包线一同成为企业的新增长点。其中,漆包线还有望成为全市机械行业新的支柱产品。另外,清电公司还是国内同行业第一个生产不依靠电磁感应的超声波电机的厂家。
近年来,百万千瓦级电机生产企业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各企业产品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手段主要靠销价,而且基本上还是按地域划分客户。由于传统电机进入壁垒低,民营企业正大量涌现,以其特有的机制优势进一步加剧了电机行业的竞争。目前,清电公司年生产规模是130万千瓦,与该企业应有的最佳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若把已经并入其中的淮阴机器厂考虑在内,清电公司的在职职工人数就应再增加约500人,资产负债率由60%增加到70%。这意味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市场前景 我国中小型电动机市场将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尽管总体上市场趋于饱和,但同时在系列化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又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由于电动机的生产涉及设计、工艺、制造设备、材料、自动控制等方面,因此对软件产业、设备加工行业、材料生产行业、电力电子行业都有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还会推动其它机电、家电、电器等行业的发展。据行业专家的判断,电机生产经营将由经济规模向竞争规模发展,技术上向智能化、高效化和机电一体化发展。
3.液压系统齿轮泵
技术特性 齿轮泵的质量及其它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但是产品在可靠性、一致性、外观及压力等级诸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中液牌齿轮泵曾获行业最高奖。小型动力单元(包括1.5模数的齿轮泵)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由于小型动力单元属于液压系统件,并以工程机械、航空机械等非传统领域为主要服务对象,正日益受到企业重视,而且有望成为今后淮安机械行业的支柱产品之一。
工艺设备 2000年淮液公司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之比是1%,技术创新总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3%。上述投入在同行业中虽然不算高,但其利用率较高。设备方面,在国内首先采用了用于齿坯制造的契模扎机,节约了材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改善了工作环境;率先在国内采用尤里卡多功能处理炉,工艺由计算机控制;增添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国际中等水平)的立式加工中心;工艺方面,研制成功了壳体挤压型材及前、后盖、轴套的压铸成型,向少、无切削前进了一大步。
市场份额 淮液公司的齿轮泵年产量达80万台,为全国第一(占全省总产值的五分之四),在全世界也在前三名;这一产量远远高于保本点(即经济规模)30万台的指标,且接近120万台的竞争规模。从1998-2000年,齿轮泵的销售额逐年增长,目前仅次于天津机械厂,约当于全国的四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2000年初成立动力单元分厂,生产国家优先发展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液压动力单元,打开了该企业由原器件生产向系统件生产延伸的新局面,而且当年就有出口。
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05年,农用齿轮泵市场需求量约为380万台,而在工程机械、航空机械、铁路机械等领域的需求不可限量,但技术和质量要求则更高。虽然企业目前销售形势不错,与其他基础件产品相比,齿轮泵的技术要求较高,附加值也较大(达30%),国内液压行业尚未出现类似其它基础件行业那样剧烈的竞争,淮液公司可以凭借其规模优势令国内同行望其项背。
目前,制约企业深化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不足。我们注意到淮液公司1999-2000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87.5%和73.11%,而以往那种靠地方政府干预获得银行贷款的便利将不复存在,因此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并依靠自身的实力、项目和信誉取得来自银行的支持。
4.中小型轴承
技术和质量 中小型轴承的技术和质量属于国内同行业中的中上层次,而且还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之中。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精度储备率的国际先进水平是95%,球轴承寿命K值的国际先进水平为10以上,而清轴公司产品的K值只在5左右。
工艺和设备 到2000年末,清轴公司拥有相关主要生产设备455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46台,包括全自动数控机床52台,还有一些90年代的进口设备。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以自我技术改造为主要内容。1999年,企业建成投产我国轴承行业第一条中大型低噪声球轴承磨超自动线,采用了可靠的上料和联线装置,自动检测补偿,质量稳定效率较高,达到国际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清轴公司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
行业地位 清轴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业绩属于中等偏上,1998年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逐年有所增长。但是,作为中型国有企业的清轴公司,近年来不仅面临国内同行业其它国企的竞争,而且遭遇乡企、民企和外企的有力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后者还只占行业总产量的5%,到90年代末就已经发展到30%以上。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仅社会负担轻、人员少、劳动生产率高并有价格优势,而且其平均规模更大、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更高、产品出口比例更高。90年代末已经有70多家合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世界十大著名轴承公司已有一半在我国开办了企业,这虽然有利于我国轴承工业的技术和出口水平的提高,但也将严重冲击我国的中、高档轴承市场。
市场空间 据预测,到2005年,国际轴承市场需求量为568亿美元。随着机械、电子、能源、交通,特别是汽车、铁路、工程、农机、冶金、石化通用、环保机械等相关工业的发展,轴承的市场需求将明显增加,但其性能、质量、可靠性以及品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从国际市场来看,世界轴承工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每年以8.2%的速度递增,而且国外大的轴承厂商由于生产中低档次轴承的成本高,正在减少或放弃中低档次轴承产品的生产,转向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轴承,这也为我国轴承产品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目前我国只占世界轴承出口总额的4%左右,只要提高我国轴承产品的质量、性能及其可靠性,出口的潜力还是很大。但是,清轴公司近两年始终保持着75%左右的资产负债率。在沉重的债务负担面前,企业是不能空谈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
三、结论与思考
1.淮安市机械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淮安机械行业为农服务的产品多,大路货多,高档次产品少;粗放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机电一体化产品少;基本系列多,特种系列少;单件(台)产品、配套产品多,主机产品少;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容量小,不仅对淮安机械工业的带动作用不大,而且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后劲,难以形成明显的特色。尤其是轴承、电动机等生产和技术门槛不高的产品正受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强烈冲击。而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机械工业正呈现出生产集成化和服务领域多样化(包括产品本身的个性化)的特征。所谓生产的集成化,是指机械产品、特别是基础件产品由元器件向系统件和组合件延伸;所谓服务领域的多样化(包括产品本身的个性化),是指机械产品包括整机产品的服务对象由传统产业进一步向现代产业如航空产业及其他高科技产业扩展。而与这一趋势伴随着的是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附加价值。
机械工业集成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然必须顺应,但同时不能丢掉或忘记自身固有的比较优势。我们认为,可以从“优化农机、跳出农机”的角度来考虑调整淮安市机械行业产品结构的思路。一方面,机械产品、特别是基础件产品仍然以原器件的生产为主,同时又积极地探索系统件和组合件的生产;另一方面,机械产品、包括基础件产品向更广大的非农领域寻找机会,同时努力挖掘自己在农业这一传统的服务领域、在至少是周边广大的农村地区已经具有的优势和潜力。
2.技术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前文介绍的四家企业之所以能成为淮安市机械行业的重点企业,显然是因为它们有着高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同时它们的支柱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所以大部分达不到国内(更不要说国际)的领先水平,肯定又是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足。除少数企业主要依靠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新产品外,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开发研究机构,没有专职的开发研究人员。这四个企业生产的支柱产品的研究开发费也只占销售额的1%(只有清电公司达到2.5%),而2000年淮安市直机械企业平均技术开发费还不到销售额的0.6%。而据测算,淮安市在全省13个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序中名列倒数第一(《淮安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课题组,2002,第318页),这恰好与该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的排序一致,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我们还认为,林毅夫(2002)有关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和可能前景的观点以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2)对中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分析应该也适用于淮安市的情况。这里我们提出与上述研究类似的三个命题:第一,包括机械在内的淮安市工业的技术选择指数(注:该指数的具体含义是一个经济体的制造业的实际资本劳动比率,除以整个经济体的资本劳动禀赋量比率。参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2)。过高(相对于自身既定的要素禀赋结构),这反映出淮安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赶超倾向更强一些,或矫正以往赶超战略造成的扭曲的步伐慢一些;第二,包括机械在内的淮安工业的后发优势在于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引进发达地区的技术,而这种技术和相应的产品选择符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即最优技术选择指数),从而能够带来更快的增长速度(全省各地区增长会趋于收敛。同时,各地区的技术选择指数也会逐步收敛到相近的水平之上);第三,实现后发优势要求该地区放弃政府的不当干预,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或制度创新)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林毅夫是“后发优势”的积极倡导者,但是他并没有证明自己是“后发劣势”的反对者。相反,他也相信“后发劣势”的客观存在。(注:他在“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林毅夫,2002)中批判的其实并不是“后发劣势论”,而是所谓“英美宪政体制最优论”。)这一点在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将他的国家分析应用于国家内部的地区分析时更是如此(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2)。我们同意他和他的合作者的基本结论。就一个更小的地区而言,如果不了解该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其实是内生地取决于其既有的要素禀赋结构,把发展的目标直接定位在赶超发达地区的产业和技术上,甚至把由此形成的脱离自身比较优势的过高的技术选择指数美其名曰“技术创新”,那就只有“后发劣势”了。
3.技术创新的最终动力来自制度创新。
人们谈论“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太多太久了,可是很少有明确并正确地指出什么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这往往使得一些“创新”方案要么流于空谈,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严重误导。“技术创新”就是既适应市场的需要,又不背离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选择。因此,采用新技术并不就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就是发现交易机会并能够最大化交易收益的激励和约束结构(所有制又是其中的基础性部分),因此,采用新制度也并不就是制度创新。能带来技术创新的制度变化才叫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两者是统一的。(注:我们猜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二分法可能正是落后地区(或国家)容易追求技术创新而忽略制度创新的“后发劣势”的原因之一。)
淮安市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明显不足,这实际上意味着其制度创新的明显不足。构成淮安市机械行业主体的是四家国有企业,这四家国有企业的主要产品同时也是全市机械行业的主导产品。可是,淮安机械行业并不等于这四家国有机械企业;而振兴淮安机械行业更不等于振兴这四家国有企业。(注:应该说,本课题的调研没有涉及当地实际存在的非国有经济形式是一个失误,而课题的政府委托性质本身并不能对这一失误负责。)对这四家企业的调研给我们的一致印象是,他们面临着来自省内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激烈竞争;即使那些民营企业现有规模远未达到最优,但它们灵活有效的机制足以弥补其不足。对此,我们曾作过一个判断:“或许,淮安市机械行业民营经济的极度薄弱,已成为淮安市机械行业技术创新及长期发展的最大瓶颈”(《淮安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课题组,2002,第98页)。
张维迎等(1998)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间的(产品)竞争引发了民营化,民营化才是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成功并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原因所在。(注:因而并不象一些海外学者所说的是对标准产权理论的挑战。)我们将该观点进一步引申为,地区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民营化的竞争,民营化程度高的地区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也大。具体到机械行业,情况更是如此。这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性行业,是一个政府难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只要允许民营进入,它们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上会迅速占据优势。拿轴承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还只占行业总产量的5%,到90年代末就已经发展到30%以上(《淮安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课题组,2002,第94页)。因此,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国家或政府是主动还是被动退出竞争性领域了。林毅夫等(1997)曾因为主张国有企业只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样可以生存,引发了关于改市场还是改企业的争论。其实,如果把改市场理解成政府对各种所有制形式一视同仁,放开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准入,国有企业到底能不能生存,到底还改不改,也由这样的市场来决定,那林毅夫等人的主张一点都没有错。
不能否认,淮安市这样的落后地区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地改进。那么,那里生存下来的国有企业是靠什么生存下来的呢?机械行业之外被公认为该市工业技术创新旗帜的江苏利淮钢铁有限公司提供了部分答案。企业的运行主要靠领导人的人格力量和员工的精神默契(注:现代企业理论证明,这是任何一个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淮安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课题组,2002,第216页)。但是,这些只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被誉为该市区为数不多的企业家之一的该企业的老总正在对企业的未来感到忧虑,因为,仅仅依靠这些条件,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反观民营企业,即使今天一批企业消失了,明天又会出现另一批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一个总体,民营企业的业绩表明它们已经是并仍将是不断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最大赢家。
在结束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展开论述的本文之前,我们指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误区并作简要评价。误区一:国有企业改革特别国有企业民营化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现在已经有了的一个共识是,不改革比改革造成更大的国有资产流失。我们要补充的是,每天都在进行的隐性的民营化每天都在流失着国有资产,因为政府或国家要对这样的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的(参见张维迎等,1998)。我们还要补充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国有企业的国字身份所带给内部人的私人控制收益是以整个社会福利的更大损失为代价的。误区二:国有企业改制特别是民营化会造成失业的扩大。我们既无需举证诸如浙江的民营化如何实质性地改善了当地的就业状况,也不去争辩说政府退出占去了其很大精力包括财力物力的微观企业管理问题应该更能有效地解决失业之类的宏观社会经济管理问题,我们只想点到理论界新近提出的”核心就业”概念(王诚,2002),我们认为这一概念也适用于分析区域经济。所谓核心就业,是指与企业创新活动相联系(即产生、促进和扩展企业创新)的就业。相应的非核心就业是指通过与企业创新无关的其他手段(包括政府对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的扶持)所创造的就业。按照这个定义,就淮安机械行业这种典型的竞争行业而言,现有国有企业的就业很难称之为核心就业,而浙江就业的实质性改善同时就是核心就业的增加。误区三:国有企业改制特别是民营化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套用一句俗语来作出回应:民营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民营化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竞争性行业)。而且,上述观点的论据正好也支持我们的观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受多种因素制约,企业像人一样生生死死是正常现象。不过最好再增加一句:民营企业的生死才是正常现象。
落后地区的落后是技术落后,但这同时也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落后地区的落后也是制度落后,但这同时也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巨大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发劣势是可以避免的,看不到或不能充分利用制度创新的巨大潜力,落后地区就只能感叹落后的“路径依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