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论文_程捷飞,

程捷飞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江苏泰州225300)

【摘 要】目的:探究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准确性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性患者的35例实验研究,同时,选取将健康体检人员35名作为对照组,本次实验对象的选取时间控制为2017.01-2019.01,全部患者均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患者的低频振幅(AlFF)和种子点静息态功能连接(FE)。结果:两组患者的种子点静息态功能连接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患者的双侧背侧前额叶、左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性焦虑障碍可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有效诊断,经过检查可发现,患者的双侧背侧前额叶、左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等部位均存在异常情况。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

广泛性焦虑障碍在我国临床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仅为5%左右,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广泛性焦虑,预感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对待事物过度紧张和焦虑[1]。就当下的医疗手段而言,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无法确定其发病机制,但多数学者认为与情绪调控异常因素有关。经过相关影像学诊断,可发现患者的边缘组织皮层、扣带回、前额叶等组织活动异常部分,患者脑区域激活水平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呈密切相关,应通过有效的诊断方式完成相关诊断工作,控制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进行探究,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为2017.01,本次实验的结束时间为2019.01,研究对象选取为该期间段内接诊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人员人员35名。疾病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2-45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4.85±1.2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45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85±1.28)岁,疾病组患者的一般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的标准;②患者SAS评分表进行判断,患者的SAS评分大于50分;③患者的HAM-A评分大于14分。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存在头部、意识障碍以及重大疾病的患者;②排除酒精、毒品以及药物滥用的患者。

1.2方法

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均采用GE公司提供的MRI仪器完成相关扫描工作,采用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全部患者检查前均需要进行检查前宣教,患者检查过程中应尽力放松,并且注意闭眼,可保护患者的眼睛,患者应尽力保持平静,注意不要刻意思考,应处于清醒的状态中,注意对患者的头部固定。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设置相关参数:2000ms设置为TR数据,35mg设置为TE数据,4.0mm设置为层厚,层间距设置为0,64*64设置为分辨率数据,视野数据设置为240*240mm,3mm×3mm×3mm设置为体素。设置T1W颅脑容积(brain volume,BRAVO)成像参数:TR设置的参数为8.2ms,TE设置为3.2ms,层厚设置为1.0nn,分辨力256*256,9分37秒为本次扫描的全部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的低频振幅(AlFF)和种子点静息态功能连接(FE)。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REST1.8软件处理本实验数据,AlFF和FE以()表示,用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低频振幅(AlFF)变化情况

疾病组患者的双侧背侧前额叶、左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低频振幅(AlFF)变化情况

3讨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在我国发病率较低,患者不能够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会在教育、社会、家庭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患者的情绪调控异常为主要表现,应通过影像学等方式进行早期诊断,并给予针对性干预,以保证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是针对全脑静息态自发脑活动以及功能连接情况进行检查的一种有效诊断方式。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来说,情绪调节尤为重要,而背内侧前额叶体具有对情绪评估的效果和通过自觉意识产生,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参与了患者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当患者存在情绪任务时,经过相关检测可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以高活动状态为主要表现。另外,前叶后扣带回皮层在判断情绪变化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负面情绪,在情绪调控任务时,功能连接区域主要以减低为主要表现,主要体现在腹内侧,前额叶等部位[3]。

综上所述,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机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玮, 钱绍文, 刘锴. 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6, 32(3):358-362.

[2]尤美娜, 程文红, 门卫伟. 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8(5):306-309.

[3]张会平, 冉淑华, 黎海涛. 广泛性焦虑症静息态功能MRI的局部一致性研究[J]. 放射学实践, 2014,3(12):1387-1391.

论文作者:程捷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  ;  ;  ;  ;  ;  ;  ;  

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论文_程捷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